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加工》記者 蔣亞寶
訪談嘉賓:
中國機械工業金屬切削刀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執行副理事長 毛予鋒
成都成量工具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潘凡偉
寧波三韓精密刀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 羅慧明
山東青州順德機床刀具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順德
浙江日進數控刀具有限公司總經理 鄭金標
主持人: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金屬加工雜志社社長 栗延文
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床消費國,同時也是最大的刀具消費國,刀具年消費額大致在330億~400億元。2011年,我國刀具消費額為400億元,其中國產刀具為265億元,占比66%;2012年刀具消費額340億元;2013年刀具消費總額約為330億元,國產刀具消費占比65%,國產刀具消費額約為進口刀具的2倍。由此可見,國產刀具在滿足國內刀具需求、引導市場價格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將直接關系到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刀具行業也不例外。被視為改革元年的2014年,第一季度的開局并不理想。股市、匯市、樓市均出現集中下行趨勢,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最為明顯。在這種市場環境下,目前刀具企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開始顯現出來,比如產品結構定位不明確、產品缺乏特色、質量穩定性不夠、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不夠,以及深層次上反映出的技術創新乏力、人才儲備不足、品牌影響力不夠等問題,同質化、低價競爭情況也越來越突出。
2014年5月24日,在寧波三韓成立10周年慶典之際,三韓刀具與金屬加工雜志社共同舉辦“國產刀具發展論壇”,國產刀具企業代表、國內主要刀具經銷商代表齊聚寧波,共同探討在整個裝備制造業都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刀具企業,特別是類似于三韓刀具這樣的國產中小刀具企業,未來如何更好更快地發展,找到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從宏觀經濟數據來看,2014年開局并不理想(G D P增速為7.4%)。我國現在已是全球第一出口大國,從全球形勢來看,靠出口增長空間已經有限;投資方面,目前我國投資占GDP的比重已接近50%。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困難和風險,新一屆政府沒有走大規模刺激經濟的老路,而是多次使用“微刺激”舉措,聚焦“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服務和民生領域,主動作為,力圖通過預調微調,以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可以預見的是,新一屆政府未來幾年應該不會有國家行為的大規模投資拉動舉措,因此,消費拉動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將成為主流。
毛予鋒副理事長介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國內金屬加工機床的銷售額319.1億美元,同比減少16.6%;其中金切機床為207.1億美元,同比減少24.4%;成形機床112億美元,同比增長2.8%。金切機床和成形機床是金屬加工機床的兩大領域,市場表現并不一致。2013年金屬加工機床進口額101億美元,下滑26%。以上數據充分印證了目前市場需求的下降趨勢。
根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200多家重點聯系企業數據統計,2013年工業總產值是1128.6億元,同比降低4.5%;產品銷售收入1123.8億元,同比下降13.8%;實現利潤39.9億元,同比下降了33.4%。其中金切機床產值下降了11.7%,產品銷售收入下降了11.1%,利潤下降了80%。
2014年的1~3月,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重點聯系企業產品銷售收入下降了1.9%,其中金切機床下降了6%,量刃具增加了8.9%;利潤同比下降了9.9%,但是其中量刃具利潤增長了16.6%;2014年1~3月,新增訂單下降了6.9%,在手訂單下降了11.4%,市場需求沒有改善。
2014年第一季度,機床工具進口額為36.9億美元,同比降低了8.6%。金屬加工機床進口22.4億美元,同比降低16.8%。切削刀具進口3.3億美元,同比增加了10.9%;金屬加工機床和切削刀具進口來源地排名前三位依然是日本、德國、中國臺灣。其中切削刀具進口來源,日本一季度增加了9.6%,德國增加了15.9%,中國臺灣增加了35.2%。
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機床工具出口23.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3.4%,出口國前三位是美國、日本、德國。雖然數據看起來非常樂觀,但是機床出口大部分是國外在中國投資建廠的企業;切削刀具出口額是5.6億美元,同比增加了14.9%,出口的前三位是美國、德國、越南,其中越南1~3月增長了51.9%。
