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馬 劍第45屆體操世錦賽剛剛在南寧落下帷幕,作為本屆大賽的形象大使、同時也是從廣西走向世界的“體操王子”,李寧體育用品公司董事長李寧接受了《環球時報》專訪,暢談自己對中國人體育觀念轉變的思考,以及對本土體育品牌轉型的解讀。環球時報:您曾是中國最出色的體操運動員,現在又是知名企業家,這次體操世錦賽在您的家鄉南寧舉辦,有什么特別感受?李寧:能以形象大使的身份參與進來,我非常高興,更何況可以見證家鄉舉辦體操界的世界頂級賽事。希望有更多不同國家的體操迷關注這項賽事。環球時報:李寧公司今年8月決定停止贊助中國體操隊,轉而由安踏接手。有人將這件事稱為“李寧與體操分手”,對此您是怎么考慮的?李寧:不贊助國家隊不代表放棄了體操,相反,我會盡最大努力去支持中國體操事業,更多地接觸省隊甚至更基層的體操培訓層面。從另一方面講,有更多企業對中國體操事業感興趣,這對體操的發展也是好事。中國體育這幾年正在加速社會化、市場化,消費者對體育的熱衷和理解到了一個全新高度,我們已經不能只依賴過去簡單的贊助了。轉型是適應時代的必然動作,現在李寧品牌鎖定的是更有群眾緣的籃球、跑步、羽毛球、訓練以及運動生活這五大領域。像籃球我們贊助CBA,贊助全國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的籃球聯賽,通過這樣的體育營銷,讓產品和運動更緊密地結合。當然,足球、網球等流行產品我們也會去做。環球時報:近幾年中國本土體育品牌遇到一些困難,李寧公司也在經歷轉型陣痛期,包括關閉一些門店和裁員。現在轉型進行得是否順利?李寧:說到調整,我想這對任何一個經濟環境而言都是正常現象,大到世界經濟、中國經濟,小到我們企業都要不斷去適應市場,去創造新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我們也可以延續過去的批發經營模式,但攤子鋪得過寬不利于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過去我逛很多店才會挑中一樣東西,現在去一家店就能買到很多商品,所以未必需要這么多店。這也是我們主動調整的原因之一。環球時報:未來您在參與體操事業上有什么具體打算?李寧:其實我從沒離開過體操,從我退下來之后就在支持西南、華東、華北等地的體操基礎賽事,另外還成立了幾所體操學校。在鄒凱很小的時候,我就給他們四川隊、云南隊加大投入,幫助他們的教練提高見識、增加同行間的交流。很多冠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出來的。未來我會繼續在這方面努力。環球時報:很多中國家庭不愿意送孩子練體操,認為這是苦差事。中國體操如何面對人才培養上的顧慮?李寧:很多條件好的中國家庭認為體操跟傷病有很大關聯,甚至是“又苦又難”,其實不是這樣。美國和日本的家庭更富有,但美國和日本有更多的孩子參加體操訓練。中國人對現代體育的認知需要不斷提高,我覺得這個事不光是在體操上。應該把體育融入生活的一部分,推廣“快樂體操”。只要方法得當,運動員也未必需要每天練滿8個小時。我們佛山體操學校在訓練孩子時,每天只練兩小時,周末練4個小時。這樣的孩子依然可以拿到全國冠軍。所以我覺得這是訓練方法問題,不需要所有的時間都耗在上面。環球時報:您以前被譽為“體操王子”,退役后又在商海經歷這么多風浪,是什么支撐自己堅持下去?李寧:太多人講苦讓我覺得很納悶,為什么把運動員和體育都說成那樣呢,這是苦中有樂。要成為世界冠軍當然不容易,但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東西激勵你,讓你覺得很過癮,這不是用快樂可以形容的,而是一種復雜的內心感受。我覺得這種激勵多過所謂的苦。運動員和企業老板的身份沒有可比性,但都需要有斗志、有目標。當老板無疑考慮的事情更多,往往更辛苦。如果能選擇,我更愿意回到運動員時代、回到年輕的時候。▲
環球時報201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