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強 茍書智
探討了ITU-T G.989.2下一代無源光網絡標準(NG-PON2)物理媒質相關層(PMD)的物理層需求和規范,包括下一代無源接入網絡的架構、用戶網絡側接口與業務節點接口、對光配線網絡(ODN)的需求、NG-PON2的X/S容限、時分波分復用無源光網絡(TWDM-PON)和點對點連接波分復用無源光網絡(PtP WDM-PON)的PMD層要求。認為NG-PON2單PON口實現40 Gbit/s的帶寬能力,面向大容量、全業務的光接入網絡,應用時間窗口應在2016年之后。
下一代無源光網絡;物理媒質相關層;波長可調光網絡單元
The requirements and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MD of next-generation-2 (NG-PON2) defined in ITU-T G.989.2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se include network architecture, user networks interface and service node interface, requirements for ODN, X/S tolerance of NG-PON2, PMD of TWDM-PON and PtP WDM-PON. In our view, large-capacity, full-service NG-PON2 access network with a bandwidth of 40 Gbit/s per PON port will be realized after 2016.
next generati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hysical media dependent layer; tunable ONU
無源光網絡(PON)技術是寬帶光接入光纖到戶(FTTH)和光纖到大樓(FTTB)網絡的主要解決方案。截至2013年底,全球固定寬帶接入用戶約6.78億,其中FTTH或FTTB網絡所服務的用戶已經占到所有寬帶用戶數的30%,并排在所有接入技術的用戶數增長率的前兩名[1]。
PON相關技術領域的標準化活動主要集中在ITU-T第15研究組和IEEE 802.3工作組。在2003到2004年間,兩個組織分別完成了千兆比無源光網絡(GPON)的ITU-T G.984系列標準和以太網無源光網絡(EPON)的IEEE 802.3ah標準,奠定了現有PON技術路線兩大陣營。隨后在2008到2010年,GPON和EPON標準分別演進為ITU-T G.987系列的XG-PON和IEEE 802.3av的10G-EPON。
為了適應下一代高速、靈活、全業務的光接入網絡的需求,在運營商主導的全業務接入網(FSAN)論壇的引領下[2],ITU-T第15研究組率先開展了對下一代無源光網絡標準(NG-PON2)的研究。到目前為止,ITU-T關于下一代無源光網絡標準體系的布局已經基本完成,形成了以G.989系列為代表的NG-PON2標準系列,并逐步完成該系列標準。
1 NG-PON2標準體系
在完成GPON/XG-PON的標準化工作之后,FSAN/ITU-T以“低成本、高容量、廣覆蓋、全業務、高互通”為演進目標,迅速推進下一代PON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訂。同時,FSAN/ITU-T也提出面對更長期的演進,NG-PON2系統可以不考慮與舊有的TDM(時分復用)PON光配線網絡(ODN)兼容,以全新場景為牽引,選擇除TDM PON以外的更多的可用技術。
ITU-T NG-PON2標準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ITU-T G.989
ITU-T G.989標準規范了NG-PON2系列規范中所用到的定義、術語和縮略語。該標準計劃于2014年12月在ITU-T SG15全會通過[3]。
(2)ITU-T G.989.1
