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摘 要: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是各項資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如何做到認定工作的公平、客觀、可操作性強顯得日趨重要。本文從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面臨的形勢入手,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完善認定工作的對策建議,以期提高資助資金的有效利用率,切實將國家的資助政策落到實處。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 認定 對策 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6(b)-0243-02
1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面臨的形勢
1.1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量呈遞增趨勢
自1999年高校開始擴招后,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空前提升,相應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量也急速增長。查閱《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執行情況》顯示,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人數2285.15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527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23.06%。但從事資助工作的教師數量卻遠遠滿足不了激增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需求,難免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況。
1.2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持續加強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2007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教育部建立了以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學費減免、特殊困難補助、勤工助學、“綠色通道”等有機結合的新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下,一個經過家庭經濟困難認定且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每年接受資助可高達萬元,完全可解決學業、生活困難,而那些只要符合家庭經濟困難認定要求的困難學生每年最低也能接受不低于2000元的經濟資助。但在越來越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更大資助的同時卻出現了一批在利益的驅使下披著“貧困生”外衣試圖“分蛋糕”的學生。這一新政的實施實際上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準確化、精細化提出更高要求。
1.3 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發展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而深遠的變化,在推動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風貌不斷改變的同時,還引發了民眾思想意識上的變革,民眾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發展,道德水平的衡量標準也出現了新的變化。作為“三觀”尚不成熟的大學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成長,難免有部分人群存在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的思想,尤其目前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假貧困生”在利益的誘惑下層出不窮,給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帶來了新的復雜性和困難。
2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現實困境
2.1 認定制度落后
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涉及政府、學校、家庭和個人等多方面的責任,政府是資助工作的主體[1],但在具體實施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實際主體其實一直由高校擔當。高校作為實際認定主體,承擔起對信息全面采集、真偽甄別的職責,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這大大加重了高校的負擔。目前國家對于地方政府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中的責任和義務均沒有明確,少數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認真審核申請學生提供的家庭狀況而草率出具“家庭經濟困難證明”,高校在發現嚴重的弄虛作假事件時,只能簡單處理學生了事,對出具虛假證明的地方政府機構及工作人員,高校則無權問責[2]。由于缺乏制度的制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公正性、準確性難以保證,認定制度的滯后成為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根本原因。
2.2 認定標準難以量化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中規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3]。此規定看似明確,但操作起來卻很困難。現在各高校通常以學生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和日常消費情況作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兩個參考指標,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存在很大差異,把所有的學生放在同一標準下衡量顯然缺乏合理性。而且,日常消費的衡量標準也是不斷變化的,如過去很多高校以是否持有手機、電腦等作為判斷學生是否貧困的參考依據,但現在手機,電腦已然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學習工具,今時今日仍以此為衡量標準的話是不合時宜的。對此,各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操作過程中都制定了相對量化而多樣的標準,甚至同一學校因院系不同認定標準也有出入。
2.3 認定材料可信度不高
學生提供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家庭經濟困難證明》是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的重要依據和前提條件。但由于各地區、城鄉經濟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導致地方基層組織用一種相對的而不是一種絕對的標準來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以其開具的證明只能證明學生在當地是貧困的;另外,由于缺乏相關的責任追究機制,部分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在開具家庭經濟困難證明時不作為或少作為,如不嚴格審查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出于照顧本地居民的心態不審查就直接蓋章;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或親友的子女開具虛假證明等。這些行為除了導致認定材料的可信度不高之外,還造成一些不公平現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許因為沒有良好的社會關系而無法開具證明,而有些家庭經濟并不困難卻能持有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去享受國家的各種資助。
2.4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信息缺乏動態管理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實際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一個動態認證的過程,通常情況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一經建立就基本成型。很多學生一旦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即使家庭條件有了改善也不會主動申請“脫貧”。伴隨著學生對資助政策的逐步深入了解,有些同學就會愿意整個大學期間甘做“貧困生”,享受國家免費的資助,所以很難實現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的動態管理。如此一來,掌握信息的不準確,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那學校最開始的良好愿望和美好希冀也無法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顯現。endprint
