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偉
摘 要:利用南召縣氣象局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資料,對雷暴的年變化、月變化、日變化及產生和消失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南召縣平均每年出現26.1個雷暴日數,雷暴在90年代有一個明顯下降的趨勢,進入00年代比較平穩,但總體上隨年代有減少的變化趨勢;5~8月為雷暴的高發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達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數的40%;雷暴的日變化非常明顯,15~17時為雷暴白天出現的高峰期,15~16時雷暴白天最易發生的時段。
關鍵詞:南召縣 雷暴 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P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b)-0218-02
雷暴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氣象現象,為積雨云云中、云間及云地之間發生的放電現象,表現為兼有閃電和雷聲,有時亦可只聞雷聲而不見閃電[1]。據統計,全球每天發生約800萬次閃電。雷暴釋放的能量巨大,能造成多種觸目驚心的危害,是聯合國公布的十種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因雷擊造成的損失在十億美元以上,且還在逐年上升[2]。我國每年因雷害傷亡達一萬多人,其中有三千多人喪生[3]。雷暴主要發生在夏季,常造成電器損壞、供電受損、通信中斷、建筑破壞、人員傷亡,因此越來越引起人們高度重視。
南召縣位于豫西南,在重要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上,是南北方交匯區,800毫米等降水線上,濕潤帶與半濕潤帶交匯處,氣候屬暖溫帶與亞熱帶交匯區,降雨充沛,屬雷暴的多發區。了解和掌握本地雷暴發生規律,從而采取適當的措施,對避免和減少雷擊災害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畜傷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資料的來源
采用南召縣1981-2010年的30年地面氣象資料,對雷暴觀測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在氣象觀測中,有一聲雷鳴,不論遠近就記1個雷暴日。若1天中,雷聲隆隆,也記1個雷暴日。以1日、1月、1年為時間尺度,形成1~12月、年代氣候序列,統計平均值和制作折線圖,并進行變化規律分析。
2 雷暴的年際變化
根據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統計資料表明,南召縣平均每年出現26.1個雷暴日,屬多雷區。雷暴日年際變化大,最多年份為35個,分別出現在1988、1995年;最少年份為15個,出現在1993年;80年代(1981—1990年)共出現302個雷暴日,90年代(1991—2000年)共出現260個雷暴日,00年代(2001—2010年)共出現222個雷暴日,80年代雷暴日數維持在30.2個左右,90年代年雷暴日數基本維持在26.0個左右,進入00年代則基本維持在22.2個左右,南召縣的雷暴日90年代明顯減少,00年代后逐步減少,但總體呈減少的變化趨勢,由圖1可以看出,年雷暴日數在2001—2010年之間呈明顯下降趨勢,但在2004年以后開始逐步回升。南召縣初雷暴日一般在4月出現,初雷最早出現在2004年2月20日,最遲出現在1999年11月14日,南召縣終雷日一般出現在9月~10月,最早出現在1982年8月17日,最遲出現在1988年11月16日;最長雷暴期為2004年的264天,最短雷暴期為2010年的65天。
3 雷暴的季節變化特征
四季中,夏季出現雷暴日數最多,30年夏季平均雷暴日數為19.8天,春、秋、冬分別為5.9天、2.6天、0.4天,分別占雷暴總日數的69℅、21℅、9℅、1℅。夏季出現雷暴的日數分別是春、秋季的3.4倍、7.6倍。
4 雷暴的月變化
從圖2可以看出,南召縣1月、12月無雷暴,2~11月均有雷暴出現,但雷暴日活躍期開始于4月份,4月占全年雷暴日數的5%,5~8月為雷暴的高發期,占全年雷暴日數的85%,7~8月達到高峰,分別占全年的30%~27%,其中7月出現的雷暴日數最多,9月只占全年雷暴的5%。雷暴的這種明顯的月變化分布特征與天氣變化時密切相關的,4月當北方弱冷空氣與西南暖濕氣流在南召交會時容易產生雷暴天氣,因此,雷暴活動也日趨活躍;5~9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北抬西伸,南召地處副高西北側邊緣,當有從西北移入的冷空氣時,冷暖空氣在南召上空頻繁交匯引發雷暴;又加之南召屬于山區地方性生成雷暴也占了一定得因素,10月份雷暴天氣逐漸減少,12月份至次年1月份無雷暴出現。
5 雷暴的初、終日特征分析
雷暴的初日和終日是一個很重要的氣候指標。根據統計,南召縣發生雷暴的初日平均在4月的15日,初日最早發生時間是3月10日(2006年),最遲發生時間是6月21日(1992年);終日平均在9月的19日,終日最早發生時間是8月23日(1989年),終日最遲發生時間是11月19日(1991年)。
6 雷暴的日變化
統計了2001—2010年10年的雷暴資料,2001—2010年共有229個雷暴,其中有125個雷暴在夜間(20~8時)出現,雷暴在夜間出現的概率約為54%。雷暴在白天(8~20時)的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南召雷暴的日變化非常明顯,8~10時呈下降趨勢,10~13時有一個小的上升趨勢,13~17時一直呈上升趨勢,17~20時又呈下降趨勢,其中15~17時為雷暴出現的高峰期,占了白天出現總數的32%,15~16時達到最大值,約占17%。雷暴主要發生在午后,特別是在夏季,由于上午地面迅速升溫,導致上下空氣層溫差加大而形成強對流,水汽能量不斷聚集,繼而發生雷暴[4]。從圖3中可以看出,發生在14:00~20:00的雷暴概率達70以上。
7 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南召縣的雷暴氣候規律如下:(1)南召縣平均每年出現26.1個雷暴日數,雷暴在90年代有一個明顯下降的趨勢,進入00年代比較平穩,但總體上隨年代有減少的變化趨勢。(2)5~8月為雷暴的高發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達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數的40%。(3)南召縣雷暴的日變化非常明顯,15~17時為雷暴白天出現的高峰期,15~16時雷暴白天最易發生的時段。
參考文獻
[1] 陸亞龍,肖功建.氣象災害及防御[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2] 劉志寧,王瑞雪,馬文超.額濟納旗雷暴活動特征分析[N].中國科技,2012.
