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迪,崔添淇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一○三隊,遼寧 丹東 118008)
遼寧岫巖席大嶺地質特征與成礦預測
趙迪,崔添淇
(遼寧省有色地質局一○三隊,遼寧丹東118008)
摘要:席大嶺區位于遼寧省鞍山市岫巖縣東南17km,該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與林家三道溝金礦特征相似,且預查成果豐富,顯示該區具有較好的成礦條件。
關鍵詞:岫巖;地質背景;成礦預測
席大嶺區位于遼東裂谷中部,營口-寬甸古隆起南翼,隈子-岫巖東山-草河口斷裂東南側、莊河-鳳城斷裂北西側,屬于東西向構造與北東向構造交接復合部位,前震旦系基底構造基本以東西向為主,燕山期北東向構造線迭加復雜了原有的構造面貌,沿北東向構造帶沉積的陸相火山巖盆地展布在區域的東南部哨子河流域。燕山期花崗巖出露在工作區的北西部,派生的閃長巖、閃長玢巖、煌斑巖等多呈北東向展布,少量呈北西、東西向展布,并常與含金石英脈相伴產出。
1.1地層
區域出露地層有元古代混合巖、元古代遼河群變質巖和中生代安山巖,大面積出露的遼河群變質巖,為裂谷早期形成的下部碎屑巖和火山碎屑巖建造、中部碳酸鹽巖建造、上部火山碎屑巖建造,分別是銅鈷、鉛鋅、金銀的礦源層,它們奠定了金、銀、鉛、鋅、銅、鈷礦床形成的物質基礎。
1.2構造
區域地質構造復雜。斷裂構造較發育,形成以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斷裂構造為主的斷裂構造格架。北東向較大的二組斷裂構造為隈子~岫巖東山~草河口深大斷裂、莊河~鳳城深大斷裂;區內發育的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的斷裂構造,是屬于北東向深大斷裂的次一級斷裂構造。區域斷裂構造為鉛鋅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提供了運移通道和儲礦空間,控制了金、銀、鉛鋅、銅等礦床的產出。
1.3巖漿活動
區域巖漿活動極其強烈,大面積出露燕山期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印支期二長花崗巖,還有零星分布的燕遼早期花崗閃長巖及印支晚期偉晶巖。
1.4區域礦產
區域上工作區北西部有岫巖鉛鋅金礦床,西部有貓嶺金礦,南西部有隈子金礦床,北部有青城子鉛鋅礦床、白云金礦床,東部有五龍金礦等,本區具有與區域大中型金礦床相似地層、構造、巖漿活動成礦條件,成礦地質背景十分優良。
席大嶺區位于北東向隈子-岫巖東山-草河口深大斷裂、莊河-鳳城深大斷裂的夾持地段。區內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強烈,礦產資源豐富。
2.1成礦地質環境
(1)具有較好的成礦地層條件。席大嶺區內出露的遼河群蓋縣組地層是區域重要的金、銀多金屬含礦層位,林家三道溝金礦床、白云金礦床均產于該層位中。可見,席大嶺區具有良好的尋找金、銀多金屬礦床的地層條件。
(2)具有優越的成礦熱源條件。席大嶺區東、西、北部大面積出露有燕山期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印支期二長花崗巖體,小型閃長巖株在工作區北部多處出露。巖漿活動不僅為區內含礦熱液的形成和運移提供了充足的熱源和熱動力條件,還為金、銀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儲礦空間。
綜上所述,該區是一個集“良好的含礦層位、充足的熱源條件、有利的賦礦空間”為一體的優良找礦區帶,通過工作,極可能發現規模較大的金、銀多金屬礦床。
2.2化探分散流找礦信息
席大嶺區以往已開展了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通過資料整理分析,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發現4個較好的Au、As、W組合異常。
(1)小趙家溝異常:位于嶺溝鄉塘嶺陳家堡子-小趙家溝一帶,為Au、W組合異常。異常總體由近東西轉向北西分布,長3500-4000m,寬500-1500m。異常濃度中心明顯,Au最高含量133.5×10-9。Au、W組合異常主要分布在混合巖地層中,經地表初步檢查發現好的金礦化信息。
(2)狍子圈異常:位于哨子河鄉松樹二道河子,為Au、As組合異常。異常總體呈北東向分布,長3000m,寬400~700m。異常濃度中心明顯,Au最高含量24.0×10-9。Au、As組合異常主要分布在蓋縣組地層中,經地表初步檢查該區斷裂、裂巖脈發育,見有大量石英脈轉石。
(3)席大嶺異常:位于嶺溝鄉席大嶺-洪家溝一帶,面狀。為Au、W組合異常。異常總體北東向分布,長2500m,寬1000m。異常濃度中心不十分明顯,Au最高含量5.6×10-9。Au、W組合異常主要分布在蓋縣組地層中,經地表初步檢查發現好的金礦化信息。
(4)兀拉草溝異常:位于嶺溝鄉兀拉草溝,規模較小。為Au、W組合異常。異常總體由近東西轉向南北分布,長1200m,寬300m。異常濃度中心不十分明顯,Au最高含量8.9×10-9。Au、W組合異常主要分布在蓋縣組地層中,經地表初步檢查發現好的金礦化信息。
2.3地質予查礦化信息
我隊在該區開展了地質予查工作,經予查工作發現了較好的金礦化信息。
(1)小趙家溝異常區內發現金礦(化)點2處,一處為蝕變破碎混合花崗巖,地表打塊Au3.48×10-6-10.77×10-6,規模、產狀不清;另一處為破碎角礫狀石英脈,地表打塊Au0.51×10-6,規模、產狀不清。
(2)席大嶺異常區內發現金礦(化)點2處,一處為洪家溝(席大嶺北坡)民采場,礦體為石英脈型,寬0.5~1.0m,延長不清。礦體總體呈東西走向,傾向南,傾角近于直立。打塊Au60.9×10-6。另一處位于席大嶺南坡姚家溝,為硅化破碎蝕變巖型,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45°。打塊Au5.07×10-6-Au16.1×10-6。已知地表露頭寬度大于0.5m,長度大于50m,具體規模不清。
(3)兀拉草溝異常區內發現鐵帽轉石,打塊Au1.83×10-6。
(4)區內砂金資源較豐富,據調查:在席大嶺區北部東大溝、狍子圈、南部陳家堡子、東部洪家溝等地均由當地村民開采過砂金,最大砂金顆粒5-10g。
豐富的礦化信息,為該區開展進一步找礦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席大嶺區內進行了小比例尺的水系沉積探找礦工作和小比例尺的地質予查工作,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低。對分散流異常未進行系統的檢查,只有局部地段開展地質予查工作,未進行系統的地質找礦工作和深入研究與分析,沒有采用有效的工程手段進一步揭露。根據現有地質資料分析,無論從地層、巖漿活動、構造形態以及礦化信息,該區具有較好的成礦條件。通過進一步的地質工作,采用有效地質勘探方法與手段,在本區尋找大、中型金多金屬礦床是可能的。
作者簡介:趙迪(1987—),男,吉林白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