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向陽
摘 要:目前,大秦線年通過總重已突破6.8×107 t(上行1.3×107 t、下行5.5×107 t),每月僅安排360 min的天窗作業時間。隨著大秦線運量的不斷攀升,養護、維修與運輸的矛盾日益激增,突出表現為設備變化大、病害發展快與天窗數量少、作業時間短之間的矛盾。因此,科學應用動靜態檢測數據指導維修作業,準確、合理地編制天窗計劃,提高“天窗修”的利用率和作業效率,是確保設備均衡、穩定使用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動靜態檢測;數據;天窗;設備養護
中圖分類號:U29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6-0032-03
近年來,雖然工務檢測設備發展得較快,但對檢測數據的應用仍停留在安排臨時補修作業上,并沒有制訂出一套系統的分析方法,特別是在指導天窗計劃編制方面還有所欠缺。《鐵路營業線施工安全管理辦法》和路局355號文件的出臺,打破了原有的維修作業模式,明確了“行車不作業,作業不行車”的硬性規定,維修組織正式進入了“天窗修”模式,這就對檢測數據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段自執行路局355號文件以來,針對大秦線特有的運輸組織和天窗作業模式,在提高天窗利用率和作業效率方面做了一些積極、大膽的改革,主要是采取個別車間作業班化零為整、車間勞力資源整合、天窗作業時線路科統一調配全段作業力量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天窗的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確保設備質量能夠均衡、穩定而不出現下滑的情況。但是,在天窗計劃申報和審核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大部分天窗計劃主要是靠車間主任提報,準確度不高,常會出現漏報、錯報等問題,致使有些重點病害不能被及時納入天窗計劃進行整治,使天窗計劃的合理性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持。
我段成立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后,在試用太原局工務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過程中發現,使用該系統在設備單元評價、指導大秦線天窗計劃編制方面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在工務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單元評價理念的基礎上,從大秦線設備動靜態檢測制度,天窗安排等實際情況入手,在數據分析制度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議。通過分析、總結各類檢測數據的特點,對動靜態檢測數據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改進建議。
1 總體思路
建立基于設備單元管理的動靜態檢測數據分析評價體系,以動態軌檢車、機車車載式軌道監測系統、便攜式添乘儀和靜態軌檢儀4種數據為主,以車間為單位、設備單元管理為基礎,對各單元內的檢測數據進行扣分計算。根據扣分總數由高到低排列,該排列與軌道質量指數(TQI)有關。結合軌檢車波形圖,將設備較差的單元作為建議整修區段交給相關人員進行現場調查,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按照“先嚴重,后一般”的原則確定是否將其納入天窗整修中。從數據分析、現場實際情況兩方面對天窗計劃的申報、審核進行雙重卡控,大大提高了天窗計劃的準確性,為確保天窗的高利用率打好基礎。具體的數據分析應用流程如圖1所示。
2 大秦線設備動靜態檢測現狀
2.1 檢測設備及項目
2.1.1 軌檢車
軌檢車是檢查軌道動態不平順的主要設備。檢查項目主要包括左右高低、左右軌向、軌距、水平、三角坑、曲率、曲線超高、曲線半徑、車體橫向和垂直振動加速度、左右軸箱垂直振動加速度。目前,在對普速線路進行檢測時,主要應用的數據有:左右高低、左右軌向、軌距、軌距變化率、三角坑、水平、曲率變化率、橫向加速度、垂向加速度等超限數據和軌道質量指數(TQI)。
2.1.2 線路檢查儀
車載式軌道監測系統和便攜式添乘儀主要是通過對車體轉向架的感應來檢測車體的垂向、橫向加速度。在0.3~10 Hz間,
濾波可以得出能基本反映線路狀態的動態檢測裝置。目前,主要應用的是垂加和水加Ⅰ,Ⅱ,Ⅲ級偏差。
2.1.3 軌檢儀
軌檢儀的檢測內容包括軌道左右軌向、左右高低、軌距、水平、三角坑的數據,每隔125 mm可實現對這些數據的連續檢測。通過對檢測數據進行處理,可以生成臨時補修、經常保養和作業驗收超限的報告。
各級人員要按照相關要求檢查相關設備,主要檢查的是結構性病害和超臨修處所。
2.2 檢查制度
軌檢車:每月檢查一遍線路,檢查日期不定。
線路檢查儀:由車載式軌道監測系統每日對其進行實時監測,專職添乘人員使用便攜式添乘儀每月檢查線路15趟次。
