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
當打開騰訊空間或微信等個人空間時,你總會看到有人轉發的一些奇怪的段子,于是你忍不住就看了,有些段子很感人,有些段子很新奇,但不管是哪一種,最后你總會看到這么一句話“看完請轉,不轉死全家”或“請轉,不轉的話今年必然有大禍”或“是中國人就轉”。這些文字總會讓人哭笑不得,但身邊總有些朋友還是禁不住這樣的言語刺激而轉發了這樣的信息。
諸如這些“心靈雞湯”“奇聞怪談”,其實是一鍋“亂燉”,大多是出自杜撰的假名人語錄。這些文字贗品的盛行,并非始自微信。早在手機段子流行之時,類似名人語錄就已泛濫成災。微博流行以后,各種“白巖松說”“柴靜說”也是鋪天蓋地,流毒甚廣。眼下,這股網絡風氣更從杜撰名人名言到假冒名人身份發言。近日,作家易中天發表聲明稱,有人假冒他的名義在網上開通微信平臺,實際上經他同意開通的平臺只有一個。
作偽者的動機固然難以揣測,卻并非不留任何蛛絲馬跡??偨Y起來,炮制虛假名言、假冒名人身份者目的無外乎這四種:一是為了聚集人氣,吸引更多粉絲;二是為了營銷推廣,吸引眼球;三是追求搞笑效果,屬于網絡惡搞文化的一種;四是借名人的嘴說自己的話,降低言論風險。這四種類型中,前兩種類型往往可以合二為一,即吸引粉絲就是為了搞營銷推廣。
不論是作偽者出于何種目的,這都是一種侵權行為,不值得贊同。這些杜撰的名人名言大量轉發傳播,似乎為當事人增加了知名度,實則不然。哪怕許多內容無傷大雅,有些內容還對讀者起到精神撫慰作用,這些話畢竟不是當事人原創,并不代表他們的真實意愿。也就是說,這么做對當事人構成了“精神綁架”,違背了當事人的自由意志,而這是一個人值得珍視的權利。
這一方面是因為轉發者多數并不關心原創者是誰,也沒有耐心去鑒別真偽;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其中一些內容迎合了讀者的精神需求,用劣質的文化快餐填塞了有些人空虛的大腦。歸根結底,這還是不尊重原創的社會現實,以及人云亦云的從眾心理所致。在有些人看來,這個段子是誰創作的并不重要,關鍵是內容足夠有趣、生猛,可以用來裝點知識門面,或者滿足發泄憤怒之需。
遺憾的是,除非形成社會共識和個人自覺,否則很難杜絕這類網絡流言。假如這些假名人名言只是對當事人產生困擾,公權力一般不會主動介入其中??墒前讕r松不可能天天為此發表聲明,易中天也不可能對十幾個假冒他名字的微信平臺提起訴訟,那無疑是非常耗費精力而且勞而無功的做法。此外,大概也沒多少人愿意舉報這些所謂名人名言,誰會關心這種事情?如果在這里呼吁大家拒絕轉發此類信息,恐怕也將引來一片嘲諷。
假名人名言的退場,有賴于兩種力量的推動。
一是,當這些泛濫成災、似是而非的名言讓人們心生厭倦,產生審美疲勞,便意味著它將逐漸喪失賴以存在的讀者市場。譬如對于那些不愿與惡俗為伍的人來講,朋友圈中是否有人頻繁轉發這類語錄,是辨別一個人文化品位的簡單方式。另一種可能性是,當不必假借名人而人人得以自由發表見解和觀點時,那些“真實的謊言”也將逐漸失去魅力。如果有些話不必再假托白巖松來表達,還有必要作假嗎?
網絡上的這場文字狂歡,或可視作一種文化悲劇。這類網絡謊言盛行不衰,揭示了一種知識的淺薄,或者表達的無力。正所謂“謠言止于智者”,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切不可被帶入這種文化悲劇中。
(黃國亮薦自《作文與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