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風,林蘭鈺,姚玉剛
1.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國家環境保護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12
2.蘇州市環境監測中心,江蘇 蘇州 215004
狹義的環境應急監測是指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對污染物、污染物濃度、污染范圍進行的監測。應急監測一般按照應急監測預案啟動后規定的應急監測工作基本程序開展,應急監測預案中一般還規定了適用范圍、組織機構與職責分工、應急監測儀器配置等內容[1-2]。
此外,針對重大社會活動或者潛在的環境風險,在特定時間段內開展環境監測,因與常規監測有明顯區別,也可歸入環境應急監測范疇。環境應急監測一般包括以下4個步驟: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應急監測工作機構;制定應急監測方案等,開展應急監測;編寫應急監測報告,根據情況調整監測點位、項目、頻次等;應急工作終止和應急監測(通常為環境質量狀況)總結。
應急監測工作是處理環境突發事件的基礎,為事故處理提供基本信息和基礎數據,并對事故造成污染的范圍、強度做出分析和判斷,以便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和行動以減輕污染損害。因此應急監測報告一般有明確的時效性要求,而且要求篇幅精煉、準確,提出的建議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該文總結了各類應急監測的特點和要求,對應急監測報告的技術、應用技巧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旨在為應急監測報告的具體編制提供借鑒,為提高應急監測報告的時效性、準確性提供有益探索和嘗試。
按照環境應急監測目的,一般可以分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和非常態環境應急監測兩大類。其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還可按照應急對象分為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和自然災害環境應急監測,典型案例如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應急監測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環境應急監測。非常態環境應急監測還可分為潛在環境風險應急監測和重大社會活動環境應急監測,典型案例如太湖水華應急監測和北京奧運會環境質量應急監測。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和非常態環境應急監測在啟動條件、報告內容、應急終止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和特點。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的啟動條件一般是污染事故或者自然災害,造成環境質量明顯異常或形成較大的環境風險。其特點是預案比較完備,但經常根據現場情況及時調整監測方案[3]。
從報告內容上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一般要求做到3個方面:明確危害,關注變化,結論規范。明確危害是指對環境質量要素的影響程度,關注變化是污染隨時間的變化情況,結論規范是要對監測結果有比較明確的結論[4]。
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報告內容重點針對事故污染物,自然災害環境應急監測一般進行多要素環境質量監測以全面評價環境質量,多數情況下飲用水監測是重點。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終止的條件一般是環境質量恢復或者環境風險解除,具體終止條件可能按照影響范圍等有所差別。
非常態環境應急監測的啟動條件一般根據監測方案確定,其主要目的就是及時發現環境質量異常,預警環境風險。其特點是方案完備,一般不需在執行過程中進行調整[5]。
從報告內容上看,非常態環境應急監測一般具有定量評價、結論簡明2個特點。定量評價是根據監測目的,按照預先制定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結論簡明是評價結果簡明扼要,一般歸結到環境質量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環境風險兩個方面。
潛在環境風險應急監測報告內容重點針對風險源,重大社會活動環境應急監測一般進行多要素環境質量監測,重點環境要素依據活動特點有所不同,現階段空氣質量往往成為關注目標[6-8]。
非常態環境應急監測終止的條件比較明確,一般根據監測方案按時終止即可。
應急監測報告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時間:應急監測開展的時間,第一期報告還應包括工作來源或事故發生概況。
地點:當地基本情況或事故發生地點。
監測方案:監測點位(示意圖)、頻次、方法。
監測結果:環境事件的性質,主要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濃度及影響范圍,或環境質量評價結果。
根據情況,部分報告還包括危害處置,即環境事件的危害與損失,或環境風險處理處置建議[9]。以下針對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奧運會3類典型應急監測報告技術進行分析。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是中國突發環境事件的典型案例,對環境監測乃至環境保護工作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按照明確危害、關注變化、結論規范3個原則,其監測報告主要內容包括污染帶前鋒位置、污染團所在位置及峰值、污染帶尾部情況。
污染帶前鋒表述結果:據最新監測結果,污染帶前鋒已到達樺川斷面(佳木斯下游41.2 km,距同江202.8 km);該斷面12月9日22:00硝基苯濃度為××mg/L,低于中國和俄羅斯國家標準;苯未檢出。
污染團所在位置及峰值表述結果:佳木斯斷面(距同江244 km)硝基苯濃度仍持續上升,高濃度污染團正在通過該斷面;12月10日4:00硝基苯濃度為××mg/L,超中國國家標準 ××倍,低于俄羅斯國家標準;苯濃度一直低于中國和俄羅斯國家標準。
污染帶尾部情況表述結果:佳木斯上游斷面(大來鎮,距佳木斯54 km,距同江298 km)濃度持續下降;12月10日0:00濃度為 ××mg/L,超中國國家標準××倍,低于俄羅斯國家標準;苯濃度為 ××mg/L,持續低于中國和俄羅斯國家標準。依蘭縣達連河斷面(距同江388 km)自12月9日2:00起持續達標。
針對此次污染事件的特殊情況,對監測報告的術語做了約定,并固定了評價結果的表述方法。
污染帶前鋒:當硝基苯濃度開始大于檢出限(0.001 mg/L)時,認為污染帶前鋒到達。
污染帶:指硝基苯濃度超標帶,即硝基苯濃度超出中國地表水水環境標準(0.017 mg/L)部分。
