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會 張敬紅
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腳步的不斷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斷增長,大量的農用土地被征用,在土地整治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區域內水土流失面積增加,農業面源污染加重以及水資源利用緊張度等生態環境問題,土地資源與居住人群的矛盾也越來越大,所以我們應尋求一條實現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的途徑,并處理好土地資源利用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應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及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為主要目的,并注重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安全,最終實現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土地整治 生態環境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6(b)-0118-01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較少、耕地總體質量差、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發展中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建設腳步也在逐步加快,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占據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使得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小,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亟待解決。自千禧之年以來,以農用地整理、宜農荒地開發、土地復墾等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整治活動在我國全面展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關部門對土地整治過程中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并未充分認識到,導致生態環境質量逐漸下降,危機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 土地整治的內涵
土地整治是指利用土地資源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方便的過程,在整治過程中,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土地整治專項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不斷進行配置土地和建設土地。土地整治主要是為了獲得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者之間的統一,以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最終實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
土地整治是對土地利用的調整和治理,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開發三種類型。現階段,土地整治項目形式是我國的土地整治活動的主要形式,主要是以土地資源為對象,通過工程、生物或綜合措施,提升尚未利用、已破壞的土地資源或是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及產出率,不斷提高我國土地資源質量,來滿足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2 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做好土地整治工作,可以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方式,最終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等目的。但是,土地整治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具有雙面性,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水環境造成危害,增加水資源利用緊張度
在土地整治的活動中,農田灌溉、水力發電以及城區綠化用水等活動中都要求有足夠的灌溉水源作保證,大量用水很容易對地表水系結構造成影響,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如果在土地整治中過程中對水資源利用不當,以及生產生活帶來污水,會導致大量水資源浪費、水源短缺,從而造成水環境收到污染。
2.2 對地表植被及生態系統造成威脅
在土地整治過程中,各種灌溉排水設施以及道路建設等將會導致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等大面積減少或者退化,使生物生存環境及景觀單一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造成區域內土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簡化。在進行土地整治工程設計時,會考慮節約成本等因素,開發的荒地、道路等會對原有的植被格局造成變化,從而對地表的植被造成很大的影響。
2.3 增加水土流失,影響土壤以及生態系統
在土地整治的過程中,對土地的調配以及坡度較大或利用率不高的土地進行開發、平整時不可避免的,因此對地表的擾動將會造成地表土層結構的變化,將會對土壤以及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耕作、灌溉、施肥等活動會對土壤造成污染和危害,進而破壞土壤。更為嚴重的是在農耕時節,地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所以采取妥善的工程和生物措施,以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將水土流失面積最小化是土地整治工作的一項重點。
2.4 對社會環境及經濟有一定的影響
土地整治工作,具有一定的規模性與大強度的特點,對規劃區的自然人文景觀的影響較大,所以對當地的整體社會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可逆轉的,導致當地人們的生活工作環境隨之改變。當然,在土地整治過程中,大量農用地被占據,加劇了當地未開發農用地的壓力,也會造成當地勞動力剩余,對當地的經濟造成一定影響,所以合理布局土地資源,做好整治工作,將一些后續問題考慮全面,并給與結局方案,是一項大強度的工作。
3 處理土地整治中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解決好土地整治工作,任務艱巨,但是對地區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容忽視,所以必須做好。
3.1 加強土地整治項目管理
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治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及制度,將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項目管理的一項重要的目標,并做好監管工作。
3.2 提高生態環保意識,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土地開發管理工作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戰略,在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要求下,最大限度的保證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3.3 改善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式
在實際整治過程中,依據當地的土壤、地形以及水資源等自然條件進行合理規劃,不同耕作田塊和地形選擇不同的平整方案,因地制宜,可以有效保證耕地土壤不被破壞,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目前,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剛剛起步,管理經驗也不是很豐富,土地整治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但是,解決好土地整治工作以及相關問題不容忽視。土地整治規劃是否合理關乎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關乎地區內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經濟水平,更是關乎我國的生態及社會安全,所以相關部門應做好土地整治工作,形成規范的土地整治項目,最終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楊慶媛,涂建軍,廖和平.國外土地整理:性質、研究領域及借鑒[J].綠色中國,2004(12).
[2] 李東坡,陳定貴.土地整理項目管理及其經營模式[J].中國土地科學,2001(1):43-45,48.
[3] 盧建波.農業生態系統的持續性及其評價指標[J].生態學雜志,2000,19(2):56-58.
[4] 毛文永.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5] 丁恩俊,周維碌,謝德體.國外土地整理實踐對我國土地整理的啟示[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2):11-15.
[6] 羅明,張惠遠.土地整理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綜述[J].資源科學,2002(2):6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