ITU-T G.989.1標準規范了對NG-PON2的總體要求,概括性地闡述了NG-PON2系統的物理層傳輸規格、業務能力和網絡性能等內容,于2012年9月ITU-T第15研究組全會上通過。該標準提出NG-PON2應當支持40 GHz下行帶寬、10 GHz上行帶寬(可擴展到40 GHz)、40 km最大差分距離(20 km~40 km可配置),最大支持60 km傳輸距離,支持1:256的最大分路比,上下行至少4個時分波分復用(TWDM)通道[4]。
(3)ITU-T G.989.1 Amendment 1
ITU-T G.989.1 Amendment 1標準對G.989.1進行增補。計劃對G.989.1補充NG-PON2的保護架構和無線前傳等要求。
(4)ITU-T G.989.2
ITU-T G.989.2標準的范圍是規范NG-PON2的物理媒質層參數,直接決定了NG-PON2的實現技術和網絡性能,是NG-PON2系列規范中最具代表性的規范,其中包括了時分波分復用無源光網絡(TWDM-PON)和波分復用無源光網絡(WDM-PON)兩部分的物理媒質相關層(PMD)參數。G.989.2草案已經討論了近兩年的時間,標準主要內容已達成一致,目前處于最后公示階段,計劃于2014年12月在ITU-T SG15全會上提交批準[5]。
(5)ITU-T G.989.2 Amendment 1
ITU-T G.989.2 Amendment 1標準對G.989.2進行增補。目前沒有時間計劃。
(6)ITU-T G.989.3
ITU-T G.989.3標準的范圍是規范NG-PON2中TWDM-PON系統的傳輸匯聚(TC)層的功能特性,包括成幀、動態帶寬分配(DBA)、物理層適配、物理層運行、管理和維護消息(PLOAM)、光網絡單元(ONU)激活以及光線路終端(OLT)與ONU的定時關系等一系列的內容。與GPON/XG-PON的TC層相比,TWDM-PON系統的傳輸匯聚層需要在多個波長中進行協調,因此在相關章節中都加入了對波長調諧和控制的功能[6]。
2 NG-PON2物理媒質相關
層規范
G.989.2描述了NG-PON2 PMD層的物理層需求和規范。其中包括下一代無源接入網絡的架構、用戶網絡側接口與業務節點接口、對ODN的需求、NG-PON2的X/S容限、TWDM-PON和點對點連接波分復用無源光網絡(PtP WDM-PON)的PMD層要求等。
G.989.2是NG-PON2規范中最為基礎的部分,下面對標準中定義的主要內容進行介紹。
(1)系統架構
圖1給出了NG-PON2在PMD層面的系統架構,其定義的各參考點如下:
·S:到網絡側的發送接口
·R:來自于網絡側的接收接口
·S/R,R/S:當系統工作在雙向模式時,S/R與R/S指S、R的組合同時存在于單根光纖,其中,S/R參考點特指OLT側,R/S參考點特指ONU側。
在圖1顯示的單OLT環境下NP-PON2 PMD層的邏輯架構中,每一個ONU都配備了波長可調發射機與波長可調接收機。ONU波長可調發射機必須滿足表1所規定的TWDM-PON或PtP WDM-PON分配的任何上行波長。ONU波長可調接收器必須能滿足校準至任何表1所指定的TWDM-PON或PtP WDM-PON分配的下行波長。這種架構同時滿足點對多點連接TWDM-PON與虛擬點對點連接WDM-PON兩種物理層面的實現方式。
(2)光功率預算
NG-PON2系統定義了4種光功率預算等級:等級N1、等級N2、等級E1和等級E2,分別與XG-PON1系統定義的對應等級兼容,其中等級N1與等級E1分別對應于GPON系統等級Class B+和Class C+。光功率預算等級如表2所示。
(3)波長規劃
G.989.2標準規定了如表1所示的TWDM-PON和PtP WDM-PON頻譜。任何時候,當TWDM-PON與/或者傳統PON系統頻帶內不使用頻譜的某些部分時,PtP WDM-PON應被允許在上行與/或下行方向使用那個特定的子頻帶,但此時PtP WDM-PON的波長應該考慮與TWDM-PON與/或者傳統PON系統的隔離需求。當TWDM-PON與PtP WDM-PON共存時,兩種技術的波長通道可以占有相鄰的頻率柵格,但是此時TWDM-PON與PtP WDM-PON通道不允許交錯。當分別使用波分復用器時,TWDM-PON與PtP WDM-PON之間的保護帶最小為3 nm。在1 603~1 625 nm共享頻譜場景中,PtP WDM-PON上行通道應在共享頻譜中使用較短波長。當PtP WDM-PON與TWDM-PON使用共享的波分復用器時,保護帶最小要求為100 GHz。