根據機床工具行業近期的一些統計數據,雖然金切和成形機床有區別,切削刀具稍有亮點,但從機床工具行業整體形勢來看,協會重點聯系企業統計數據已經連續27個月下降,市場需求仍然不足。
最近十年是刀具行業的黃金發展時期,行業增速快,切削刀具企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機床行業一樣,雖然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但是行業規模上來了,在中低端領域樹立了世界性的標桿。即使是作為競爭對手的國際刀具行業巨頭,他們也對國產刀具企業的發展也表示非常的認同。在市場消耗量大的粗加工和半精加工領域,國內刀具完全可以滿足市場要求。國內確實涌現三韓、日進等一大批扎扎實實的刀具企業,在認認真真為行業服務,讓中國制造業能夠分享成本優勢。
論壇現場,羅慧明董事長介紹了三韓刀具的發展經驗。三韓刀具首先力求把目前成熟的車削刀具產品做得更為專業化,并在細節、外觀、包裝、配件方面精益求精;二是把主力研發方向投入到高精高效的銑削刀具,從刀具材料、涂層技術、數字化加工設備等方面高屋建瓴地把握現代銑削技術,以適應未來數控機床 “綠色節能、高轉速、高位移精度、高智能”的方向;三是樹立“競合”的行業思維,優勢互補,加大產品合作乃至于產業鏈合作,最終達到“競爭中合作、共同成長提高”的目的;四是模擬建立“用戶思維”,打破因循守舊的“企業→產品→用戶”單向鏈條為“用戶-產品-企業”的雙向循環,針對性地為各機械制造業開發高效的專用刀具,避免在通用刀具領域因為大量庫存積壓而進行的價格競爭。
對于目前公司存在的問題,羅總坦承,因為三韓之前一直是從事工具代理銷售,所以在生產管理、產品技術方面的經驗積累較少。目前的管理人員也基本是原來銷售團隊中脫穎而出的老員工。所以對于三韓來說,生產管理、產品技術研發能力、生產和銷售之間的固有矛盾,以及產品鏈不齊全一直是最大的問題和煩惱。
張順德總經理從經銷商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張總認為,以三韓為代表的民營刀具企業在產品性價比控制、幫助經銷商培訓人才方面做得很好。對于國產民營刀具企業,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質量的穩定性,不同批次刀具之間存在差異,穩定性不好。另外,國產刀具企業產品往往比較相似,同質化競爭的直接后果就是互相壓價,形成價格的惡性競爭。
對于價格惡性競爭,浙江日進鄭金標總經理也有切身的體會。他舉例說明,某國際品牌刀桿幾年前的批發價格是1260元,每年漲3%~5%,現在市場價格1600多元。而國產品牌刀桿,當時價格是100多元一支,現在卻降到了十幾元一支;國產金剛石刀具原來兩三百元一片,現在二三十元一片。
鄭總認為國產刀具企業缺乏品牌意識,創新少,模仿多,服務也不到位。當價格競爭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經銷商就習慣把這個壓力轉嫁給刀具制造商。制造商沒有利潤,沒有能力去搞研發,只能壓縮生產成本,造成質量無法提升。雖然有些制造商會保持自己的品質,不會去降價,但市場上假貨泛濫,形成了惡性循環。
在價格、質量方面,刀具企業、經銷商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絕不能以犧牲質量來進行價格競爭。刀具企業應該通過提高設備使用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等綜合措施使產品具有價格優勢。以犧牲利潤為前提的價格競爭是涸澤而漁,沒有發展前途,刀具企業、經銷商應該形成共識。
對于國產刀具企業面臨的困境,成都成量潘凡偉總經理認為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是關鍵。現在刀具市場需求不旺盛,各企業都面臨前期留下的巨大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企業生存壓力大,導致價格的激烈競爭,利潤也隨之降低。直接后果是企業沒有資金去做研發,企業的發展進入惡性循環。
潘總認為,從國外先進刀具企業的發展經驗來看,國產刀具企業面臨的問題首先在于技術創新能力差,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刀具行業確實是一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行業;第二,面對的客戶屬于各個行業,需求的多樣化;第三,國產刀具企業面對的是全球化的競爭。刀具行業的這些特點說明,一家刀具企業要把所有的產品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大多數刀具企業只能走先做專、再做強的道路。做專就要把產品做到極致,在一個具體的行業里要成為強者,這樣才能生存,否則路會越走越窄,這是刀具企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
潘總還針對新形勢下的刀具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談了自己的看法。潘總認為,現在的市場競爭很激烈。在刀具行業里,大小企業之間更要尋求合作,刀具生產分工非常細,大小企業之間是互有需求的,可以優勢互補。以成量和三韓的合作為例,潘總說:“三韓是我們的經銷商,我們希望三韓繼續把成量的產品做大,把寧波地區做好。另外我們參觀三韓的生產線,發現有些產品很有特點,在管理、研發、產品的互補方面,三韓和成量未來有很多可以合作的機會。”
在訪談嘉賓與觀眾的互動環節,不少中小刀具企業代表看到了自身發展的缺陷,他們認為中國民營刀具企業的發展雖然迅速,但是缺乏技術支撐,缺乏前瞻性技術研究的刀具企業不可能獲得長遠發展。因此,在會議現場他們積極呼吁行業組織和政府搭建有效的公共服務平臺,在檢測、基礎性切削數據研究、品管體系建立等方面,能夠真正的為中小企業服務。
