□文/本刊首席記者 蔡春麗
周勇:重慶市人大常委、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研究中國近代史、抗戰史。著有《第二次國共合作紀實叢書》、《中共南方局歷史研究叢書》、《紅巖精神研究》、《西南抗戰史》、《重慶通史》、《重慶抗戰史》等專著。 攝影/蔡春麗
“這是剛剛收到的《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這本書由英國牛津大學米德教授所著,一年之內已在英國、美國、中國臺灣和大陸出版了英文和中文4個版本,現在在全球非常的火,非常了不起。為什么?”
8月初,記者就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專訪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著名抗戰史專家周勇教授,一見面,他便興奮地拿出這本今年7月份剛出版的米德新書。
“書中,米德為‘二戰’中的中國仗義執言:國際社會現在越來越公認第二次世界大戰包括中國在內的四大盟國,而不是只有三大盟國;重慶在這場戰爭中具有全球意義和影響,這種角色應該得到全體中國人的認可。”70年后,米德教授提醒世界,中國在“二戰”中的犧牲不容“遺忘”,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不容“遺忘”。
如果說,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上“被遺忘的盟國”的話,那么,重慶則是“被遺忘的城市”。
作為中國戰時首都的重慶,在“二戰”中到底是一座有著怎樣地位和意義的城市?
研究中國抗戰史長達30年之久的周勇教授,給記者娓娓道來—
Chongqing, Location of China Theater Command of the Allies in World War II
“抗戰時期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是從重慶發韌的。中國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指令是從這里發出的,戰后代表同盟國接受日本投降的命令是在這里作出的,部隊是從大后方派出的,中國從日本手中收復臺灣的決策是在這里作出的,收復臺灣的中國使團是在這里組建并出發的,中國參加聯合國制憲會議的代表團是在這里組建并出發參會的,廢除中國與美國、英國的不平等條約并簽訂新約是在這里進行的……”周勇一一列舉。
“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是中國的戰時首都,是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中國政府所在地,是中國戰時外交的中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重慶又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戰場統帥部所在地。”
1942年1月,中美英蘇等26國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宣布共同打擊德意日法西斯,中國成為同盟國四強之一。中國與英美等盟國商議成立中國戰區。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美國史迪威將軍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統一指揮中國及在越南、泰國、緬甸等地的盟國軍隊作戰。中國成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戰場的重要力量,中國戰場則成為亞太地區反法西斯盟國重要的戰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在滇緬戰場,中國在國內戰場遭遇重壓的情況下,仍派出精銳部隊組建遠征軍與盟軍共同作戰。特別是為救援英軍,中國遠征軍付出了重大犧牲。在第二次滇緬戰役中,中國軍隊與盟軍密切配合、相互協同給日軍殲滅性打擊,共同收復了緬北地區;盟軍為支援中國戰區打擊日軍,美國籌建了中國空軍美國志愿航空隊,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美軍第14航空隊,在保衛大后方、在滇緬戰場的戰斗中頑強作戰,在整個抗戰期間擊落日軍飛機2600多架,功不可沒;1938年后,蘇聯援華志愿航空隊以大后方為基地,抗擊日軍對中國領土尤其是大后方的空襲,作出了重大犧牲……
在中國戰區,中國軍隊與盟軍共同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戰區統帥部指揮中國戰區盟國軍隊在亞洲大陸配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有效地牽制了日軍南下的戰略行動,支持了盟軍的海上作戰。
戰時盟國對中國的重大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羅斯福當年就曾指出:“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且可以一起沖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丘吉爾、斯大林等盟國領導人都有類似的高度評價。
Chongqing, Bridge to Link Chinese Political Powers with the World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在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內是中國國內公認的中央政府,對外是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中國惟一合法政府。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也成為中國戰時外交的中心。”