軌檢儀:每月對管內正線的全部覆蓋情況檢查1遍。
摘 要:目前,大秦線年通過總重已突破6.8×107 t(上行1.3×107 t、下行5.5×107 t),每月僅安排360 min的天窗作業時間。隨著大秦線運量的不斷攀升,養護、維修與運輸的矛盾日益激增,突出表現為設備變化大、病害發展快與天窗數量少、作業時間短之間的矛盾。因此,科學應用動靜態檢測數據指導維修作業,準確、合理地編制天窗計劃,提高“天窗修”的利用率和作業效率,是確保設備均衡、穩定使用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動靜態檢測;數據;天窗;設備養護
中圖分類號:U29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6-0032-03
近年來,雖然工務檢測設備發展得較快,但對檢測數據的應用仍停留在安排臨時補修作業上,并沒有制訂出一套系統的分析方法,特別是在指導天窗計劃編制方面還有所欠缺?!惰F路營業線施工安全管理辦法》和路局355號文件的出臺,打破了原有的維修作業模式,明確了“行車不作業,作業不行車”的硬性規定,維修組織正式進入了“天窗修”模式,這就對檢測數據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段自執行路局355號文件以來,針對大秦線特有的運輸組織和天窗作業模式,在提高天窗利用率和作業效率方面做了一些積極、大膽的改革,主要是采取個別車間作業班化零為整、車間勞力資源整合、天窗作業時線路科統一調配全段作業力量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天窗的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確保設備質量能夠均衡、穩定而不出現下滑的情況。但是,在天窗計劃申報和審核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大部分天窗計劃主要是靠車間主任提報,準確度不高,常會出現漏報、錯報等問題,致使有些重點病害不能被及時納入天窗計劃進行整治,使天窗計劃的合理性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持。
我段成立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后,在試用太原局工務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過程中發現,使用該系統在設備單元評價、指導大秦線天窗計劃編制方面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在工務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單元評價理念的基礎上,從大秦線設備動靜態檢測制度,天窗安排等實際情況入手,在數據分析制度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議。通過分析、總結各類檢測數據的特點,對動靜態檢測數據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改進建議。
1 總體思路
建立基于設備單元管理的動靜態檢測數據分析評價體系,以動態軌檢車、機車車載式軌道監測系統、便攜式添乘儀和靜態軌檢儀4種數據為主,以車間為單位、設備單元管理為基礎,對各單元內的檢測數據進行扣分計算。根據扣分總數由高到低排列,該排列與軌道質量指數(TQI)有關。結合軌檢車波形圖,將設備較差的單元作為建議整修區段交給相關人員進行現場調查,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按照“先嚴重,后一般”的原則確定是否將其納入天窗整修中。從數據分析、現場實際情況兩方面對天窗計劃的申報、審核進行雙重卡控,大大提高了天窗計劃的準確性,為確保天窗的高利用率打好基礎。具體的數據分析應用流程如圖1所示。
2 大秦線設備動靜態檢測現狀
2.1 檢測設備及項目
2.1.1 軌檢車
軌檢車是檢查軌道動態不平順的主要設備。檢查項目主要包括左右高低、左右軌向、軌距、水平、三角坑、曲率、曲線超高、曲線半徑、車體橫向和垂直振動加速度、左右軸箱垂直振動加速度。目前,在對普速線路進行檢測時,主要應用的數據有:左右高低、左右軌向、軌距、軌距變化率、三角坑、水平、曲率變化率、橫向加速度、垂向加速度等超限數據和軌道質量指數(TQI)。
2.1.2 線路檢查儀
車載式軌道監測系統和便攜式添乘儀主要是通過對車體轉向架的感應來檢測車體的垂向、橫向加速度。在0.3~10 Hz間,
濾波可以得出能基本反映線路狀態的動態檢測裝置。目前,主要應用的是垂加和水加Ⅰ,Ⅱ,Ⅲ級偏差。
2.1.3 軌檢儀
軌檢儀的檢測內容包括軌道左右軌向、左右高低、軌距、水平、三角坑的數據,每隔125 mm可實現對這些數據的連續檢測。通過對檢測數據進行處理,可以生成臨時補修、經常保養和作業驗收超限的報告。
各級人員要按照相關要求檢查相關設備,主要檢查的是結構性病害和超臨修處所。
2.2 檢查制度
軌檢車:每月檢查一遍線路,檢查日期不定。
線路檢查儀:由車載式軌道監測系統每日對其進行實時監測,專職添乘人員使用便攜式添乘儀每月檢查線路15趟次。
軌檢儀:每月對管內正線的全部覆蓋情況檢查1遍。
