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良仙
單從作文題目來看,這無外乎就是一則話題作文,但是結合材料之外的提示和要求,不難發現其包含著開闊的思想表達空間和鮮明的改革導向。
一、開闊的思想表達空間
“愛鳥不養鳥”材料本身沒有審題難度,可以迅速提煉出“愛的方式”,而“愛”這個詞本身是極其感性的詞,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初中生對“愛”肯定有自己真切的體會:或是父母面面俱到的愛,或是朋友之間細小卻清雋的愛,或是男女生之間朦朧而青澀的愛……但是如果就這樣認為只能圍繞“愛的方式”寫中規中矩的議論性的文章,那么顯然沒有領會提示中的“上述材料引發了你哪些聯想與思考”。學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思考,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反對——“這樣有何不可”;或者贊同——“放手地愛”;或者辯證思考,不強調贊同、反對——“適度地愛”。試題材料本身對寫作角度進行了巧妙限制,學生想要用現成的“萬能作文”去套寫,似乎并不容易。可以說這篇作文以切題為要,卻不止于審題,開闊胸襟視野,喚醒切身體驗,思考精神成長,從感性的窗口透出理性的光輝才是最終目的。
二、鮮明的改革導向
重思辨就必然重思考過程。這可能會給人“這就是現在廣受詬病的高中八股議論文”的錯覺。看看提示“可以講述經歷,闡述觀點,也可以編寫童話”,沒有任何文體要求,只是提供了幾種表達方式,既可以“敘述”,也可以“議論”,甚至可以進行文學創作——“編寫童話”。這幾句提示背后顯示的不僅是對以往教學文體模式寫作(記敘文、議論文、夾敘夾議文)的否定和拋棄,更是對實用性寫作(強調寫作目的和對象)的補充和完善——沒有排除文學虛構、文學創作。提示和要求的背后不難看出的是衢州卷決絕的改革姿態——重思辨的基礎上強調實用性寫作同時不排斥文學創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