周勇介紹,抗戰時期,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印度、荷蘭、土耳其、阿根廷、瑞典、葡萄牙、波蘭、秘魯、挪威、墨西哥、伊朗、丹麥、捷克、智利、加拿大、巴西、比利時、澳大利亞、意大利、德國等2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立了大使館或公使館;美聯社、路透社、時代周刊、生活周刊等世界著名的通訊社、報刊社,以及國際性反戰機構都向重慶派出了常設機構。中蘇、中英、中緬、中越在重慶建立了文化協會。
中國共產黨通過南方局外事組與美國、蘇聯、英國等國大使或外交官建立了廣泛的聯系,與各國開展互動與交流。“特別是1944年5月,在中共南方局的推動下,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從重慶出發前往延安,在陜甘寧邊區進行了為期3個多月的參觀訪問,成為西方世界對抗日根據地的破冰之旅。7月,‘美軍中緬印戰區駐延安觀察組’(簡稱“美軍延安觀察組”)也進駐延安,開始了中國共產黨與美國政府正式接觸和合作的歷史。11月,美國羅斯福總統的特使赫爾利將軍從重慶飛赴延安,與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舉行會議,簽署了關于成立聯合政府的五點協議草案。”中共與西方世界的頻繁交往,沖破了國民黨的封鎖,使得中共有機會向西方盟國直接表達了自身堅持抗戰和建立民主中國的主張,展示了邊區的真實景象。
“中間黨派也利用重慶抗戰大后方的便利條件積極開展對外交流。”1938年在香港創建的“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1941年遷到重慶。保盟在宋慶齡的領導下,致力在中國內部及國外建立統一戰線,大量資金、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物資來自美國的“中國救濟聯合委員會”、美國紅十字會、英國的“聯合援華會”等機構。保盟還派出斯諾、史沫特萊、白求恩、柯棣華、馬海德等記者和醫生到抗日根據地去考察和工作……
Chongqing,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plomacy from Humiliation to Equality
〉在開羅會議上,中國最終獲得英美盟國對中國收回被日本占領的領土正義要求的全力支持,簽訂《開羅宣言》。
周勇說,抗戰之初,中國在西方大國的博弈中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境地。隨著中國抗戰日益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開始贏得盟國的尊重和同情。“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中國與西方結盟,國民政府展開外交努力,美英兩國主動率先廢除了近代以來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別在華盛頓和重慶簽字廢除不平等條約,簽訂新約;在抗戰期間,又與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等國,戰后又與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等簽訂平等新約。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基本被打破。”
抗戰期間,中國政府努力為收復失地爭取國際支持。在開羅會議上,中國最終獲得英美盟國對中國收回被日本占領的領土正義要求的全力支持。會議簽訂的《開羅宣言》規定,把日本侵占中國的東北地區、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這從法理上保證了中國能在戰后收回被侵占的領土主權。
在反法西斯戰爭進行之中,美英蘇中四大國就通過一系列的會議,商討戰后國際的秩序重建問題,開始醞釀籌建新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中國發揮了推動作用。中國不僅參與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更成為提前簽字的四大國之一。中國作為發起成員國之一,參加了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會議,直接參與了聯合國的創建和成立工作。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大貢獻和在聯合國創建過程中的積極作為,奠定了中國成為戰后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基礎。
1945年9月28日,駐扎在大后方的中國軍隊第一方面軍由盧漢主持,在越南河內代表同盟國中國戰區接受了日軍的投降。
“中國正是在抗日戰爭中從弱國的地位開始邁向了世界大國的行列。”周勇說,沒有中國人民的巨大犧牲,沒有中國軍民的頑強抗戰,沒有中國戰場牽制日軍從而對二戰全局發揮的重要作用,就沒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支持,也就不會有中國戰時國際地位的提升。重慶為中國抗戰提供了戰略支撐和外交上的政治依托,為中國戰時外交成果的取得奠定了重要基礎。
……
“二戰”中的中國,怎樣才能不被遺忘?
作為歷史學者的周勇認為,“應從世界的視野看中國,從中國的立場看世界,中國就不會被遺忘。”從世界的視野看中國,就是要破除長期以來形成的“歐洲中心主義的“二戰史觀”的偏見;從中國的立場看世界,就是要以“國家民族史觀”看待抗日戰爭,破除國共分爭,中國才能不被遺忘。
今天,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以史為鑒,珍惜和平。周勇說,世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建立友好關系,甚至成為盟友,與清算戰爭罪行并不矛盾,應當并行不悖。西方世界對納粹德國戰爭罪行的清算就是明證。因此,“只有徹底清算,才有永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