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代民,安文靜
(山東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系 山東省新泰市國資局,山東 泰安 271000)
關于適度稅收的探討
齊代民,安文靜
(山東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系 山東省新泰市國資局,山東泰安271000)
摘要:新一輪稅改已經啟動,稅改的目標是堅持法定主義原則、建立現代稅收制度。現代稅收制度應當是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兼顧需要與可能的適度合理、科學實用、持續穩定的稅收制度。其中的“適度”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建立現代稅收制度必須搞清楚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關鍵詞:適度稅收;稅負;稅收成本
適度稅收是指人們對稅收現狀的一種心理感受,是稅收的量及征納稅活動對于稅收主體,主要是納稅主體的適合、適當或適應、適宜的程度。
適度稅收的評判依據主要有量、種、管、本,即稅收的收入量、稅種、稅收征管、稅收成本等四個方面,
稅收收入量的多少即稅負,是影響稅收適度與否的最直接、最關鍵的因素。因為,稅收收入的量一旦超過納稅人的支付能力(或財富、收入的承擔能力),就會直接引起納稅人的反感,甚至抗拒。一般情況下,即使一種稅的稅率較高時,也會引起納稅人的議論與反對。
從總量的角度分析,適度的稅收應當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征收,在納稅人負擔能力范圍內確定征收的總量。從整個社會的角度分析,稅收分配的價值量限,應當以社會剩余產品價值的部分為準。
首先,稅收收入的量取決于公共需要的量,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條件下,公共需要所表現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特別是純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量是一定的,所以稅收收入的量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
其次,公共需要的量能否得到滿足,還取決于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納稅人的負擔能力。納稅人的負擔能力,主要是指每一個納稅人個體的負擔能力,它是在考慮存在差別的條件下,從個體角度分析的負擔能力,就自然人而言表現為超出生計費后的可支配財力,就企業而言表現為可比較的、既定資源占有或控制條件下的增值能力。納稅人的負擔能力區別于社會整體負擔能力,社會整體負擔能力,即社會剩余產品價值反映或表示的負擔能力或量限。
再次,公共需要的滿足程度,是由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它不單純取決于人類欲望,但它會隨著社會生產力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或變化。
稅種的選擇與稅種的數量多少,以及重復征稅的程度,也是影響適度稅收的重要因素。
首先,稅種的選擇。主要是稅收體系中主體稅種或稅類的選擇,在目前條件下主要是現代直接稅與間接稅的選擇,或者是所得稅與流轉稅的選擇問題;歷史淘汰的稅種,如人頭稅、勞役稅、按行業征收的農業稅、道道按全額征收的流轉稅等不可選。
現代直接稅如法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效益或收益低的情況下,表現出稅基窄、征管難度較大等缺點。但是,現代直接稅符合社會再生產發展規律和社會公德、方便量能負擔、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要求、激勵投資、彈性大。因此,是適當稅種或稅類的選擇之一。
現代流轉稅,尤其是增值稅,稅基寬、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要求、激勵投資、利于貿易,征稅中對“私人”的侵犯較少,較所得稅稅基寬、較傳統流轉稅稅基穩。因此,理應是適當稅種或稅類的選擇之一。
另外,現代國家的宏觀調控已經廣泛地介入社會經濟生活,政府通過稅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對社會生產以及人們行為的引導或干預越來越必要。因此,寓禁于征的特定行為稅、促進公平和社會穩定的財產稅,以及有利于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稅、土地資源稅、污染稅或生態稅等,也是可適當選擇的稅類和稅種。
