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讓“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過程,從小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長大了用智慧與雙手自主創造美好的未來。
快評:
據調查顯示,81.8%的受訪者贊同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訪者認為“吃苦教育”能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責任感,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但也有受訪者認為,時下所謂的“吃苦教育”有違教育法律與教育規律。筆者認為,這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教育問題,或者說是一個不是問題的教育問題。
究其緣由,確實有不少孩子存在“怕吃苦”問題。最近,某網站聯合北京大學發布的今年的《90后畢業生飯碗報告》顯示,30%的人淪為“啃老族”,主要原因是怕吃苦。“啃老族”在當下社會并不鮮見,已經不是家庭小事而是沉重的社會問題。很多人認為,正是由于對長期流行的“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號”的誤解,家長、學校與社會過度推崇的所謂“賞識教育”取代了“吃苦教育”,才導致在百般呵護下長大的缺乏獨立性與責任感的“啃老族”不斷涌現。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但是,要制止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極端化所謂“吃苦教育”,因為它違背了教育規律。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學校和社會要攜起手來,在抵制極端化所謂“吃苦教育”的同時,更要摒棄把“吃苦”從孩子生活中剝離出來的所謂“吃苦”教育的做法。按照教育家陳鶴琴說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讓“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過程,從小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長大了用智慧與雙手自主創造美好的未來。(中國教育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