2.5 少數學生誠信觀念缺失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資助力度持續增強。少數學生為了謀取個人私利冒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去獲取各種資助資源,在利益的驅使下,紛紛想方設法“造假”爭做“貧困生”,搶占了原本是分配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限的資助資金,真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難以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幫助和好處。這種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在學生中和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造成了國家財產的損失和影響正常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
3 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對策
3.1 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給作為實際認定主體的高校造成極大的財力物力人力負擔,且學生資助工作屬于公共事務范疇,理應由具有公共權利的政府承擔這一職責。因此,在目前認定制度嚴重滯后的情況下,首先解決的問題就是國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政府和高校的權責關系,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明確規定政府作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主體的責任和義務,并完善行政問責機制,加大對出具虛假貧困證明的相關部門、人員的懲罰和追究力度。同時還要對高校的認定結果予以監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中的錯誤堅決做到“零容忍”。[4]而處于客體地位的高校,不必再承擔對學生信息全面采集、真偽甄別的重任而輕裝上陣,可直接從地方政府處得到真實有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用少量時間即可完成大量的認定工作,大大提高認定工作的精確度和效率。
3.2 建立全國性動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一直受到國家、地方政府、高校和社會等的廣泛關注,但由于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很難實現資源和信息共享。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面臨愈來愈嚴峻形勢的情況下,各個部門、階層需要通力合作,暢通交流渠道,建立起全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網絡檔案,給認定工作提供一個科學規范的平臺。可由民政部組織專家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指標,并加以量化,建立全國性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內容包括申請資助學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員組成、年齡、學歷、職業、健康狀況、收入情況、收入來源、受助情況、學習成績、個人誠信記錄等信息,[5]將核實后的相關信息錄入數據庫,系統會自動計算出該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程度,以此來作為學生是否能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并得到資助的依據,避免傳統人工認定的主觀性和不真實成分,保證國家的每一筆資助資金落到實處,切實幫助到每一個真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等各部門全體參與、分工協作,及時更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實現全方位的動態管理,并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
3.3 轉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模式
由于我國目前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模式多為無償資助,缺少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爭相申請的局面,增加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難度;甚至有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為一旦給自己貼上“家庭經濟困難”的標簽即成為一種特權,理應享受各種無償資助,“等、靠、要”的依賴思想非常嚴重,久而久之將導致其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因此,要積極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模式從“無償式”向“回報式”轉變。學校可通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技能培訓讓學生從事某一方面的力所能及的工作后再行給予資助,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還可以緩解受資助學生的心理壓力,他們會認為這些資助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換來的。另外,要積極拓展資助渠道,大力引進社會力量,形成多元混合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模式,既可緩解國家資助工作的財政壓力,還能進一步擴大資助范圍,讓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益。同時,通過“回報式”資助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獎助學金捐贈方的企業單位實習鍛煉,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還能調動社會企事業單位參與濟困助學的積極性,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基金滾動式的長遠發展。
3.4 構建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工作理念
資助與育人是相輔相成的,資助的目的是為了育人,培養學生成長成才;而育人工作做好了則會推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良好開展,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學校應定期對學生開展誠信、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誠信做人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減少通過弄虛作假騙取貧困生認定的行為。同時,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對誠實守信、感恩勵志的學生進行宣傳與鼓舞;對不誠信、態度消極的家庭經濟困難生要進行單獨談話乃至批評教育,從而確保校園秩序的良性循環。學校在注重加強全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還要特別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傳統單一的“物質資助”轉變為“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并重拓展,鼓勵他們將困難生活的經歷當做成長的財富和動力,用知識武裝自己提升自己,助其思想“脫貧”,為個人成才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鼓勵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生參加校內勤工助學,在工作中獲得報酬和能力的提高,極力營造利于家庭經濟困難群體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和心理環境。
參考文獻
[1] 丁云祥.我國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2007(5):130.
[2] 邱杰,江玲,陳赟.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公正性缺失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梧州學院學報,2010(8):86.
[3]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Z].2007-06-26.
[4] 白華.從二元組合到三維一體——高校貧困生認定的新視角[J].社會科學家,2012(7):116.
[5] 蔡小薇,邢凱.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12):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