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杰
摘 要:根據輸電線路地質和桿塔基礎受力的特點,以降低造價、保護環境、方便施工、安全運行為目的,討論了基礎選型、優化對比分析和特殊地基處理。
關鍵詞:桿塔基礎;工程投資;輸電線路;地基處理
中圖分類號:TM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6-0055-02
桿塔基礎作為輸電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合理的基礎型式、優化基礎設計,不僅可以降低工程投資,而且對環境保護、線路的安全運行和維護也是至關重要的。
1 基礎工程的現狀和問題
桿塔基礎作為輸電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造價、工期和勞動消耗量在整個線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隨著電壓等級的升高,桿塔基礎在整個線路造價中的比例也逐漸升高。
2 工程地質
國內線路的沿線地貌類型主要為平地、丘陵、山地和高山,局部有河網、泥沼,在沖積平原地區還應考慮地下水的影響。
3 基礎選型
3.1 基礎選型的原則
常規輸電線路的基礎設計原則可將《110~750 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 50545—2010)和《架空送電線路基礎設計技術規定》(DL/T 5219—2005)的設計要求作為主要依據,并依照已建輸電線路的設計經驗,采用荷載的設計值計算基礎穩定、基礎承載力、基礎配筋;采用荷載的標準值計算地基的沉降、基礎的位移和裂縫。
3.2 重要性系數的選取
架空送電線路設計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其運行的可靠性。基礎設計原則必須和桿塔設計原則相結合,按現行規范取值后不再單獨考慮重要性系數。
3.3 基礎方案選擇的意義
基礎方案選擇的意義有:①控制工程造價的要求;②線路安全運行的需要;③環境保護的要求。
3.4 基礎型式簡介和工程特性
根據基礎選型的原則,并結合典型的地質情況,提出了以下基礎選型的結論:①在黏性土山區,作用力較小的Ⅰ,Ⅱ型直線塔優先采用掏挖基礎,大檔距直線塔、轉角塔優先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僅在少數地基土直立性較差、無法掏挖成型的塔位采用斜柱板式基礎等開挖類基礎。②對于石灰巖山區中微風化和中等風化的巖石地基,主要采用巖石錨桿基礎。③河網、泥沼地區主要采用灌注樁基礎、旋錨基礎、復合式沉井基礎,還應根據塔位的地質特點和基礎的技術、經濟比較結果來選擇其他的基礎型式。
4 基礎型式的優化
4.1 原狀土基礎的優化
原狀土基礎主要包括掏挖基礎和挖孔樁基礎。它們以天然土構成的抗拔土體保持基礎的上拔穩定,能充分發揮原狀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抗拔能力和較大的橫向承載力。
4.1.1 基礎作業方式的選擇
在材料用量接近的情況下,斜掏挖基礎的偏心值最大,其次為插入角鋼,地腳螺栓的偏心值最小。偏心值的大小反映了可以有效減小基底附加彎矩的程度。在壓力相同的情況下,斜掏挖基礎對地基的承載力要求最低。具體選擇情況如下:①山區中無法采用插入角鋼的掏挖基礎時,可采用地腳螺栓偏心直柱掏挖基礎;②當上部土體直立性較好、不易坍塌時可考慮斜掏挖基礎;③地勢平坦、施工方便的地區可考慮采用斜插直柱式基礎。
4.1.2 基礎埋深和主柱直徑的優化
在基礎的計算過程中,如果在基礎荷載和地質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基礎埋深與主柱直徑會相互影響,將導致預計材料用量與實際工程造價的差異較大。
當設計埋深小于最佳埋深時,基礎主要受上拔工況控制;當設計埋深大于最佳埋深時,基礎主要受樁側土承載力或下壓工況控制;當設計埋深等于最佳埋深時,基礎在滿足上拔和下壓穩定的同時,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樁側土的壓應力也剛好等于地基的承載能力,此時為最佳受力狀態。
因此,基礎的埋深優化需結合地基承載力,使埋深與基礎直徑相匹配,以使基礎達到最佳埋深時的受力狀態,這樣的基礎最為經濟、合理。
