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仝保
隨著我國政府機構改革和政府行為不斷歸位和規范,政府職能明確定位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從直接管理為主轉為間接調控為主,通過向社會放權、向市場放權、向企業放權,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在這個進程中,一些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參與社會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商會組織被推到最前沿,成為實現這一改革的先行者。政府拋出繡球,商會能否接好?本文以做探究。
組織壯大,缺乏公信力和凝聚力
對中國來說,“商會”是舶來品,法國是世界上最早成立商會的國家,被稱之為近代商會的發源地。1902年,上海成立的上海商業會議公所視為商會在中國的雛形。1914年,上海成立的中華全國商業聯合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商會機構。新中國誕生前夕,中共中央就著手對舊商會進行改造,并商議成立新商會等重大問題。1949年8月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組織工商業聯合會的指示》,提出“工商業以合并成立工商業聯合會”的制度構想。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47次會議審議批準了《工商業聯合會組織通則》,次年10月,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正式宣告成立。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商會組織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發展,作為經濟領域重要的社會組織,如今已經發展成為聯系政府、市場和企業的橋梁和紐帶,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商會就在其中。
全國工商聯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工商聯共有會員3628461個,行業商會會員1222998個,占33.7%。各級工商聯共有商會32525個。其中,全國工商聯直屬行業商會31個,省級工商聯所屬商會1327個,地市級工商聯所屬商會12395個,縣級工商聯所屬商會18772個。從類型分布情況看,行業商會10051個,占商會總數的30.9%,異地商會占商會總數的12.3%。異地商會發展較快,同比增長2.3%,作用發揮日益明顯。
在西方國家,商會發展比較成熟,他們的商會報告或者言論,往往能夠攪動全球市場,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間力量和平衡力量。而在我國,由于政府職能轉移滯后等原因,行業商(協)會為會員提供的服務大多停留在行業培訓、技術咨詢、信息交流等低端水平,最核心的行業管理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從而缺乏社會公信力和對行業企業的凝聚力。一位剛剛退出商會管理的張先生坦言,“政府將更多職能向商會協會下放,這是一種發展趨勢,但現在商會承接的職能還太少。”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認為,從現在中國社會組織情況來看,規范性程度比較差,下放的一些權力到達社會中的一些組織,反而會利用不好,如果說社會組織依法辦事能力沒有改變,有可能還會在下放中起到不好的效果。
為了加強商會組織建設,積極承接政府職能轉移,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在遞交的一份提案中指出,法律地位模糊成為制約我國商(協)會組織發展的重大障礙,也是部分行業商(協)會仍依附政府機構、喪失其自主性的重要原因。“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制訂出臺《商會法》,現有法律法規中也沒有相關條款確定商(協)會的法律地位。”建議加快制訂出臺《商會法》,進一步明確行業商(協)會的法律地位、職能作用、權利義務、行為規范、監督管理,加強對行業商(協)會的服務和管理,規范行業協會、商會運作。
據悉,1858年法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商會法》,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了商會的組織機構、職能、會員范圍以及經費來源等,使商會置于政府的監管之下,同時也為商會開展活動提供了完備的法律依據。
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認為,在健全立法保障的基礎上,還應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建立政府購買服務體制、建立參政議政機制、強化監督機制。“政府職能要‘轉得出,社會組織要‘接得住,最后政府如何‘管得好才是整個鏈條的成敗關鍵。”
啟動市場機制探索多元發展
全國各級商會中活躍的大部分會員屬于民營企業,而民營企業中99%屬于中小微型企業。“點多面廣,政府相關經濟主管部門精力有限,服務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行業商(協)會作為行業自發形成的組織,與企業聯系緊密。通過行業商(協)會抓企業,抓實體經濟,比政府直接面向企業更為有效、更加精確。”全國工商聯在提案中建議,將行業管理部分事項委托給行業商(協)會來做。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市場化就是一個重要方向。
去年,浙江省工商聯在全國率先試點,探索通過移交、委托、授權、購買等方式將職能轉移給商會協會。浙江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李劍飛有所思考,他說:“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優勢在于,能夠通過市場價格調節供求機制,引導資源配置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產出。近年開展的政府購買商會協會服務,就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積極探索,有效提升了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
打鐵還需自身硬。李劍飛認為,商會協會的自身能力,是承接政府職能工作的基礎,決定承接政府職能的廣度和深度。只有商會協會“接得住”,政府才能真正“放得開”。
浙江省已經把商會協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工作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盤子”中統籌謀劃。去年5月,浙江省工商聯與溫州市政府共同在溫州開展行業協會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試點工作。溫州市人力社保局等6個市級部門,將8項職能轉移給市鞋革行業協會承接,包括鞋革行業職稱評定初審、專業知識培訓、行業名牌產品申報初審、行業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資格初審等。
廣東、福建、江西、江蘇的一些地方,也在積極探索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工作的模式。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成立了多個鎮街總商會,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加強商會自身建設,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地改善。去年,南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聯合對南海區16個制造業行業協會、8大鎮級(含羅村)總商會會長、秘書長以及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組織了培訓,他們深刻領悟到了香港商協會的“造血功能”并積極創新服務方法。如今,鎮街總商會逐步承接的政府職能多達幾十項,其中涵蓋了企業項目審批、融資上市、獎勵扶持申請、企業申報展覽、就業培訓等多方面內容,以發揮總商會來自企業、貼近企業的優勢,更好地開展企業服務,走出了一條政企良性互動的“南海模式”。
另外,積極推進“一業多會”也是一種競爭機制,全國工商聯認為,這樣可以保證各類社會組織權力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防止社會組織壟斷運作,成為“二政府”。“可考慮在條件成熟的行業或領域,同時引進‘官辦和‘民辦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讓他們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今年,全國工商聯就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下商會建設工作分別到全國10個省(區、市)進行了調研。8月28日,全國工商聯召開綜合調研匯報會。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指出,大力加強工商聯商會建設,是推進國家實現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提出工商聯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特色商會組織的研究,找到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下推動商會建設的有力抓手,不斷推進工商聯商會建設的探索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