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理哲
新加坡有一位印刷廠的老總藍復強先生,總是不安于現狀,每做一件事都要創新,總要找出做得比別人簡單的辦法,他的經歷剛好是一篇《印刷創新報告》。
藍先生把自己經營的A & P Coordinator Pte. Ltd.印刷廠賣掉以前,在新加坡擁有一臺四色印刷機和兩套全新加坡最早安裝的Indigo數碼印刷機,藍先生對色彩的要求高,因為他在新加坡有許多品質要求較高的客戶,有了數碼印刷機以后,他認為原來用分光光度計掃描導表,然后重新修正ICC文件的色彩管理流程,應用于處理短印量的數碼印刷機上,效益實在太差,無法滿足數碼印刷生意的需求。
于是,簡化印刷色彩控制程序成為藍先生朝思暮想的課題,在一次學術會議中他遇見了武漢大學“人工智能”專業的張能勝博士,是新加坡政府禮聘過來的高級人才,兩人聊天談到印刷色彩的控制,藍先生向他說明了印刷的網點和CMYK的原理,張博士好奇地認為一個點可以用CMYK來表示,再依此去復制一個點的顏色,應該不是太困難的問題,為何印刷業會以此為苦呢?
會后各自回家,藍先生以為這不過是茶飯后的閑聊,并沒有特別的期待。不料,3個月后張博士來了電話,提到上次會議中的談話,而且表示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來解決印刷色彩控制的困擾。兩人相約又見了一面,張博士興奮地敘述他可以不用一般表示獨立色彩的LAB標準,只需要CMYK值就能控制顏色再生時的色彩。
藍先生也興奮地詢問其中的原理,原來張博士以肉眼接受反射光的原理來模擬顏色差異,利用人工智能將兩種顏色的差異拉近,就能將印刷的結果趨近于指定的顏色,張博士稱之為“反向色彩比較法”。
藍先生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后,認可了張博士的理論,提出:“除非你能設計成簡單的工序,3個步驟內完成顏色校正,否則反向色彩比較法只能算是一種好想法,沒必要去發展成一個產品?!?/p>
張教授遲疑了一下說:“3個步驟,不可能吧?”
這次會談之后兩個月,張博士又來電欣喜萬分地說:“可以了?!?/p>
于是,藍先生向新加坡研究院借調了張博士,成立一家公司開發了一套簡單的色彩管理工具(ColorOK!)。后來,這套工具雖然在市場上沒有推廣得很成功,但是其簡化了色彩管理的復雜性和專業性,不但讓A&P Coordinator Pte. Ltd.成為新加坡以印刷品質著稱的印刷廠,也幫助了許多Indigo的用戶?;萜招录悠鹿境3Q埶{先生去演講。
2005年,藍先生發現新加坡的印刷機太多了,因此把印刷廠賣掉,建立了一個印刷門戶去服務原來的客戶,通過同一個系統管理,把接到的活轉給2~3家印刷廠去印刷。不但繼續經營印刷生意,而且每天印刷廠有多少活,哪個客戶給了多少訂單或者哪個合作印刷廠幫忙生產了多少活,藍先生隨時都可以看到??蛻粢粯右材茈S時查看自己訂單的進度,還可以知道生產進度到了哪一個階段,通常在出貨的那一刻手機還會接到通知。
印刷廠的生意有了管理,藍先生不再擔心業務員離職,每筆生意都有記錄,客戶文件常常改來改去,版本也有管理,降低了錯誤,減少了不必要的溝通成本。
藍先生常常云游四海,印刷廠每天還在生產。
像藍先生這種對大環境的變化這么敏感的印刷廠老板不多,中小型印刷廠的老總大多是事必躬親。就像一條漁船,船上所有的人都跳下水去捕魚,沒有人爬到桅桿頂端去看看天氣和海水的變化,當在熟悉的海域捕不到魚的時候,整條船上的人都不知道哪里有魚。麻煩來了就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