4.1.3 掏挖基礎和挖孔樁基礎的分析比較
在基礎作用力較小的情況下,原狀土基礎按掏挖基礎和挖孔樁基礎理論分別進行設計,材料用量的差別并不大。其中,掏挖基礎的施工費用較低,所以采用掏挖基礎較為經濟,但隨著基礎作用力的增大,因計算理論的模型和計算理論的差異,特別是水平力的增大,再加上掏挖基礎側向支撐作用有限,導致地基承載力難以滿足設計的要求。而基礎的上拔工況余度往往很大,使用的材料量增加較多。
4.2 開挖類基礎的優化
開挖類基礎的優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直線塔采用斜柱板式基礎較直柱板式基礎來說,可降低混凝土用量的4%~10%,降低鋼材用量的25%~30%,其經濟效益顯著。②建議對不易掏挖成型的直線塔優先采用斜柱板式基礎,無法采用斜柱時,可考慮采用直柱地腳螺栓偏心的方式處理。③對于大作用力耐張塔基礎,如果采用板式基礎時,可優先考慮等截面斜柱基礎;如果選擇直柱板式基礎時,建議采用主柱偏心直柱基礎,以節省材料用量,降低造價。④當地質條件較好時,應盡可能地增大埋深,從而有效減小基礎底板的尺寸,以節省材料用量,降低造價。
5 特殊地基的處理措施
對于規模較小的滑坡,建議在定位階段采用塔位避讓措施;對于經過經濟技術比較后無法避讓的滑坡,可以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對于塔位附近的高陡邊坡,建議在定位階段采用塔位避讓措施,否則就應對其進行加固和清理處理。
摘 要:根據輸電線路地質和桿塔基礎受力的特點,以降低造價、保護環境、方便施工、安全運行為目的,討論了基礎選型、優化對比分析和特殊地基處理。
關鍵詞:桿塔基礎;工程投資;輸電線路;地基處理
中圖分類號:TM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6-0055-02
桿塔基礎作為輸電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合理的基礎型式、優化基礎設計,不僅可以降低工程投資,而且對環境保護、線路的安全運行和維護也是至關重要的。
1 基礎工程的現狀和問題
桿塔基礎作為輸電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造價、工期和勞動消耗量在整個線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隨著電壓等級的升高,桿塔基礎在整個線路造價中的比例也逐漸升高。
2 工程地質
國內線路的沿線地貌類型主要為平地、丘陵、山地和高山,局部有河網、泥沼,在沖積平原地區還應考慮地下水的影響。
3 基礎選型
3.1 基礎選型的原則
常規輸電線路的基礎設計原則可將《110~750 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 50545—2010)和《架空送電線路基礎設計技術規定》(DL/T 5219—2005)的設計要求作為主要依據,并依照已建輸電線路的設計經驗,采用荷載的設計值計算基礎穩定、基礎承載力、基礎配筋;采用荷載的標準值計算地基的沉降、基礎的位移和裂縫。
3.2 重要性系數的選取
架空送電線路設計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其運行的可靠性。基礎設計原則必須和桿塔設計原則相結合,按現行規范取值后不再單獨考慮重要性系數。
3.3 基礎方案選擇的意義
基礎方案選擇的意義有:①控制工程造價的要求;②線路安全運行的需要;③環境保護的要求。
3.4 基礎型式簡介和工程特性
根據基礎選型的原則,并結合典型的地質情況,提出了以下基礎選型的結論:①在黏性土山區,作用力較小的Ⅰ,Ⅱ型直線塔優先采用掏挖基礎,大檔距直線塔、轉角塔優先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僅在少數地基土直立性較差、無法掏挖成型的塔位采用斜柱板式基礎等開挖類基礎。②對于石灰巖山區中微風化和中等風化的巖石地基,主要采用巖石錨桿基礎。③河網、泥沼地區主要采用灌注樁基礎、旋錨基礎、復合式沉井基礎,還應根據塔位的地質特點和基礎的技術、經濟比較結果來選擇其他的基礎型式。
4 基礎型式的優化
4.1 原狀土基礎的優化
原狀土基礎主要包括掏挖基礎和挖孔樁基礎。它們以天然土構成的抗拔土體保持基礎的上拔穩定,能充分發揮原狀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抗拔能力和較大的橫向承載力。