[3] 劉梅,魏建蘇.近57年江蘇省雷暴變化趨勢特征分析[J].熱帶氣象學報,2010,26(2).
[4] 劉小東,張其林.內蒙古地區雷暴活動特征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0(2).endprint
摘 要:利用南召縣氣象局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資料,對雷暴的年變化、月變化、日變化及產生和消失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南召縣平均每年出現26.1個雷暴日數,雷暴在90年代有一個明顯下降的趨勢,進入00年代比較平穩,但總體上隨年代有減少的變化趨勢;5~8月為雷暴的高發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達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數的40%;雷暴的日變化非常明顯,15~17時為雷暴白天出現的高峰期,15~16時雷暴白天最易發生的時段。
關鍵詞:南召縣 雷暴 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P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b)-0218-02
雷暴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氣象現象,為積雨云云中、云間及云地之間發生的放電現象,表現為兼有閃電和雷聲,有時亦可只聞雷聲而不見閃電[1]。據統計,全球每天發生約800萬次閃電。雷暴釋放的能量巨大,能造成多種觸目驚心的危害,是聯合國公布的十種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因雷擊造成的損失在十億美元以上,且還在逐年上升[2]。我國每年因雷害傷亡達一萬多人,其中有三千多人喪生[3]。雷暴主要發生在夏季,常造成電器損壞、供電受損、通信中斷、建筑破壞、人員傷亡,因此越來越引起人們高度重視。
南召縣位于豫西南,在重要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上,是南北方交匯區,800毫米等降水線上,濕潤帶與半濕潤帶交匯處,氣候屬暖溫帶與亞熱帶交匯區,降雨充沛,屬雷暴的多發區。了解和掌握本地雷暴發生規律,從而采取適當的措施,對避免和減少雷擊災害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畜傷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資料的來源
采用南召縣1981-2010年的30年地面氣象資料,對雷暴觀測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在氣象觀測中,有一聲雷鳴,不論遠近就記1個雷暴日。若1天中,雷聲隆隆,也記1個雷暴日。以1日、1月、1年為時間尺度,形成1~12月、年代氣候序列,統計平均值和制作折線圖,并進行變化規律分析。
2 雷暴的年際變化
根據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統計資料表明,南召縣平均每年出現26.1個雷暴日,屬多雷區。雷暴日年際變化大,最多年份為35個,分別出現在1988、1995年;最少年份為15個,出現在1993年;80年代(1981—1990年)共出現302個雷暴日,90年代(1991—2000年)共出現260個雷暴日,00年代(2001—2010年)共出現222個雷暴日,80年代雷暴日數維持在30.2個左右,90年代年雷暴日數基本維持在26.0個左右,進入00年代則基本維持在22.2個左右,南召縣的雷暴日90年代明顯減少,00年代后逐步減少,但總體呈減少的變化趨勢,由圖1可以看出,年雷暴日數在2001—2010年之間呈明顯下降趨勢,但在2004年以后開始逐步回升。南召縣初雷暴日一般在4月出現,初雷最早出現在2004年2月20日,最遲出現在1999年11月14日,南召縣終雷日一般出現在9月~10月,最早出現在1982年8月17日,最遲出現在1988年11月16日;最長雷暴期為2004年的264天,最短雷暴期為2010年的65天。
3 雷暴的季節變化特征
四季中,夏季出現雷暴日數最多,30年夏季平均雷暴日數為19.8天,春、秋、冬分別為5.9天、2.6天、0.4天,分別占雷暴總日數的69℅、21℅、9℅、1℅。夏季出現雷暴的日數分別是春、秋季的3.4倍、7.6倍。
4 雷暴的月變化
從圖2可以看出,南召縣1月、12月無雷暴,2~11月均有雷暴出現,但雷暴日活躍期開始于4月份,4月占全年雷暴日數的5%,5~8月為雷暴的高發期,占全年雷暴日數的85%,7~8月達到高峰,分別占全年的30%~27%,其中7月出現的雷暴日數最多,9月只占全年雷暴的5%。雷暴的這種明顯的月變化分布特征與天氣變化時密切相關的,4月當北方弱冷空氣與西南暖濕氣流在南召交會時容易產生雷暴天氣,因此,雷暴活動也日趨活躍;5~9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北抬西伸,南召地處副高西北側邊緣,當有從西北移入的冷空氣時,冷暖空氣在南召上空頻繁交匯引發雷暴;又加之南召屬于山區地方性生成雷暴也占了一定得因素,10月份雷暴天氣逐漸減少,12月份至次年1月份無雷暴出現。