摘 要:目前,大秦線年通過總重已突破6.8×107 t(上行1.3×107 t、下行5.5×107 t),每月僅安排360 min的天窗作業時間。隨著大秦線運量的不斷攀升,養護、維修與運輸的矛盾日益激增,突出表現為設備變化大、病害發展快與天窗數量少、作業時間短之間的矛盾。因此,科學應用動靜態檢測數據指導維修作業,準確、合理地編制天窗計劃,提高“天窗修”的利用率和作業效率,是確保設備均衡、穩定使用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動靜態檢測;數據;天窗;設備養護
中圖分類號:U29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6-0032-03
近年來,雖然工務檢測設備發展得較快,但對檢測數據的應用仍停留在安排臨時補修作業上,并沒有制訂出一套系統的分析方法,特別是在指導天窗計劃編制方面還有所欠缺?!惰F路營業線施工安全管理辦法》和路局355號文件的出臺,打破了原有的維修作業模式,明確了“行車不作業,作業不行車”的硬性規定,維修組織正式進入了“天窗修”模式,這就對檢測數據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段自執行路局355號文件以來,針對大秦線特有的運輸組織和天窗作業模式,在提高天窗利用率和作業效率方面做了一些積極、大膽的改革,主要是采取個別車間作業班化零為整、車間勞力資源整合、天窗作業時線路科統一調配全段作業力量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天窗的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確保設備質量能夠均衡、穩定而不出現下滑的情況。但是,在天窗計劃申報和審核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大部分天窗計劃主要是靠車間主任提報,準確度不高,常會出現漏報、錯報等問題,致使有些重點病害不能被及時納入天窗計劃進行整治,使天窗計劃的合理性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持。
我段成立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后,在試用太原局工務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過程中發現,使用該系統在設備單元評價、指導大秦線天窗計劃編制方面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在工務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單元評價理念的基礎上,從大秦線設備動靜態檢測制度,天窗安排等實際情況入手,在數據分析制度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議。通過分析、總結各類檢測數據的特點,對動靜態檢測數據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改進建議。
1 總體思路
建立基于設備單元管理的動靜態檢測數據分析評價體系,以動態軌檢車、機車車載式軌道監測系統、便攜式添乘儀和靜態軌檢儀4種數據為主,以車間為單位、設備單元管理為基礎,對各單元內的檢測數據進行扣分計算。根據扣分總數由高到低排列,該排列與軌道質量指數(TQI)有關。結合軌檢車波形圖,將設備較差的單元作為建議整修區段交給相關人員進行現場調查,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按照“先嚴重,后一般”的原則確定是否將其納入天窗整修中。從數據分析、現場實際情況兩方面對天窗計劃的申報、審核進行雙重卡控,大大提高了天窗計劃的準確性,為確保天窗的高利用率打好基礎。具體的數據分析應用流程如圖1所示。
2 大秦線設備動靜態檢測現狀
2.1 檢測設備及項目
2.1.1 軌檢車
軌檢車是檢查軌道動態不平順的主要設備。檢查項目主要包括左右高低、左右軌向、軌距、水平、三角坑、曲率、曲線超高、曲線半徑、車體橫向和垂直振動加速度、左右軸箱垂直振動加速度。目前,在對普速線路進行檢測時,主要應用的數據有:左右高低、左右軌向、軌距、軌距變化率、三角坑、水平、曲率變化率、橫向加速度、垂向加速度等超限數據和軌道質量指數(TQI)。
2.1.2 線路檢查儀
車載式軌道監測系統和便攜式添乘儀主要是通過對車體轉向架的感應來檢測車體的垂向、橫向加速度。在0.3~10 Hz間,
濾波可以得出能基本反映線路狀態的動態檢測裝置。目前,主要應用的是垂加和水加Ⅰ,Ⅱ,Ⅲ級偏差。
2.1.3 軌檢儀
軌檢儀的檢測內容包括軌道左右軌向、左右高低、軌距、水平、三角坑的數據,每隔125 mm可實現對這些數據的連續檢測。通過對檢測數據進行處理,可以生成臨時補修、經常保養和作業驗收超限的報告。
各級人員要按照相關要求檢查相關設備,主要檢查的是結構性病害和超臨修處所。
2.2 檢查制度
軌檢車:每月檢查一遍線路,檢查日期不定。
線路檢查儀:由車載式軌道監測系統每日對其進行實時監測,專職添乘人員使用便攜式添乘儀每月檢查線路15趟次。
軌檢儀:每月對管內正線的全部覆蓋情況檢查1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