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
(咸陽師范學院 政治管理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企業的經營活動一直是在其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下進行的,因此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的選擇也必然會受到企業諸多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因而把企業內部因素、外部因素相結合,以企業發展的實際狀況為基礎,對各要素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這樣企業才可以選擇出適合自己的創新模式。本文采用層析分析法,構建了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模型。
本文以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為目標層,以企業的內部影響因素、外部影響因素作為準則層,以這兩個方面所包含的創新意識、產權性質、企業發展戰略與創新機制、企業組織形式、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政策環境、產業環境、社會服務環境等九個指標作為子準則層,以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三種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為方案層,如圖1所示。
我們利用層次分析法對自主創新模式選擇問題進行研究。
根據對影響自主創新模式選擇因素的分析,我們利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進行層次化處理,建立了企業創新模式選擇的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2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25個,如表1所示。

圖1 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的層次分析模型
該指標體系由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因素兩方面組成。
(1)內部條件因素B1包括:
①創新意識C11
a.企業家的創新精神D111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家對市場需求的理解能力,對產品和技術研發方向的識別能力,及其領導企業進行主動創新的意愿,是度量高層創新意識的重要指標。

表1 企業自主創新模式選擇指標體系
b.研發人員的創新意識D112
該指標反映了科研人員進行新產品發明,新技術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衡量研發人員創新意識的重要指標。
c.員工的創新意識D113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自主創新理念在企業員工內部普及和深入程度,是衡量企業整體創新意識的重要指標。
②產權性質C12
該指標決定了創新成果和創新收益的歸屬問題,往往用產權的明確性D121來衡量。企業產權越明確,創新主體的積極性越高,越有利于開展創新活動。
③企業組織形式C13
a.控制力D131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組織形式在資源配置、協作分工的內部控制能力以及對市場需求、價格變化的外部控制能力。
b.執行力D132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組織形式在執行企業計劃,完成既定工作,實現戰略目標的能力。
④創新資源投入能力C14
a.研發經費占銷售額比重D141
該指標也叫做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它反應了企業在經費投入上對研發工作的重視程度。
b.科研人員占員工總數比重D142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整體的人員素質水平,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
c.技術創新能力D143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開發新產品、發明新技術的能力,包括企業的內部技術積累能力和外部技術引進能力。
d.信息獲取能力D144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采集、加工、處理、整合、利用自主創新信息的能力。
⑤研發產出能力C15
a.新產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重D151
該指標反應了新產品為企業創造利潤的能力,是創新收益的重要體現,比重越大,說明自主創新的貢獻越大。
b.專利數量D152
該指標反應了創新成果的獨占性,是創新技術新穎程度的重要體現。
⑥發展戰略與創新機制C16
a.發展戰略有利度D161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整體規劃對自主創新的重視程度。
b.創新激勵機制完善度D162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制度建設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和保障能力。
c.學習培訓機制完善度D163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自主創新水平的持續增長能力,是企業員工更新知識、提高自主創新水平的重要保障。
(2)外部環境因素B2包括:
①政策環境C21
該指標體現了國家對自主創新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a.財政政策有利性D211
該指標反應了國家從財政稅收角度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和保障程度,主要體現在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政策方面。
b.金融政策有利性D212
該指標反應了國家在金融領域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主要體現在銀行貸款、風險投資的引進力度方面。
c.政府采購政策有利性D213
該指標反應了政府采購行為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主要體現在政府對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采購數量和采購金額上。
d.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有利性D214
②產業環境C22
該指標反應了行業整體環境對自主創新的有利程度。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a.產業利潤率D221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利潤率越高,外部企業越難進入,風險也就越大。它是衡量企業競爭優勢保持能力和再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
b.產業競爭程度D222
該指標體現了該行業的市場結構,競爭程度越強,越有利于自主創新。
c.產業技術水平D223
該指標反應了行業整體的技術發展水平,是行業創新基礎的重要體現。
③社會服務環境C23
a.技術市場完善度D231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從外部尋求技術合作和獲取技術支持的有利程度。
b.資本市場完善度D232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獲取外界投資的難易程度和外部對企業資金支持的力度。
c.勞動力市場完善度D233
該指標反應了企業從勞動力市場獲取創新人才的難易程度以及獲取人才的創新水平。
在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指標權重的確定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量化上述模式選擇指標體系中的定性指標,并且盡量提高其準確率。我們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結合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的優點,對模式選擇指標體系進行優化。主要步驟是:運用德爾菲法,采用專家多輪打分的方式,統計出相鄰層次要素間的重要程度,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級指標的權重,通過一次性檢驗,來調整和確定專家的打分,使其更加準確、合理,從而實現對評價指標的量化目標。
(1)首先,我們構建基了層次分析法的模式選擇模型,如圖1所示。
(2)構建指標判斷矩陣
依據德爾菲法構建指標比較矩陣,步驟如下:
①把指標體系的基本情況提供給MY公司的專家。遵循奇數原則,我們請9位專家進行打分。
②各位專家都匿名構造一套指標體系判斷矩陣,其中每個矩陣反應的都是針對上一層指標,本層指標之間的相互重要程度比較矩陣。
③由于每位專家的背景、經驗、工作、觀點不同,對指標重要程度的認識也就存在著差異,為避免定性分析的缺陷,我們整理出評估總結,對專家進行反饋。
④專家開會,討論評估矩陣的差異。
⑤專家根據總結重新匿名擬定一套判斷矩陣。
⑥重復2~6,經過三輪打分,專家意見逐漸趨于一致。這時候根據專家打分結果,我們得到一套最終的判斷矩陣。
(3)計算權向量并做一致性檢驗
首先我們使用Matlab數學軟件進行計算,得到權向量如下:
準則層B對目標層A的權向量:
wA=(0.667, 0.333,)T,λA=3.009,CRA=0.008;
子準則層C對準則層B的權向量:
wB1=(0.034,0.317,0.228,0.161,0.167,0.094)T,λB1=6.142,CRB1=0.023;
wB2=(0.163,0.540,0.297)T,λB2=3.009,CRB2=0.008;
根據權向量表我們可以得到,在同一層次內相鄰元素的比重和重要程度排序。方案層D對子準則層C的權向量及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方案層D對子準則層C的權向量表
由表2可以看出,各項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通過一致性檢驗。
(4)計算組合權向量
根據前文模式選擇模型中設計的計算方法,利用Matlab軟件我們得到方案層D對目標層A的組合權向量為:

(5)模式選擇結果分析
通過對模式選擇模型獲取的結果分析可知,第三種方案的權向量最大,達到了0.408,這說明對于處于成長期的MY公司來說,最適合該企業的自主創新模式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排在第二位的是方案一,其權向量為0.356,這說明由于該企業一直以來堅持不懈的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所以可以考慮在適當時機選擇技術力量雄厚的領域適當采用原始創新模式;而第二種方案的權向量最小,僅為0.236,這說明由于該企業所處行業技術含量較高,外部環境尚不完善,企業和外部合作積累的優勢較少,所以目前還不適合采用集成創新模式。
[1]熊彼特著,何畏,羅家祥譯.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王洪.西方創新理論的新發展[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3]張茜.企業自主創新的實現路徑及其模式選擇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09.
[4]王婷.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5]操龍燦.企業自主創新體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6]GUAN,JianCheng,Yam,Richard.C.M.Mok,ChiuKam,Ma Ning.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DEA 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nal Research,2006,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