PtP WDM-PON子頻帶的波長規劃定義取決于與TWDM-PON共存的需求。在擴展頻譜場景中,G.694.1[7]或G.698.3[8]所定義的DWDM柵格將被使用。如果需要完全共存,那么應使用表1所示的共享頻譜范圍。
(4)線路速率
NG-PON2針對TWDM系統和PtP WDM系統分別定義了線路速率。TWDM定義了3種上下行速率組合,即下行10 GHz、上行2.5 GHz,上下行10 GHz,上下行2.5 GHz,其單波長下行/上行線路速率與XG-PON1對應速率相同。線路編碼依然維持XG-PON1加擾不歸零(NRZ)碼。為減輕對Video RF系統的拉曼效應干擾可選支持8B10B或密勒代碼(Miller Code)。
PtP WDM根據線路速率的高低分為4個速率等級,共支持12種業務速率,線路編碼由對應業務的編碼方式確定。TWDM-PON線速率選擇如表3所示,PtP WDM-PON線速率選擇如表4所示。
(5)光收發器波長調諧時間
NG-PON2方案的關鍵特點就是采用波長可調的發射機、接收機。在從OLT至ONU的下行方向,一個波長可調ONU接收機需要能選擇合適的波長信道。在從ONU至OLT的上行方向,ONU發射機可在指定的波長通道上發送信號。
G.989.2針對可調發射機的波長特性定義了中心頻率、波長偏移、通道間隔和調諧特性等一系列參數。其中波長通道調諧時間根據不同的用途分為3類,如表5所示。
(6)NG-PON2的X/S容限
由于NG-PON2為多波長系統,因此對于(OLT側或ONU側)某波長的接收機來說,存在來自于其他NG-PON2波長通道的干擾信號。在ONU場景中,干擾信號也可能來自于例如GPON、XG-PON1、光時域反射儀(OTDR)管理波長這樣的傳統共存系統。為了盡量減少干擾信號的影響,NG-PON2接收器需要一個合適的波長濾波器來過濾它們。
標準里沒有直接指定波長過濾器的隔離特征,而是指定NG-PON2接收機的X/S容限。在這里,S是指在單個波長通道內的聚合NG-PON2信號光功率,X指聚合干擾信號,傳統系統的信號與其他NG-PON2波長通道信號。以上兩者都在接收機參考點R處測量。
為測試X/S容限,應使用NRZ偽隨機碼所構成的干擾信號模版。其中,NRZ偽隨機碼線速率相同于NG-PON2信號。在TWDM-PON場景下,8個通道被認為是最惡劣的場景配置。
(7)參考點R處的接收機參數
參考點R處的接收機參數包括接收機靈敏度、接收機過載、最大光通道代價、接收波長最大反射比、差分光路損耗、時鐘提取能力、連續相同數字免疫、接收機反射功率容限、傳輸質量和誤碼特性等。
接收機靈敏度指標中考慮了由幾種消極因素所引起的光功率代價,包括使用發射機在標準允許條件下最差的消光比、脈沖上升與下降時間、R點處的光回波損耗,以及接收機連接器老化、測量公差等。但接收機靈敏度不包括與色散、抖動相關引入的代價和光通道反射引入的代價。這些影響因素分配在最大光通道代價指標中。
(8)參考點S處的發射機參數
參考點S處的發射機參數主要涉及源類型、光譜特性、平均發射功率、發送眼圖模版等。
由于ONU發射機波長可調,在頻譜特性中定義了波長調諧范圍、波長調諧粒度、最大可調的頻譜偏移等相關指標。
標準以參考點S處的發射眼圖模版形式指定了通用發射脈沖波形特征,其中包括上升時間、下降時間、脈沖超調、脈沖下沖和振鈴,這些特征都應被控制來防止接收機靈敏度的過度惡化。
(9)抖動特性
TWDM-PON光接口定義了抖動轉移特性、抖動容限和輸出抖動3個指標。
其中抖動轉移特性僅針對ONU定義,考察了ONU對接收的下行光信號的抖動轉移到上行發送信號的抖動的增益,應小于0.1 dB。
抖動容限定義為TWDM-PON接收機當收到正弦抖動信號疊加在輸入的TWDM-PON信號,在光設備中引起1 dB的鏈路代價時,此時正弦抖動信號的峰峰振幅值定義為抖動容限。ONU和OLT的抖動容限的模板如圖2所定義。其中對OLT抖動容限的要求是參考性的,因為OLT的接收機是突發接收,而抖動容限的測量只能在允許連續上行信號的條件下。
當沒有外部抖動信號加入OLT或ONU的定時參考時,OLT和ONU的PON口輸出抖動都應滿足表6所示的要求。
3 結束語
下一代無源光網絡(NG-PON2)單PON口實現40 Gbit/s的帶寬能力,面向大容量、全業務的光接入網絡,應用時間窗口應在2016年之后。NG-PON2技術上采用了可調波長收發器等全新的技術手段,相比目前實用化的GPON、EPON在技術上將有重大突破[9-15]。