4.1.1 基礎作業方式的選擇
在材料用量接近的情況下,斜掏挖基礎的偏心值最大,其次為插入角鋼,地腳螺栓的偏心值最小。偏心值的大小反映了可以有效減小基底附加彎矩的程度。在壓力相同的情況下,斜掏挖基礎對地基的承載力要求最低。具體選擇情況如下:①山區中無法采用插入角鋼的掏挖基礎時,可采用地腳螺栓偏心直柱掏挖基礎;②當上部土體直立性較好、不易坍塌時可考慮斜掏挖基礎;③地勢平坦、施工方便的地區可考慮采用斜插直柱式基礎。
4.1.2 基礎埋深和主柱直徑的優化
在基礎的計算過程中,如果在基礎荷載和地質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基礎埋深與主柱直徑會相互影響,將導致預計材料用量與實際工程造價的差異較大。
當設計埋深小于最佳埋深時,基礎主要受上拔工況控制;當設計埋深大于最佳埋深時,基礎主要受樁側土承載力或下壓工況控制;當設計埋深等于最佳埋深時,基礎在滿足上拔和下壓穩定的同時,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樁側土的壓應力也剛好等于地基的承載能力,此時為最佳受力狀態。
因此,基礎的埋深優化需結合地基承載力,使埋深與基礎直徑相匹配,以使基礎達到最佳埋深時的受力狀態,這樣的基礎最為經濟、合理。
4.1.3 掏挖基礎和挖孔樁基礎的分析比較
在基礎作用力較小的情況下,原狀土基礎按掏挖基礎和挖孔樁基礎理論分別進行設計,材料用量的差別并不大。其中,掏挖基礎的施工費用較低,所以采用掏挖基礎較為經濟,但隨著基礎作用力的增大,因計算理論的模型和計算理論的差異,特別是水平力的增大,再加上掏挖基礎側向支撐作用有限,導致地基承載力難以滿足設計的要求。而基礎的上拔工況余度往往很大,使用的材料量增加較多。
4.2 開挖類基礎的優化
開挖類基礎的優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直線塔采用斜柱板式基礎較直柱板式基礎來說,可降低混凝土用量的4%~10%,降低鋼材用量的25%~30%,其經濟效益顯著。②建議對不易掏挖成型的直線塔優先采用斜柱板式基礎,無法采用斜柱時,可考慮采用直柱地腳螺栓偏心的方式處理。③對于大作用力耐張塔基礎,如果采用板式基礎時,可優先考慮等截面斜柱基礎;如果選擇直柱板式基礎時,建議采用主柱偏心直柱基礎,以節省材料用量,降低造價。④當地質條件較好時,應盡可能地增大埋深,從而有效減小基礎底板的尺寸,以節省材料用量,降低造價。
5 特殊地基的處理措施
對于規模較小的滑坡,建議在定位階段采用塔位避讓措施;對于經過經濟技術比較后無法避讓的滑坡,可以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對于塔位附近的高陡邊坡,建議在定位階段采用塔位避讓措施,否則就應對其進行加固和清理處理。
摘 要:根據輸電線路地質和桿塔基礎受力的特點,以降低造價、保護環境、方便施工、安全運行為目的,討論了基礎選型、優化對比分析和特殊地基處理。
關鍵詞:桿塔基礎;工程投資;輸電線路;地基處理
中圖分類號:TM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6-0055-02
桿塔基礎作為輸電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合理的基礎型式、優化基礎設計,不僅可以降低工程投資,而且對環境保護、線路的安全運行和維護也是至關重要的。
1 基礎工程的現狀和問題
桿塔基礎作為輸電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造價、工期和勞動消耗量在整個線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隨著電壓等級的升高,桿塔基礎在整個線路造價中的比例也逐漸升高。
2 工程地質
國內線路的沿線地貌類型主要為平地、丘陵、山地和高山,局部有河網、泥沼,在沖積平原地區還應考慮地下水的影響。
3 基礎選型
3.1 基礎選型的原則
常規輸電線路的基礎設計原則可將《110~750 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 50545—2010)和《架空送電線路基礎設計技術規定》(DL/T 5219—2005)的設計要求作為主要依據,并依照已建輸電線路的設計經驗,采用荷載的設計值計算基礎穩定、基礎承載力、基礎配筋;采用荷載的標準值計算地基的沉降、基礎的位移和裂縫。
