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日前,朝日新聞報道審查干事德山喜雄出版了一本新書《安倍官邸與報紙:“兩極化報道”的危機》,書中指出“安倍官邸的媒體戰略巧妙且非常有效”。事實上,安倍上臺22個月來,對大眾媒體以及頭面人物做了大量工作,以至在任何重大問題上,某些日本媒體主動迎合,某些媒體批判鋒芒銳減。
2012年底安倍二次政權誕生伊始,人們發現此次安倍是帶著一套方案、經過充分準備再次登場的。其中一個重大變化,是安倍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媒體應對戰略。這22個月來,他通過三種方式,滲透、控制日本主要媒體。第一種,通過人事權,進行任命。例如安倍把自己的親信百田尚樹任命為NHK經營委員會委員。經營委員,雖然不直接涉及言論內容,但卻可以對經營方針、人事做出決定。這個任命,擴大了安倍在這家日本“央視”的影響。
此外,邀請媒體頭面人物吃飯、游玩。日前筆者獲得一份記錄,發現自上任后,安倍幾乎每周都要一兩次邀請主要媒體頭面人物吃飯、打高爾夫球。其中,《讀賣新聞》、《產經新聞》及富士電視臺三家媒體成為安倍座上賓。這三家媒體都是日本最著名的保守媒體,有著相當影響。據早稻田大學一教授在今年6月份的《紐約時報》揭露,安倍晉三將其內閣在2014年財政年度的媒體預算同比增加了1/3,總金額達6400萬美元。這筆錢,供其內閣對媒體“公關”。
還有,區別對待媒體,這是安倍媒體戰略的一個策略。以前歷屆內閣,每逢記者會見,都是記者集體會,不搞單獨專訪。而安倍上臺后,對媒體進行選擇,分別會見各媒體記者。而重大消息,則僅選擇一家媒體給予獨家發布。如此造成媒體之間的競爭。本來,日本媒體曾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任何一家媒體采訪到首相,其有義務立即將內容通知其他媒體。但在安倍上臺后,這個媒體不文律被安倍提供的誘餌而廢掉。每個拿到首相專訪的媒體,都不再通知其他媒體了。在許多有關修憲、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內容,安倍優先提供給保守的《產經新聞》、《讀賣新聞》,安倍內閣以這種方式拉攏媒體,多數媒體上鉤。而反安倍色彩濃厚的《朝日新聞》則被孤立,最后不得不妥協。如此,《朝日新聞》才獲得對安倍專訪的機會。
在學界,日本大眾媒體對政治、社會的影響力已有定評。例如在1980年,日本學者曾對自民黨、官僚、經濟界、農業團體、在野黨、勞動組織、大眾媒體、學者文化人、市民運動、婦女運動、部落解放運動等組織領導人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是除媒體外,其他組織領導人均認為大眾傳媒對政治影響最大。這在發達國家中居首位。30多年過去,盡管出現網絡媒體,但日本大眾媒體仍對政治維持著高度的影響。今天,日本人仍然對傳統紙媒維持著高度熱情。據日本財團法人ABC協會2013年4月的發行量調查,《讀賣新聞》仍維持986萬份發行量、其次為《朝日新聞》760萬份、《每日新聞》342萬分、《日本經濟新聞》288萬份、《產經新聞》167萬份、《東京新聞》52萬份。總體看,全國大報為2500萬份,地方報1770萬份,平均下來日本人每戶擁有1份以上的報紙。日本前五大報的任何一家的發行量,都遠遠超出《紐約時報》的108萬份。
這22個月中,每當安倍采取重大政治行動前后,他都要對媒體公關。例如去年12月26日,安倍參拜東京靖國神社。當晚,他邀請《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等日本主要報紙政治部部長吃飯。人們發現,次日,在與首相共進晚餐的人中,僅有一人報道了安倍參拜問題。而這個人,在文中竟對安倍參拜做了辯解。他寫道:“首相這么做意義重大,目的是向為日本捐軀的英靈表達敬仰之情。”某日本大媒體從業人員無可奈何道,我們上層已被安倍控制了。
目前,安倍政權正在清除黨內外各種障礙,朝“長期政權”方向努力。其親信不斷進一步在媒體培植自己的線人、關系,以期為下次大選造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