毛予鋒副理事長現場對企業代表們的需求做出回應。從行業協會組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來看,面對新的市場形勢,為了更好地為機床工具企業服務,行業協會作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需要在職能方面做出轉變。目前企業需要協會去做的事情經常涉及到三方面的問題:科研體系改革、標準化改革和教育改革。
毛予鋒副理事長認為,隨著新一屆政府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行政審批權的逐步下放,行業標準化和質檢體系也會發生新的變革。以標準化改革為例,未來標準體系有可能分為三類: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和行業協會標準;未來檢測的市場也可能向民營資本開放,目前部分區域和行業已經開始試點。未來的趨勢就是市場化。
毛予鋒副理事長強調,行業協會在改革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阻力,遇到的問題很多,但是正在一步步前行。行業協會未來的發展就是要和企業的需求結合起來。比如目前大家比較關心的市場價格惡性競爭問題,行業協會也在思考,希望借助專業市場分析人士,去積極引導企業轉變。行業協會應該向會員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來體現自身存在的價值。
關于對未來市場形勢的判斷,毛予鋒副理事長認為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市場還是下行態勢,但是降幅會縮小。由于中國經濟轉型,裝備制造業整體需求在升級,市場會有一些積極信號。像軌道交通行業,政府近期投資有可能相當大,不少機床工具企業在做相關方面的裝備。還有航空航天領域,尤其是大飛機項目,在重點的骨干企業投資裝備的時候,要求進口一條生產線,搭配國產一條生產線。從汽車行業來看,目前汽車主線上的高端產品,國產機床和刀具仍然進不去,所以在汽車行業,國產機床和刀具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從需求情況看,低端刀具需求下降的趨勢近年較為明顯,這表明我國制造業正在從依賴低成本、低效率、高消耗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向高效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應該認識到,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滿足能力不足這是國產刀具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消化產能過剩、進行結構調整將會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刀具企業無法繞過的問題。因此,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制造業急需的現代高效刀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將是國產刀具企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我國目前刀具消費的結構是:傳統標準刀具占60%,現代高效刀具占40%,而發達國家則是傳統標準刀具占30%,現代高效刀具占70%。國產刀具產值中,高效刀具占比只有10%左右。由此可見,國產刀具在現代高效刀具的發展方面與國外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向現代高效刀具發展是刀具企業轉型的主流方向,也是國產刀具的機遇所在。
04專項為刀具行業的轉型升級也創造了很多的條件,大企業應該發揮研發方面的優勢。從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轉型不是一窩蜂都去發展高效刀具,畢竟還有30%的中低端刀具市場,中低端產品也需要建立在質量穩定的基礎之上,因此滿足中低端產品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國產刀具企業扎扎實實把基礎打好,把質量做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德國、美國、日本等國的著名的跨國刀具企業,無不以對抗危機為契機,從各方面大力改善經營管理,降低消耗,節約成本,改進服務。
在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中國經濟奇跡進入提質增效“第二季”。這個信息表明,中國當前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升級,目標是永遠告別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進入以提質增效為標志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對每個企業來說,意味著多年來被扭曲的市場終將回歸正常。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唯一目標,就是提高經營質量,獲取最大效益。
刀具企業進入現代高效刀具的發展領域,必須完成角色的重大轉變:從單一的刀具供應商,轉變成為制造業加工技術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同質化低價競爭,無疑不會有明天。加強結構調整,促進企業合作共贏,才會有未來。因此,我們要祝愿民營刀具企業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和市場競爭中,能夠突出重圍,實現新的發展,打造第二個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