3.2 重要性系數的選取
架空送電線路設計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其運行的可靠性。基礎設計原則必須和桿塔設計原則相結合,按現行規范取值后不再單獨考慮重要性系數。
3.3 基礎方案選擇的意義
基礎方案選擇的意義有:①控制工程造價的要求;②線路安全運行的需要;③環境保護的要求。
3.4 基礎型式簡介和工程特性
根據基礎選型的原則,并結合典型的地質情況,提出了以下基礎選型的結論:①在黏性土山區,作用力較小的Ⅰ,Ⅱ型直線塔優先采用掏挖基礎,大檔距直線塔、轉角塔優先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僅在少數地基土直立性較差、無法掏挖成型的塔位采用斜柱板式基礎等開挖類基礎。②對于石灰巖山區中微風化和中等風化的巖石地基,主要采用巖石錨桿基礎。③河網、泥沼地區主要采用灌注樁基礎、旋錨基礎、復合式沉井基礎,還應根據塔位的地質特點和基礎的技術、經濟比較結果來選擇其他的基礎型式。
4 基礎型式的優化
4.1 原狀土基礎的優化
原狀土基礎主要包括掏挖基礎和挖孔樁基礎。它們以天然土構成的抗拔土體保持基礎的上拔穩定,能充分發揮原狀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抗拔能力和較大的橫向承載力。
4.1.1 基礎作業方式的選擇
在材料用量接近的情況下,斜掏挖基礎的偏心值最大,其次為插入角鋼,地腳螺栓的偏心值最小。偏心值的大小反映了可以有效減小基底附加彎矩的程度。在壓力相同的情況下,斜掏挖基礎對地基的承載力要求最低。具體選擇情況如下:①山區中無法采用插入角鋼的掏挖基礎時,可采用地腳螺栓偏心直柱掏挖基礎;②當上部土體直立性較好、不易坍塌時可考慮斜掏挖基礎;③地勢平坦、施工方便的地區可考慮采用斜插直柱式基礎。
4.1.2 基礎埋深和主柱直徑的優化
在基礎的計算過程中,如果在基礎荷載和地質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基礎埋深與主柱直徑會相互影響,將導致預計材料用量與實際工程造價的差異較大。
當設計埋深小于最佳埋深時,基礎主要受上拔工況控制;當設計埋深大于最佳埋深時,基礎主要受樁側土承載力或下壓工況控制;當設計埋深等于最佳埋深時,基礎在滿足上拔和下壓穩定的同時,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樁側土的壓應力也剛好等于地基的承載能力,此時為最佳受力狀態。
因此,基礎的埋深優化需結合地基承載力,使埋深與基礎直徑相匹配,以使基礎達到最佳埋深時的受力狀態,這樣的基礎最為經濟、合理。
4.1.3 掏挖基礎和挖孔樁基礎的分析比較
在基礎作用力較小的情況下,原狀土基礎按掏挖基礎和挖孔樁基礎理論分別進行設計,材料用量的差別并不大。其中,掏挖基礎的施工費用較低,所以采用掏挖基礎較為經濟,但隨著基礎作用力的增大,因計算理論的模型和計算理論的差異,特別是水平力的增大,再加上掏挖基礎側向支撐作用有限,導致地基承載力難以滿足設計的要求。而基礎的上拔工況余度往往很大,使用的材料量增加較多。
4.2 開挖類基礎的優化
開挖類基礎的優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直線塔采用斜柱板式基礎較直柱板式基礎來說,可降低混凝土用量的4%~10%,降低鋼材用量的25%~30%,其經濟效益顯著。②建議對不易掏挖成型的直線塔優先采用斜柱板式基礎,無法采用斜柱時,可考慮采用直柱地腳螺栓偏心的方式處理。③對于大作用力耐張塔基礎,如果采用板式基礎時,可優先考慮等截面斜柱基礎;如果選擇直柱板式基礎時,建議采用主柱偏心直柱基礎,以節省材料用量,降低造價。④當地質條件較好時,應盡可能地增大埋深,從而有效減小基礎底板的尺寸,以節省材料用量,降低造價。
5 特殊地基的處理措施
對于規模較小的滑坡,建議在定位階段采用塔位避讓措施;對于經過經濟技術比較后無法避讓的滑坡,可以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對于塔位附近的高陡邊坡,建議在定位階段采用塔位避讓措施,否則就應對其進行加固和清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