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
摘 要: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著眼于培養具備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經驗的畢業生。讓學生在校期間系統化地完成過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務,讓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如何工作”。比如模擬財務部門的工作實境,就能夠使畢業生更快地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本文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提出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計的思路。
關鍵詞:工作過程 會計專業 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6(b)-0187-01
目前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不滿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畢業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特別是對于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需要經過二次培訓才能真正適應工作崗位,對急需人才的企業來說又怎能接受這樣的半成品呢?因而對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則應該著眼于培養具備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經驗的畢業生。如果能夠讓學生在校期間系統化地完成過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務,即讓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如何工作”。如模擬財務部門的工作實境,就能夠使畢業生更快地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
確定和描述一個職業 (或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是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的基礎。進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會計專業課程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進行職業資格研究
(1)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請實踐專家(如會計師、企業財務部門負責人等)共同回憶并陳述自己的職業成長歷程、劃分職業發展階段,找出各階段有代表性和挑戰性的工作任務,并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的框架。也可以將本專業往屆畢業生請回來,談談他們的就業過程中的經驗和感想,對在校期間的專業理論和實踐學習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2)分析并描述有關會計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由教師和實踐專家組成工作小組,共同確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務的詳細內容,包括會計工作過程、工作對象、會計工作方法、會計工作組織和對會計工作的要求等。對會計工作過程的討論至少應當涉及三個方面:①結構的完整性(獲取信息、計劃、實施和評價);②要素的全面性(任務、工作對象、工作方法、工作組織、工作人員與工作成果);③包含會計工作過程知識。
2 確定學習領域,明確描述典型工作任務
(1)分析課程標準,選定將要開發的學習領域。
經過職業分析和職業資格研究,遵循人的職業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律,會計專業學習領域可以分為出納、會計核算崗(費用、工資、存貨、固定資產、往來、成本會計等)、稽核審計崗、、會計主管等。
(2)大致表述各個學習情境,協調各個學習情境的關系。
人的職業成長遵循“從初學者到專家”的邏輯發展規律,其發展過程分為初學者、高級初學者、有能力者、熟練者和專家等五個階段。因而會計專業的課程設計也應通過科學的方法,把學習者從較低發展階段順序帶入到更高級的階段。
根據學習難度,劃分學習情境應按如下幾個層次進行劃分。
第一層次,職業認知教育,搭建會計整體工作框架。該層次的學習任務是培養會計各崗位共需的點鈔及計算能力、會計核算能力、職業判斷能力以及全盤賬務處理能力。核心是讓學生學習作為會計的基本工作內容,了解會計職業輪廓。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本職業的基本概念、標準化要求和會計工作過程,以及學生完成該任務須遵循的會計準則等相關法規,讓學生能逐步建立起會計職業道德觀念。在該層次的課程設計上,以《會計基礎》為專業核心課程,適當配合會計法規、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內容,面向會計工作的全過程和各崗位,對學生進行基本會計核算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搭建會計整體工作體系框架,讓學生熟練掌握企業實際會計工作中建賬、日常處理、期末處理以及會計報表編制等各步驟的工作內容、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備基本的會計核算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夠獨立自主判斷并手工處理完成一個業務簡單的小型工業企業的各項會計核算工作。
第二層次,核心職業能力教育。核心是讓學生對會計工作系統、綜合性任務和復雜會計核算工作建立整體性的認識,掌握與職業相關聯的知識,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財務部門與其它部門組織間的關系、獲取初步的工作經驗并開始建立職業責任感。學習領域中,出納的典型工作任務有現金、銀行存款收付事項處理;會計核算崗的典型工作任務有會計事務處理,成本計算及管理,會計核算,稅務處理,會計監督和財務分析等;稽核審計崗的典型工作任務有會計監督與查錯糾弊,審計查證等;會計主管的典型工作任務有稅務處理,全盤賬務處理,財務分析與管理等。在該層次的課程設計上,打破原有的慣用模式,將《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稅務會計》《管理會計》《會計電算化》《會計報表分析》等課程的內容重新整合,按不同的會計工作崗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來設計課程。
第三層次,提高職業能力的功能性教育。本層次典型的工作任務是通過手工模式的會計實訓和電算化模式的財務軟件應用等方面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與復雜工作任務相對應的功能性知識,促進合作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成長為初步的專業人員并形成較高的職業責任感。在該層次的課程設計上,以手工模式的《會計實訓》和電算化模式的《財務軟件應用》為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安排上還應注意結合不同的會計核算崗位的需求。
第四層次,提供知識系統化的專業教育,本層次典型的工作任務是將手工模式的會計實訓和電算化模式的財務軟件應用結合起來進行電算化的會計綜合實訓,適當引入校外頂崗實習。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完成結果不可預見的工作任務的能力、建立會計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的聯系,并發展組織能力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即培養“實踐專家”。在該層次的課程設計上,以盡量仿真的工作實境進行《電算會計綜合實訓》,并配合如就業指導、社會交往等方面的課程,授課形式可以多樣化,如講座或者請往屆畢業生返校介紹經驗等。
總之,作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當樹立嶄新的教育觀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適應時代信息化和企業管理現代化為重要前提,以“緊跟市場、動態調整、理論適度、強化動手”為基本要求,改革課程結構與教學方法,建立起一套動態的專業教學體系,向社會輸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熟練的業務操作技能,較強的管理組織能力,富有創新精神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觀念[M].科學出版社,2003.
[2] 姜大元.現代職業教育導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