5 雷暴的初、終日特征分析
雷暴的初日和終日是一個很重要的氣候指標。根據統計,南召縣發生雷暴的初日平均在4月的15日,初日最早發生時間是3月10日(2006年),最遲發生時間是6月21日(1992年);終日平均在9月的19日,終日最早發生時間是8月23日(1989年),終日最遲發生時間是11月19日(1991年)。
6 雷暴的日變化
統計了2001—2010年10年的雷暴資料,2001—2010年共有229個雷暴,其中有125個雷暴在夜間(20~8時)出現,雷暴在夜間出現的概率約為54%。雷暴在白天(8~20時)的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南召雷暴的日變化非常明顯,8~10時呈下降趨勢,10~13時有一個小的上升趨勢,13~17時一直呈上升趨勢,17~20時又呈下降趨勢,其中15~17時為雷暴出現的高峰期,占了白天出現總數的32%,15~16時達到最大值,約占17%。雷暴主要發生在午后,特別是在夏季,由于上午地面迅速升溫,導致上下空氣層溫差加大而形成強對流,水汽能量不斷聚集,繼而發生雷暴[4]。從圖3中可以看出,發生在14:00~20:00的雷暴概率達70以上。
7 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南召縣的雷暴氣候規律如下:(1)南召縣平均每年出現26.1個雷暴日數,雷暴在90年代有一個明顯下降的趨勢,進入00年代比較平穩,但總體上隨年代有減少的變化趨勢。(2)5~8月為雷暴的高發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達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數的40%。(3)南召縣雷暴的日變化非常明顯,15~17時為雷暴白天出現的高峰期,15~16時雷暴白天最易發生的時段。
參考文獻
[1] 陸亞龍,肖功建.氣象災害及防御[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2] 劉志寧,王瑞雪,馬文超.額濟納旗雷暴活動特征分析[N].中國科技,2012.
[3] 劉梅,魏建蘇.近57年江蘇省雷暴變化趨勢特征分析[J].熱帶氣象學報,2010,26(2).
[4] 劉小東,張其林.內蒙古地區雷暴活動特征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0(2).endprint
摘 要:利用南召縣氣象局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資料,對雷暴的年變化、月變化、日變化及產生和消失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南召縣平均每年出現26.1個雷暴日數,雷暴在90年代有一個明顯下降的趨勢,進入00年代比較平穩,但總體上隨年代有減少的變化趨勢;5~8月為雷暴的高發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達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數的40%;雷暴的日變化非常明顯,15~17時為雷暴白天出現的高峰期,15~16時雷暴白天最易發生的時段。
關鍵詞:南召縣 雷暴 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P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b)-0218-02
雷暴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氣象現象,為積雨云云中、云間及云地之間發生的放電現象,表現為兼有閃電和雷聲,有時亦可只聞雷聲而不見閃電[1]。據統計,全球每天發生約800萬次閃電。雷暴釋放的能量巨大,能造成多種觸目驚心的危害,是聯合國公布的十種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因雷擊造成的損失在十億美元以上,且還在逐年上升[2]。我國每年因雷害傷亡達一萬多人,其中有三千多人喪生[3]。雷暴主要發生在夏季,常造成電器損壞、供電受損、通信中斷、建筑破壞、人員傷亡,因此越來越引起人們高度重視。
南召縣位于豫西南,在重要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上,是南北方交匯區,800毫米等降水線上,濕潤帶與半濕潤帶交匯處,氣候屬暖溫帶與亞熱帶交匯區,降雨充沛,屬雷暴的多發區。了解和掌握本地雷暴發生規律,從而采取適當的措施,對避免和減少雷擊災害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畜傷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資料的來源
