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麗
(四川科宏石油天然氣工程有限公司,成都 610213)
關于LNG儲運中BOG再冷凝工藝的探討
武曉麗
(四川科宏石油天然氣工程有限公司,成都610213)
摘要:常壓液化天然氣在儲藏和運輸的過程中都會有蒸發氣體,因此需要進行BOG的處理以降低損耗和減少污染,而BOG再冷凝工藝的好壞直接關系到LNG儲藏和運輸的安全與效益。本文從兩個方面入手分析,分別綜述了從LNG船中和LNG接收站中BOG再冷凝工藝的優化,在LNG船中,可以用LNG儲罐出來的低溫bog預冷壓縮后的bog,降低其二次進入冷凝器的溫度,而在LNG接收站中,降低壓縮機的壓縮比是節能的關鍵。
關鍵詞:液化天然氣;儲存條件;再冷凝;壓縮機
天然氣是一種清潔能源,具有高熱值和低污染等優點,常壓狀態下的液化狀態天然氣(即LNG)是天然氣有利于儲運的一種存在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環境保護的重視,LNG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但是,LNG在儲藏和運輸的過程中都會有蒸發氣體,因此在儲運過程中必然伴隨著BOG的處理,為了減少BOG放空所造成的損失,在LNG儲運過程中,應利用BOG再冷凝工藝,其工藝的優劣將直接影響LNG儲運的安全和經濟效益,因此本文對提升LNG儲運中BOG再冷凝工藝進行了初步探討。
1.1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除6座已投產的大型LNG接收站具有完善的BOG再冷凝處理措施,已投產的1000多座LNG衛星站及LNG汽車加注站中約有一半不具備BOG處理的各種條件,因此他們在接卸和運作過程中必須向大氣排放約1%-2%的天然氣(這種現象在國產LNG用戶中更為突出),這不僅造成了經濟損失,更嚴重的是污染了大氣。
有文獻研究從有效能損耗方面對LNG船中蒸發氣體BOG的再冷凝工藝進行研究,發現換熱器(占系統總有效能損失的24%)和制冷循環壓縮機(占系統總有效能損失的55%)是造成有效能損失的關鍵位置,因此如果考慮節能就應該首先從這兩個設備入手。再深入剖析,蒸發氣體BOG進入冷凝換熱器時如果具有較高的溫度會使制冷劑不但要冷凝BOG,還需要為它的冷卻降溫提供冷量,這就不可避免的增大制冷劑用量,因此,提升LNG儲運中BOG再冷凝工藝的焦點就在于降低BOG進再冷凝器的溫度。
1.2工藝優化
根據LNG蒸發氣體BOG的特點和儲運實際情況對BOG進行預冷,詳細的講就是利用儲存罐中的低溫狀態的BOG來對壓縮后的BOG氣體進行預冷,使其再次進入冷凝器時的溫度降低,在該思路基礎上,通過電腦模擬軟件功能對壓縮機的參數進行優化設置,達到工藝優化的目的。有文獻報道,在相同條件下,經過計算機參數優化后的冷凝系統節能性提高20%以上,效果明顯。
2.1問題分析
在傳統的大中型LNG接收站中,BOG處理方式一般是再冷凝結法,也即將BOG通過BOG壓縮機與LNG通過潛液泵送入再冷凝器中混合(通常為0.7Mpa);在再冷凝中的LNG壓力為0.7Mpa。處于過冷狀態,可以使蒸發氣(BOG)再冷凝為LNG;“混合”LNG經高壓泵后氣化外輸;再冷凝法,可以充分利用冷能,以節省能耗;再冷凝法重要的條件是必須有經常性外輸氣化LNG可利用,否則BOG只能排空或燒掉。這種傳統操作工藝以液位的控制為邏輯控制系統,控制能力較差,而且很難實現節能目標,有的文獻針對這個問題提出控制系統的思路是以壓力作為控制條件,也就是說將再冷凝器的壓力作為控制參數進行控制,將壓縮機出口的壓力釋放,這樣不但增加了控制的流暢性,也可以為后期進一步的系統優化提供條件。
2.2工藝優化
在以上問題分析基礎上對LNG輸入量、壓縮機出口壓力等冷凝工藝進行優化。有文獻研究對物料比受壓縮機壓縮比和蒸發氣體BOG溫度兩方面進行研究,發現節能的關鍵是降低壓縮機的壓縮比,也就是說降低蒸發氣體BOG進入壓縮機時的溫度是節能的關鍵,其在文獻研究中通過計算表面了在相同的工況條件下,壓縮機出口壓力可以從優化前的1.1MPa降低到0.6MPa,壓縮機節能30%以上,與此同時,優化后的工藝操作條件有更高的彈性,可以適應LNG接收站輸氣負荷的波動特點。
小型加注站BOG處理是一個難以解決的課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氣槽(資源氣)卸車時經常為0.5-0.6MPa(溫度約-135℃),二是很多衛星站、加注站不具備適宜的接卸設備;三是接卸操作不規范;四是接卸過程中時有放空和卸不凈的現象發生(一般損失200-300kg/車次);五是運營過程中當儲罐壓力≥0.65MPa時將直接向大氣排放BOG,這不僅造成浪費,更重要的是對環保產生惡劣的影響。本文分別綜述了從LNG船中和LNG接收站中BOG再冷凝工藝的優化,在LNG接收站中,降低壓縮機的壓縮比是節能的關鍵。
根據LNG儲運中BOG再冷凝工藝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還需要進行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包括以下兩點:一是對LNG船中再冷凝工藝的控制系統進行開發和研究,增加系統的穩定性,二是對熱交換設備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使熱交換效果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新領.LNG汽車加氣站蒸發氣體(BOG)產生量過大原因分析及對策[J].城市燃氣,2013(08):15-18.
[2]王婷,王勃,郝穎珺等.LNG汽車加氣站BOG氣體回收工藝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04):574-575.
[3]馮伯媛,馮雪源,曲平等.LNG與CNG汽車加氣合建站中BOG的回收[J].煤氣與熱力,2013(11):13-14.
[4]王衛琳,賴建波,林權等.船舶LNG加氣站建設方案及技術研究[J].煤氣與熱力,2013(05):47-53.
[5]高黎敏.LNG加氣站聯合卸車工藝設計的探討[J].煤氣與熱力,2013(10):41-42.
[6]陳柯,李念.LNG加氣站安全防范措施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4(11):216-216.
[7]饒映明,羅賢成,胡正新等.天然氣汽車加氣站的發展趨勢[J].煤氣與熱力,2012(10):55-57.
[8]陳叔平,謝高峰,李秋英等.LNG、L-CNG、CNG加氣站的比較[J].煤氣與熱力,2007(07):27-30.
作者介紹:武曉麗(1981-),女,河南商丘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