其次,稅種數量的多少。稅種的數量不宜過多、不能過濫,特別是在復稅制條件下,同一納稅人或者同一征稅對象,不宜設計征收較多的稅種。尤其是不能產生對同一征稅對象的重復征稅,即對每一征稅對象征稅所設置的稅種應當盡量少或盡量“單一”。
征收管理簡便的稅收,是納稅人和征收機關易于接受的稅收。稅收征收的方式、辦法不具有壓迫性,是易于為納稅人接受的稅收征管方式。否則,即使稅負較輕,也會因征管方式不當使納稅人感覺不適應。
稅收的壓迫性,主要表現在征稅人說了算,稅務機關享有過多的自由裁量權,行政機關享有稅收的決定權。在個別極端情況下,壓迫性稅收征管對社會生產、生活的抑制或破壞更大,如“你認為稅重,好吧!你放棄這個事業吧!”特別是用殘酷的懲罰恐嚇納稅人,通過龐大的、非平等的、過度侵犯隱私的監控系統進行稅收征管等,都是壓迫性稅收的直接表現。
征收管理簡便的稅收要求稅收管理應當采用親民的措施,堅持人本主義原則、效率原則、合理性原則和公平性原則。貫徹稅收法定主義,有稅必有法,無法不征稅,通過法律規范,明確稅收征納關系、征納程序。防止在稅收征管過程中過多采用壓迫性措施,避免侵犯納稅人隱私和商業秘密,避免損害納稅人合法權益的行為發生,如征收過頭稅、提前征稅等。
稅收成本的高低,尤其是納稅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納稅人的稅收痛苦感覺,也是影響稅收適度與否的主要因素。稅收成本高,稅收適度性差;稅收成本低,稅收適度性好。
稅收成本可以用征納稅活動過程中的費用支出或者時間耗費來表示,也必然有一個度的界限。從征稅成本分析,一般認為當一種稅的征收費用占到該稅種收入10%時,這個稅種就應當予以停征或者廢止。稅收行政效率指標,如稅收征收費用率或者稅收凈收益率的高低,反映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稅收征收的適應程度。稅收行政效率高,表明現行稅收法規易于操作的程度高,稅務結構的設立、人員的配備、征管模式及運行機制的設置適當(度)、合理。反之,則表現為稅收征管的不適當(度)。
從納稅成本分析,納稅人在納稅活動過程中,除繳納稅款以外,所發生或負擔的費用支出或者時間耗費,被稱之為納稅成本或奉行費用。它是影響稅收痛苦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為納稅人繳納稅款可以獲取一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有一種交換的感覺,而納稅成本則是納稅人發生的一種沒有任何回報的負擔,這種負擔越高,納稅人的反感就越高,就越顯得稅收不適應(度),稅收痛苦程度也會越高。
據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完成的國內首份《中小企業發展報告》顯示[1]:國內小微企業的稅收遵從成本為37.91%的企業在5萬元以下,36.38%的企業在5-10萬元,13.07%的企業在10-20萬元,12.64%的企業在20萬元以上;主要原因是納稅程序復雜、主觀隨意性強;并且,由于企業規模小,對稅收法規和納稅事宜相對不熟悉,還要承擔一定的遵從心理成本。國內稅收遵從平均成本與企業規模成反比,企業規模越大,遵從成本占比越低;反之,企業規模越小,遵從成本占比越高。
另據世界銀行發表的《世界發展指標》顯示:企業每年為繳納公司利得稅、增值稅或銷售稅和勞工稅(包括工資稅和社會保障繳費)等三種主要稅收而用于準備、填報申報表和支付(或待支付)所需時間,在2005年[2],中國為584小時、美國為325小時、日本為315小時、德國為105小時、法國為72小時;在2011年[3],中國為398小時、美國為187小時、日本為330小時、德國為221小時、法國為132小時。
上述數據表明我國企業為準備、歸檔和納稅的時間耗費,與世界上一些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是相對較高的,這也從國際比較中反映出我國企業納稅成本的高低程度。
適宜的稅收成本是既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條件下的最低稅收成本,它要求一個國家的稅收法規簡便、明確和易于操作,稅收的征納程序便捷,尤其是必須予納稅人納稅以方便。
參考文獻:
[1]中國經濟網[Z].2014年04月07日 08:27.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方勇等譯.2006年世界發展指標/世界銀行著[J].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286-288.
[3]王輝等譯.2012年世界發展指標/世界銀行著[J].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