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儀赟
(江蘇 宜興 214221)
宜興古稱陽羨,位于江蘇南部,東濱太湖,人杰地靈,素以“茶的綠洲、洞的世界、竹的海洋、陶的故都”而揚名,以世界唯一的紫砂藝術而遐爾聞名。著名導演陳凱歌以宜興紫砂為題材拍攝的《紫玉金砂》已家喻戶曉,紫砂已成為宜興的一張名片。陸羽在其著作《茶經》里稱贊宜興人種的茶葉好,而以后興起的茶具——紫砂壺具,更是獨領風騷,世人皆知紫砂藝術是民族的瑰寶,是陶中精粹。紫砂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紫砂壺質地古樸,經中外文人的“深愛篤好”,人們對紫砂壺的評價是:“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詩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仙子,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少年,脫俗如衲子。”
宜興素有“物華天寶之地,人杰地靈之域”之美稱,這里水土利陶,砂壺宜茶。明清的文人、墨客寫下的《陽羨茗壺賦》、《陽羨名陶錄》里曾贊美宜興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豐富,尤以紫砂壺馳名中外。這里的人們熱愛傳統文化,崇尚自然,樸實樸素,正如紫砂的素面素心。
在我國的陶瓷藝術產品中,紫砂壺是一種特殊的品種,它具有與眾不同的性能,是集實用、美觀、和諧于一體的特種手工藝品。筆者雖從事紫砂壺的制作僅幾年,但曾先后仿制前人的眾多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壺式有“合歡”、“容天”等作品。第一次仿制成功的“合歡”壺(見圖1),原作是清代陳曼生與楊彭年合作的經典佳器,其印章、書法、銘文、款式、書卷、氣息醇厚,確實別具一番文學情趣,勾勒了一幅生動的生活畫面。原作銘文與壺型配合,銘文是“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此銘文由曼生題刻于楊彭年制的“合歡壺”壺肩,“合江”是四川南部一縣名,赤水河與長江在此匯合。“合歡”之意是指兩人共同歡樂。外形壺身用兩器皿對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歡,寓意合而則歡。對于好茶的蘇東坡的仰慕者來說,筆者制作的“合歡”壺,首先從泥料翻新入手,選用天然紫砂泥制壺,“合歡”壺的寓意是““合家歡樂,天地合歡,萬物生蘊,一壺在手,人生好運。”“合歡”壺的制作,是在對傳統紫砂壺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形態的創意、線條的處理,使作品具有整體協調、有機統一的效果,并融入自己的制作經驗及審美觀,在實際的紫砂壺制作中,更好、更準確地掌握了壺式的雄厚、空靈、氣韻和美感,使傳統的紫砂壺具有實用性與美觀性的有機統一,在遵循傳統經典之中求創意、立新。

圖1 合歡壺

圖2 容天壺
筆者制作的“容天”壺(見圖2)在傳承歷史傳統的經典壺式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寓意“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該壺特點鮮明,壺腹大而圓潤,穩重而沉靜,古寂而端莊,富有堅韌凝重的大氣和神韻。該壺選用黃龍山巖石之下的天然紫砂——大紅泥為原料,靚麗的鮮紅色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心情頓時愉悅起來,使人眼前一亮。“容天”壺在制作上采用全手工工藝,形態設計獨特,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對“容天”壺從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角度上來分析,它傳統、經典、古樸、雅致,將永遠被人們欣賞和珍藏,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將更具生命力。
筆者在從事紫砂藝術的幾年中,一直在學習、實踐、探索、完善。在這條永無止境的藝術道路上,總結和積累制壺技能和經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用紫砂壺特有的“語匯”演繹惟妙的紫砂語言,傳遞東方文明的元素。
“合歡”壺和“容天”壺在制作上注重細節與局部的處理,嚴謹的制作風格,使壺式的身、把、嘴、蓋巧妙地融為一體。光貨精湛的明針功夫,希望傳道給壺友高品位、高境界、高水準、有生機、有活力的作品,否則即使有最好的設計理念和想法,沒有扎實的制壺功底,也是難以制作出好的作品來的。
在紫砂藝術實踐中,經眾多工藝美術大師等制壺高手的指導,在傳承之后才能有突破。紫砂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跨越了歷史的長河,歷經盛衰的考驗,這一燦爛的藝術,被人們所認可、青睞,被人們把玩、珍藏,但還需要繼續發揚不斷進取的精神,在傳承紫砂工藝的同時,力求有所創新、突破,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不斷地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實踐,不斷吸取前輩制壺技藝手法之精華,才能制作出更多、更好的紫砂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