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梓華


3個月前,當這批孩子走進中考考場時,媒體用“最后一批90后開始中考”這樣的標題表示關注。
3個月后的今天,這批孩子又成了最受關注的一群人。他們,即將成為新高考政策的第一批試水者。
和師兄師姐們迥異的課程表、從未嘗試過的“6選3”近20種選科組合方式、不同以往的自主招生……所有的“新”疊加在一起,帶來的究竟是興奮、忐忑還是迷茫?高中3年,懵懂的少年如何為將來的30年甚至更長時間,做好人生規劃?
文科女生:不再為“最弱項”發愁
“感覺班上的同學們都挺淡定的,就是父母好像比我們更加焦慮,暑假里就開始打聽起補課的事情。”高一女生小誼笑著告訴記者,雖然同學們經常打趣自己成了“小白鼠”,但是想到新政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新的,也就覺得心安了。“反正我們也沒有經歷過3+1,沒什么好比的。”小誼說。
小誼坦言,雖然心態還算坦然,但和閨蜜們聊起這個話題,幾個女生總會感嘆,新政策似乎對男生更有利。“男生嘛,一般理科都還不錯,物理、化學選好,其他再選一門就容易了,而且歷史、生物這些學科,男生一旦感興趣學得也很可能會比女生好。”小誼覺得,6選3的政策,容易讓一些男生“跳”出來。
看到新政策,小誼最開心的是,或許自己可以從化學的“噩夢”中擺脫出來,因為除了選定要參加等級考的三門課,其他幾門都只要通過合格考就行了。小誼聽說,學校也會從高二起開始“走班”,讓學生根據自己意愿選擇,這對看到化學就犯迷糊的小誼松了口氣。“其實,合格考的內容應該我還能應付,但題目稍微靈活一點我肯定不行,現在可以把這些精力省下來了。”小誼說。
和很多同齡人一樣,出生于1999年的小誼是電影《小時代》的擁躉,向往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出入高級寫字樓運籌帷幄,所以一直想學金融。不過,小誼偏好的卻是文科,她覺得,如今文理不分科了,是給了自己一個挑戰自我的機會,逼著自己在數學、物理上多下點功夫,讓知識結構更完善些,將來如果如愿以償能就讀金融類專業,會更加得心應手。
理科尖子:競爭優勢開始淡化
男生小立是某市實驗性示范性中學理科班的一員,同學中競賽好手比比皆是。談到新的方案,這些數理化尖子生很快計算了一下——比起“3+1”,“6選3”后,自己的優勢似乎沒有那么明顯了。
“以前我加一個物理或者化學,隨隨便便甩別人二三十分是很容易的。”小立和他的同學對曾經的優勢并不諱言。但是,按照現在算分方式,三門學科都要先折算成等第再打分,每門滿分70分,從A+到E每檔只差3分,而且只要通過合格考,高考就有了40分保底分。也就是說,極端情況下,一個考生考了滿分,另一個考生走進考場一題不做,也就只差30分。
小立坦言,雖然大家都在感嘆理科尖子“不合算”,而且現在各類競賽加分也取消了,但是,從積極的角度想,倒是可以問一問自己的內心,喜歡的究竟是加分還是這門學科,這幫助自己決定自己將來發展的方向。小立堅定地告訴記者,數學和物理的競賽自己還會堅持參加,用他的話說,享受的是“攻克難題的那種成就感”,并且可以把競賽作為一種訓練思維的方式。不過,小立也打算在比較弱的英語上多花些精力,“如果能在1月份考到滿意的成績,可以省下半年精力復習其他幾門學科了。”理科生的賬,從來算得很清楚。
全能“學霸”:選擇太多也“苦惱”
雖然開學才不到一個月,從一所普通中學考進某高中名校的女孩曉琳很快成了班上公認的“學霸”,各科成績均衡且優秀,課堂反應上佳。不過,得知新的高考政策,曉琳還是有些驚訝。“初中時候就一直想好到了高中主攻一門課,現在要選3門出來有點麻煩。”
同學們戲言,曉琳因為每門都不錯,才有“學霸的煩惱”。曉琳卻覺得,她是因為沒想好將來可以做什么,也不確定將來高校各個專業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究竟會有什么要求,才會產生“選擇恐懼”。她留意到,在今后的高考錄取過程中,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比重正在加強,自主招生移至高考后進行,也更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曉琳坦言,自己在課本外的時間確實花得有些少。“我想高中時候得盡快讓自己各方面的經歷豐富起來,否則只有成績好,還是會顯得單薄一點,要參加自主招生就沒有什么亮點了。”曉琳說。對她而言,一段與以往設想不同的學習生涯,即將開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