NG-PON2的標準化工作目前先行一步,希望可以在NG-PON2時代通過全球統一的標準整合產業研發方向,降低網絡部署成本。2014年和2015年,NG-PON2標準是ITU-T SG15的重要工作內容,包括G.989.3在內的NG-PON2系列標準將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World Broadband Statistics - Point Topic [EB/OL]. [2014-07-01]. http://www.docin.com/p-753612695.html.
[2] ITU-T. ITU-T R1.4. Full-service access network white paper: Next-generation 2 access network technology [S]. ITU-T. 2012.
[3] ITU-T. ITU-T G.989. TD 199 R2 (PLEN/15) Draft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2.
[4] ITU-T. ITU-T G.989.1. 40-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NG-PON2): General requirements [S]. ITU-T. 2013.
[5] ITU-T. ITU-T G.989.2 (for reinitiation of AAP). ITU-T TD 170 Rev.2 (PLEN/15) Draft new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3.
[6] ITU-T. ITU-T G.989.3. ITU-T TD 200 Rev.1 (PLEN/15) Draft new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3.
[7] ITU-T. ITU-T G.694.1. Spectral grids for WDM applications: DWDM frequency grid [S]. ITU-T. 2012.
[8] ITU-T. ITU-T G.698.3. Multichannel seeded DWDM applications with single-channel optical interfaces [S]. ITU-T. 2012.
[9] IEEE. IEEE Std 802.3-2008.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S]. IEEE. 2008.
[10] IEEE. IEEE Std 802.3av-2009.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and Management parameters for 10Gb/s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S]. IEEE. 2009.
[11] ITU-T. ITU-T G.984.2.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G-PON): Physical Media Dependent (PMD) layer specification [S]. ITU-T. 2003.
[12] CPRI. CPRI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V6.0.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S]. CPRI. 2013.
[13] ITU-T. ITU-T G.989.1. ITU-T TD 185 (WP 1/15): Report of the Q2/15 meeting [S]. ITU-T. 2013.
[14] ITU-T. ITU-T G.989.1. ITU-T TD 184 (WP 1/15): Draft Amendment 1 to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3.
[15] ITU-T. ITU-T G.989.2. ITU-T TD 112 (WP 1/15): Living list [S]. ITU-T. 2013.