硝基苯濃度上升表述為“逐步上升”或者“波動上升”,濃度下降表述為“持續下降”或者“波動下降”。
硝基苯濃度上升過程中,苯未檢出時表述為“苯一直未檢出”,硝基苯濃度開始下降后,苯未檢出時表述為“苯持續未檢出”。
另外,在報告編制過程中,還根據江水流速、已通過斷面的污染物變化情況,分析污染團的變化和污染物的擴散情況,對下游情況作出預測。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應急監測是對中國環境應急監測能力的一項重大考驗,該項工作的圓滿完成為其后的自然災害應急積累了經驗,樹立了榜樣。按照明確危害、關注變化、結論規范3個原則,其監測報告主要內容包括以下3個方面:飲用水源地達標情況、地表水水質、空氣質量。為評價地震的環境影響并促進應急環境監測終止,在地震1個月后編報了綜合性總結[3]。
飲用水源地監測結果表述如下:5月16—17日,四川省成都、廣元等對轄區內飲用水源地進行了監測。上述18個市縣42個飲用水源地的各項監測指標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1993)Ⅲ類水質標準。
地表水水質監測結果表述如下:5月14日,長江干流攀枝花龍洞斷面水質為Ⅱ類,三峽水庫出水宜昌南津關斷面水質為Ⅱ類。岷江樂山岷江大橋斷面為Ⅳ類水質,主要超標指標為溶解氧,岷江入長江口宜賓涼姜溝斷面、沱江入長江口瀘州沱江二橋斷面水質為Ⅱ類。與地震前相比,各斷面水質沒有明顯變化。
空氣質量監測結果表述如下:2008年5月16日12:00至次日12:00,重慶市空氣質量為良;四川省成都、德陽等空氣質量為良;陜西省漢中、銅川、延安空氣質量為優,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空氣質量為良;甘肅省蘭州為輕微污染,金昌空氣質量為良;與2008年5月16日相比,甘肅省蘭州空氣質量有所下降;陜西省銅川、延安空氣質量有所提高。
6月12日,根據監測結果編報了綜合性總結報告,主要情況表述如下:汶川大地震1個月以來,地震災區中四川省、陜西省、甘肅省、重慶市的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鄉鎮飲用水源地僅個別監測點部分時段超標;所有飲用水源地均通過了發光細菌急性毒性檢測,符合飲用水源地使用要求。地表水、空氣質量均屬正常,地震災害沒有造成環境質量明顯變化[8,10]。
奧運期間環境監測日報的啟動日期是“好運北京”奧運測試賽。
按照定量評價、結論簡明的原則,其監測報告主要內容包括奧運城市環境質量總體情況、各城市環境質量狀況兩個方面,為準確表達空氣質量變化趨勢,采用空氣質量級別、污染物濃度兩種表征方式用附圖進行表征。
奧運城市環境質量總體情況表述如下:2008年8月25日,上海空氣質量為優,北京、天津、沈陽、青島、秦皇島空氣質量為良;北京東四和昌平鎮測點臭氧超標,其余城市測點均未超標。奧運城市地表水自動監測數據未見異常。
各城市環境質量狀況表述如下:上海空氣質量由良轉為優,各項污染物濃度較24日明顯下降。青浦急水港斷面水質為Ⅴ類,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
上海空氣質量級別變化趨勢見圖1,空氣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見圖2。

圖1 上海空氣質量級別表征

圖2 北京空氣污染物濃度表征
精煉文字,多用圖表。環境應急監測報告最主要的矛盾是既要簡明扼要地表達監測結果,又要保留足夠的監測信息。在編制報告過程中,應盡量每個條目占一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不超過三句話,主體內容全部編寫在報告第1頁。重要監測數據、評價結果盡量以附表、附圖附在正文之后。
細化標準,統一格式。環境應急監測報告的時效性要求高,一般收到數據后1 h內要編寫完畢。常用的地表水、空氣等評價方法和標準不足時應按照需要補充、細化評價標準。附表、附圖應統一格式,最好做到每次更新監測數據之后自動生成。此外,表征總體情況一般用表格,表征單個點位盡量用圖,并且附表、附圖沒有數量限制。
及時總結,適時終止。環境應急監測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在突發環境事件時應急監測終止沒有很明確的條件。應根據監測結果及時編寫總結,并用明確的提示性文字說明已經達到應急監測工作終止條件,提示主管部門適時按照預案要求終止應急監測工作。
按照環境應急監測目的,一般可以分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和非常態環境應急監測兩大類。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和非常態環境應急監測在啟動條件、報告內容、應急終止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和特點。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的啟動條件一般是污染事故或者自然災害,造成環境質量明顯異常或形成較大的環境風險。其特點是預案比較完備,但經常根據現場情況及時調整監測方案。
非常態環境應急監測的啟動條件一般根據監測方案確定,其主要目的就是及時發現環境質量異常,預警環境風險。其特點是方案完備,一般不需在執行過程中進行調整。
在應急監測報告編制過程中,如有可能,應進行必要的污染成因分析與污染趨勢預測。
[1]陳丹青,趙淑莉,肖文,等.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的幾點建議[J].中國環境監測,2012,28(3):4-9.
[2]邊歸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管理體系的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11,27(6):46-52.
[3]尹建,余建軍,鄒玉林,等.汶川特大地震環境應急監測回顧與思考[J].中國環境監測,2010,26(2):30-33.
[4]田為勇.加強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工作[J].環境保護,2011(18):8-10.
[5]茍興東.突發事件信息報告工作中的三大誤區與三條主線[J].秘書之友,2012(6):14-18.
[6]段晉超,郭洪菊.汶川地震災后綿陽衛生防疫信息報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9,25(10):852-854.
[7]楊鄧紅,劉翠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與信息發布制度[J].理論界,2006(7):17-18.
[8]張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綜合信息系統關鍵技術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成果,2010,11(5):36-39.
[9]徐光炎,唐如玉.應急監測案例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03,19(2):63-64.
[10]HJ 589—2010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