采用南召縣1981-2010年的30年地面氣象資料,對雷暴觀測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在氣象觀測中,有一聲雷鳴,不論遠近就記1個雷暴日。若1天中,雷聲隆隆,也記1個雷暴日。以1日、1月、1年為時間尺度,形成1~12月、年代氣候序列,統計平均值和制作折線圖,并進行變化規律分析。
2 雷暴的年際變化
根據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統計資料表明,南召縣平均每年出現26.1個雷暴日,屬多雷區。雷暴日年際變化大,最多年份為35個,分別出現在1988、1995年;最少年份為15個,出現在1993年;80年代(1981—1990年)共出現302個雷暴日,90年代(1991—2000年)共出現260個雷暴日,00年代(2001—2010年)共出現222個雷暴日,80年代雷暴日數維持在30.2個左右,90年代年雷暴日數基本維持在26.0個左右,進入00年代則基本維持在22.2個左右,南召縣的雷暴日90年代明顯減少,00年代后逐步減少,但總體呈減少的變化趨勢,由圖1可以看出,年雷暴日數在2001—2010年之間呈明顯下降趨勢,但在2004年以后開始逐步回升。南召縣初雷暴日一般在4月出現,初雷最早出現在2004年2月20日,最遲出現在1999年11月14日,南召縣終雷日一般出現在9月~10月,最早出現在1982年8月17日,最遲出現在1988年11月16日;最長雷暴期為2004年的264天,最短雷暴期為2010年的65天。
3 雷暴的季節變化特征
四季中,夏季出現雷暴日數最多,30年夏季平均雷暴日數為19.8天,春、秋、冬分別為5.9天、2.6天、0.4天,分別占雷暴總日數的69℅、21℅、9℅、1℅。夏季出現雷暴的日數分別是春、秋季的3.4倍、7.6倍。
4 雷暴的月變化
從圖2可以看出,南召縣1月、12月無雷暴,2~11月均有雷暴出現,但雷暴日活躍期開始于4月份,4月占全年雷暴日數的5%,5~8月為雷暴的高發期,占全年雷暴日數的85%,7~8月達到高峰,分別占全年的30%~27%,其中7月出現的雷暴日數最多,9月只占全年雷暴的5%。雷暴的這種明顯的月變化分布特征與天氣變化時密切相關的,4月當北方弱冷空氣與西南暖濕氣流在南召交會時容易產生雷暴天氣,因此,雷暴活動也日趨活躍;5~9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北抬西伸,南召地處副高西北側邊緣,當有從西北移入的冷空氣時,冷暖空氣在南召上空頻繁交匯引發雷暴;又加之南召屬于山區地方性生成雷暴也占了一定得因素,10月份雷暴天氣逐漸減少,12月份至次年1月份無雷暴出現。
5 雷暴的初、終日特征分析
雷暴的初日和終日是一個很重要的氣候指標。根據統計,南召縣發生雷暴的初日平均在4月的15日,初日最早發生時間是3月10日(2006年),最遲發生時間是6月21日(1992年);終日平均在9月的19日,終日最早發生時間是8月23日(1989年),終日最遲發生時間是11月19日(1991年)。
6 雷暴的日變化
統計了2001—2010年10年的雷暴資料,2001—2010年共有229個雷暴,其中有125個雷暴在夜間(20~8時)出現,雷暴在夜間出現的概率約為54%。雷暴在白天(8~20時)的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南召雷暴的日變化非常明顯,8~10時呈下降趨勢,10~13時有一個小的上升趨勢,13~17時一直呈上升趨勢,17~20時又呈下降趨勢,其中15~17時為雷暴出現的高峰期,占了白天出現總數的32%,15~16時達到最大值,約占17%。雷暴主要發生在午后,特別是在夏季,由于上午地面迅速升溫,導致上下空氣層溫差加大而形成強對流,水汽能量不斷聚集,繼而發生雷暴[4]。從圖3中可以看出,發生在14:00~20:00的雷暴概率達70以上。
7 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南召縣的雷暴氣候規律如下:(1)南召縣平均每年出現26.1個雷暴日數,雷暴在90年代有一個明顯下降的趨勢,進入00年代比較平穩,但總體上隨年代有減少的變化趨勢。(2)5~8月為雷暴的高發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達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數的40%。(3)南召縣雷暴的日變化非常明顯,15~17時為雷暴白天出現的高峰期,15~16時雷暴白天最易發生的時段。
參考文獻
[1] 陸亞龍,肖功建.氣象災害及防御[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2] 劉志寧,王瑞雪,馬文超.額濟納旗雷暴活動特征分析[N].中國科技,2012.
[3] 劉梅,魏建蘇.近57年江蘇省雷暴變化趨勢特征分析[J].熱帶氣象學報,2010,26(2).
[4] 劉小東,張其林.內蒙古地區雷暴活動特征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