(8)參考點S處的發射機參數
參考點S處的發射機參數主要涉及源類型、光譜特性、平均發射功率、發送眼圖模版等。
由于ONU發射機波長可調,在頻譜特性中定義了波長調諧范圍、波長調諧粒度、最大可調的頻譜偏移等相關指標。
標準以參考點S處的發射眼圖模版形式指定了通用發射脈沖波形特征,其中包括上升時間、下降時間、脈沖超調、脈沖下沖和振鈴,這些特征都應被控制來防止接收機靈敏度的過度惡化。
(9)抖動特性
TWDM-PON光接口定義了抖動轉移特性、抖動容限和輸出抖動3個指標。
其中抖動轉移特性僅針對ONU定義,考察了ONU對接收的下行光信號的抖動轉移到上行發送信號的抖動的增益,應小于0.1 dB。
抖動容限定義為TWDM-PON接收機當收到正弦抖動信號疊加在輸入的TWDM-PON信號,在光設備中引起1 dB的鏈路代價時,此時正弦抖動信號的峰峰振幅值定義為抖動容限。ONU和OLT的抖動容限的模板如圖2所定義。其中對OLT抖動容限的要求是參考性的,因為OLT的接收機是突發接收,而抖動容限的測量只能在允許連續上行信號的條件下。
當沒有外部抖動信號加入OLT或ONU的定時參考時,OLT和ONU的PON口輸出抖動都應滿足表6所示的要求。
3 結束語
下一代無源光網絡(NG-PON2)單PON口實現40 Gbit/s的帶寬能力,面向大容量、全業務的光接入網絡,應用時間窗口應在2016年之后。NG-PON2技術上采用了可調波長收發器等全新的技術手段,相比目前實用化的GPON、EPON在技術上將有重大突破[9-15]。
NG-PON2的標準化工作目前先行一步,希望可以在NG-PON2時代通過全球統一的標準整合產業研發方向,降低網絡部署成本。2014年和2015年,NG-PON2標準是ITU-T SG15的重要工作內容,包括G.989.3在內的NG-PON2系列標準將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World Broadband Statistics - Point Topic [EB/OL]. [2014-07-01]. http://www.docin.com/p-753612695.html.
[2] ITU-T. ITU-T R1.4. Full-service access network white paper: Next-generation 2 access network technology [S]. ITU-T. 2012.
[3] ITU-T. ITU-T G.989. TD 199 R2 (PLEN/15) Draft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2.
[4] ITU-T. ITU-T G.989.1. 40-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NG-PON2): General requirements [S]. ITU-T. 2013.
[5] ITU-T. ITU-T G.989.2 (for reinitiation of AAP). ITU-T TD 170 Rev.2 (PLEN/15) Draft new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3.
[6] ITU-T. ITU-T G.989.3. ITU-T TD 200 Rev.1 (PLEN/15) Draft new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3.
[7] ITU-T. ITU-T G.694.1. Spectral grids for WDM applications: DWDM frequency grid [S]. ITU-T. 2012.
[8] ITU-T. ITU-T G.698.3. Multichannel seeded DWDM applications with single-channel optical interfaces [S]. ITU-T. 2012.
[9] IEEE. IEEE Std 802.3-2008.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S]. IEEE. 2008.
[10] IEEE. IEEE Std 802.3av-2009.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and Management parameters for 10Gb/s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S]. IEEE. 2009.
[11] ITU-T. ITU-T G.984.2.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G-PON): Physical Media Dependent (PMD) layer specification [S]. ITU-T. 2003.
[12] CPRI. CPRI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V6.0.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S]. CPRI. 2013.
[13] ITU-T. ITU-T G.989.1. ITU-T TD 185 (WP 1/15): Report of the Q2/15 meeting [S]. ITU-T. 2013.
[14] ITU-T. ITU-T G.989.1. ITU-T TD 184 (WP 1/15): Draft Amendment 1 to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3.
[15] ITU-T. ITU-T G.989.2. ITU-T TD 112 (WP 1/15): Living list [S]. ITU-T. 2013.
