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飼料工業辦公室舉辦的“全省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暨飼料行政執法培訓班”上,農業部畜牧業司副處長李大鵬作為特邀嘉賓跟大家探討了飼料行業發展與管理的現狀和前景,根據現場錄音整理如下:
一、看行業發展形勢
飼料行業在產業鏈上來說是上游基礎行業,處于種養兩大體系中的樞紐位置。但面臨的影響因素也很多,既要面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又要遭受養殖戶的市場波動。從1978年至今可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1978年-1984年起步期:1984年飼料產量首次超過1000萬噸,特點是飼料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但普遍規模較小, 生產設備和工藝簡單,產品品種單一。
1985年-2000年發展初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產量從1500萬噸增加到7400萬噸,企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成套機組開始陸續得到普及,一批地區性公司初具規模。
2001年-2010年穩定發展期(黃金期):產量呈穩步上升趨勢, 每年上一個千萬噸臺階,動物營養的技術與國際水平相接近、大型設備得到廣泛應用,全國性的飼料企業集團發展迅速,飼料行業開始有了上市公司,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三年前的統計表明,全國排名前五十的集團飼料產量占了全國產量的42%,市場競爭加劇,市場秩序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開始突現。
2011年-至今整合期(變革期):產量保持增長,但增速放緩,市場拓展難度增大,競爭日趨激烈,大型集團的優勢更加明顯,飼料行業管理法規不斷完善,行業退出者增加,配合料企業預估下降三分之一,企業間并購、重組活躍,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飼料行業在需求、政策、食品安全、養殖方式、飼料技術、外資進入等方面都影響著飼料行業的發展:人口持續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鎮居民增加、收入水平提高,促進了動物蛋白消費使得養殖規模擴大,飼料需求剛性增長;飼料和原料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養殖產業扶持政策,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優惠政策,使得更多的資本進入畜牧飼料行業;規范安全生產,長期來看有利于規模化養殖發展、促進飼料、畜牧業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增長型轉變;畜牧業養殖從農戶散養為主體向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為主體轉換,帶動了飼料需求量的增長、產品品質的提升及產品結構的調整;技術進步促進生產、營銷成本下降,飼料轉化率提高,加快了配合飼料市場份額的增加及速度;外資巨頭擴張,令飼料行業競爭加劇,促進對用戶服務升級,產品價值得到進一步體現,而且還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理念,培養了一批專業化人才。
從日本飼料的發展史來看,飼料產量隨GDP增長而增長,而中國2002年到2012年,飼料總產量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趨勢也是相互呼應的。這說明中國畜牧飼料行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中,巨大的需求逐步釋放,將為畜牧飼料行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論管理法規體系
我國條例管理制度大致可分為以下十二個部分:
(一)生產許可制度,解決了什么能做的問題;(二)產品批準文號制度,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也有例外,如定制產品,為企業帶來方便;(三)原料使用制度,核心問題,原料要管好,以前有標準,沒有制度,現在有《飼料原料目錄》;(四)生產管理制度,屬于管理規范內容;(五)質量安全管理規范;(六)產品包裝和標簽標識要求;(七)經營環節監督管理制度,不對經營環節做許可,但是是有管理權限的;(八)養殖環節管理制度,現在還在考慮,怎么做,難度很大;(九)召回制度,解決了問題飼料怎么辦的問題;(十)監督抽查和信息公開制度,統一時間公開,不然對行業影響太壞;(十一)新飼料、新飼料添加劑管理制度;(十二)進口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制度;
從行業整個運行過程來看,首先是原料準入,我們設立了進口登記、新產品審定和原料目錄制度;然后是生產準入,有生產許可證制度;生產過程監督中,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規范、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我們的管理還是比較弱的,我們只要把后續的監管過程做好了,之前的監管就可以慢慢放手了;市場監測,質量安全監測計劃。現在更加嚴格的許可條件、更加明確的原料來源、更加嚴格的過程控制、更加嚴厲的處罰措施和更加完善的監管制度都是為了保障飼料的安全。
三、談監管重點思路
質量安全問題群眾關心、企業擔心、政府憂心。但飼料安全問題成因復雜,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部分。自然因素比如土地里的二噁英等,目前來講國內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所以我們制定了相關標準,要求企業去控制他,在限定范圍內才可以使用,超出范圍以外的原料要通過技術手段才能使用,不能明知道超標還在用,企業要自律,政府要監管;人為因素,主要體現在添加劑的使用上:添加劑超量,超范圍。自從出臺相關法規之后問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仍有漏網之魚。
監管工作有三個目標:消除安全隱患,保障質量安全;規范市場秩序,創造公平環境;提供公共服務,促進行業發展。不但是管理,還要幫助企業更好的發展,為企業創造價值。
從職能上來看,農業部:制定法規,組織實施監督檢查和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質量安全未知風險監測和安全評價,協調重大飼料質量安全事件調查、處理,督促省級飼料管理部門落實監管職責。省級飼料管理部門:制定地方法規,統一協調轄區監管工作,組織實施行政許可,督促市、縣管理部門落實監管職責,開展風險調查。基層飼料管理部門:實施具體監管措施,協助省級飼料管理部門開展行政許可及其他監管工作。
現在審批制度改革,許可下放有著三大優點:1. 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提高審批效率。2. 誰審批、誰負責,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調動地方監管工作積極性,體現權責統一。3. 放管結合,增加對行政權力的約束,是行政管理內容和方式的變革。
當前日常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三個:1.制度落實不夠2.監管能力不足3. 基礎支撐較弱。所以監管工作要制度化、規范化、專業化、常態化和痕跡化。
關于執行《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企業要做到五點:一、規范是基本準則,必須得到認真貫徹執行。二、在滿足要求的基礎上,最好能夠繼續完善、細化。必要時,可靈活調整文件格式。例如:原料垛位卡與原料出庫記錄可以合并在一張表中。三、規范設計以配合飼料生產為主要對象,其中部分工藝可能超出其他飼料產品生產工藝范圍。實際生產中,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生產工藝、程序執行規范。例如:一些企業可能沒有制粒工藝,就無需準備相關材料。四、對于已經建立ISO9000或其他管理體系的企業,應將《規范》與現有體系融合,但在形式表達上遵循《規范》要求。五、規范是一項長期工作,企業認真組織員工學習領會,認真執行各項要求,做好各項記錄,接受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
而管理部門也要明確認識到五點:一、規范是監督執法的基本依據。二、監督檢查的目標明確,做好用一段時間幫助企業達到規范要求的準備。三、監督過程中應“重實質大于形式”,做一個專業的執法者。四、依法行政,堅決杜絕為罰而管。五、規范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加強學習,不說外行話、不做越權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認真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