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火星”是最近比較“火”的話題。那么人類真的可以移民到火星嗎?在火星上會遇到些什么麻煩呢?
率先出爐的民間火星計劃名為“靈感火星”,由世界上第一位自費上太空的游客丹尼斯·蒂托創立,計劃將兩人送去火星,環繞一圈,不著陸就返回地球。由于行星之間位置排列的變化,2018年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射窗口,可以使環繞火星的旅程從通常的兩年多縮減到501天。
蒂托打算用更強勁的“獵鷹重型火箭”發射火星遠征飛船。飛船會在火星上空160千米處掠過,飛船上的“觀眾”能全景觀看火星上的巨型火山和大峽谷。
“靈感火星”會將飛船射入一條繞過火星后直飛地球的軌道。法國科學家克里斯·韋爾奇說,旅途最危險的部分是回家的最后幾分鐘。返回時,飛船將以每小時50000千米的速度沖入地球大氣層,比歷史上任何飛船都要快。為了避免宇航員在進入大氣層時被烤焦,蒂托的團隊正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負責研制新式“獵戶座”飛船防熱的技術人員合作。
如果有人在太空發生嚴重傷病,火星飛船上是沒法做手術的。因此,最好是確保宇航員出發前盡可能健康。任務制定者甚至考慮讓宇航員在離開地球之前,先切除身上可能引起麻煩的器官,比如闌尾和膽囊。
在幾乎完全失重的環境中,會導致肌肉萎縮和骨骼鈣質流失。所有計劃中的火星飛船上,都必須包含鍛煉設施,以盡可能降低宇航員身體的虛弱程度。
對“靈感火星”來說,這不算什么大問題。這趟旅程僅僅比俄羅斯宇航員瓦萊里·波利雅科夫創下的太空飛行紀錄稍長一點——當年他在“和平號”空間站上連續生活了438天。波利雅科夫沒有遭遇長期的健康問題,現年71歲都還精神抖擻。
對于宇航員去火星路上要忍受的輻射劑量來說,迄今為止最權威的測量結果發表于2012年5月,出自美國西南研究院的卡里·蔡特林之手。他說:“用累積劑量來衡量的話,這個劑量相當于每隔五到六天做一次CT全身掃描。”
另一種威脅來自太陽發出的危險粒子。“靈感火星”的發射日期意味著,整個旅程也將處于類似的太陽活動溫和時期。
最后,未來的火星乘組很可能面對來自內部的壓力。“最大的問題是社會心理壓力,”韋爾奇說。在“靈感火星”的兩人乘組中,“萬一其中一個人發了瘋,控制了另一個人,那怎么辦?”
這樣的危險已有先例。早期“禮炮7號”空間站上的兩名前蘇聯宇航員,就曾出現只愿意和地面控制人員交流的情況。
水云間摘自《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