(8)參考點S處的發射機參數
參考點S處的發射機參數主要涉及源類型、光譜特性、平均發射功率、發送眼圖模版等。
由于ONU發射機波長可調,在頻譜特性中定義了波長調諧范圍、波長調諧粒度、最大可調的頻譜偏移等相關指標。
標準以參考點S處的發射眼圖模版形式指定了通用發射脈沖波形特征,其中包括上升時間、下降時間、脈沖超調、脈沖下沖和振鈴,這些特征都應被控制來防止接收機靈敏度的過度惡化。
(9)抖動特性
TWDM-PON光接口定義了抖動轉移特性、抖動容限和輸出抖動3個指標。
其中抖動轉移特性僅針對ONU定義,考察了ONU對接收的下行光信號的抖動轉移到上行發送信號的抖動的增益,應小于0.1 dB。
抖動容限定義為TWDM-PON接收機當收到正弦抖動信號疊加在輸入的TWDM-PON信號,在光設備中引起1 dB的鏈路代價時,此時正弦抖動信號的峰峰振幅值定義為抖動容限。ONU和OLT的抖動容限的模板如圖2所定義。其中對OLT抖動容限的要求是參考性的,因為OLT的接收機是突發接收,而抖動容限的測量只能在允許連續上行信號的條件下。
當沒有外部抖動信號加入OLT或ONU的定時參考時,OLT和ONU的PON口輸出抖動都應滿足表6所示的要求。
3 結束語
下一代無源光網絡(NG-PON2)單PON口實現40 Gbit/s的帶寬能力,面向大容量、全業務的光接入網絡,應用時間窗口應在2016年之后。NG-PON2技術上采用了可調波長收發器等全新的技術手段,相比目前實用化的GPON、EPON在技術上將有重大突破[9-15]。
NG-PON2的標準化工作目前先行一步,希望可以在NG-PON2時代通過全球統一的標準整合產業研發方向,降低網絡部署成本。2014年和2015年,NG-PON2標準是ITU-T SG15的重要工作內容,包括G.989.3在內的NG-PON2系列標準將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World Broadband Statistics - Point Topic [EB/OL]. [2014-07-01]. http://www.docin.com/p-753612695.html.
[2] ITU-T. ITU-T R1.4. Full-service access network white paper: Next-generation 2 access network technology [S]. ITU-T. 2012.
[3] ITU-T. ITU-T G.989. TD 199 R2 (PLEN/15) Draft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2.
[4] ITU-T. ITU-T G.989.1. 40-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NG-PON2): General requirements [S]. ITU-T. 2013.
[5] ITU-T. ITU-T G.989.2 (for reinitiation of AAP). ITU-T TD 170 Rev.2 (PLEN/15) Draft new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3.
[6] ITU-T. ITU-T G.989.3. ITU-T TD 200 Rev.1 (PLEN/15) Draft new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3.
[7] ITU-T. ITU-T G.694.1. Spectral grids for WDM applications: DWDM frequency grid [S]. ITU-T. 2012.
[8] ITU-T. ITU-T G.698.3. Multichannel seeded DWDM applications with single-channel optical interfaces [S]. ITU-T. 2012.
[9] IEEE. IEEE Std 802.3-2008.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S]. IEEE. 2008.
[10] IEEE. IEEE Std 802.3av-2009.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and Management parameters for 10Gb/s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S]. IEEE. 2009.
[11] ITU-T. ITU-T G.984.2.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G-PON): Physical Media Dependent (PMD) layer specification [S]. ITU-T. 2003.
[12] CPRI. CPRI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V6.0.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S]. CPRI. 2013.
[13] ITU-T. ITU-T G.989.1. ITU-T TD 185 (WP 1/15): Report of the Q2/15 meeting [S]. ITU-T. 2013.
[14] ITU-T. ITU-T G.989.1. ITU-T TD 184 (WP 1/15): Draft Amendment 1 to Recommendation [S]. ITU-T. 2013.
[15] ITU-T. ITU-T G.989.2. ITU-T TD 112 (WP 1/15): Living list [S]. ITU-T.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