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雋
摘 要:在高度發達的現代化都市中,環境問題與交通問題日益成為城幣友展的熱點議題。市政道路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社交活動、行業交流與經濟發展的重要交通載體,是一座城市的神經樞紐,支撐和聯系著文化經濟與各界交流的發展,維系著城市的正常運轉和人們的正常出行。城市道路的設計直接影響到道路的質量及其功能的實現與發揮,本文將結合某工程實例,對此展開具體探討與論述。
關鍵詞:市政道路;設計;路基路面
1 工程概況
某道路路線全長為600m,為城市道路次干路。道路設計中,道路的最小縱坡為0.29%,最大縱坡為2.31%,最小凹形豎曲線半徑為750m,最小凸形曲線半徑為3470m,最短豎曲線長度為41.17m。行車道路采用直線型路拱曲線,路面采用雙面坡,道路拱坡坡度為1.5%。道路采用一塊板斷面,斷面形式為:5m(人行道)+14m(機動車道)+5m(人行道)的設計。
2 道路橫斷面設計
在對城市道路的橫斷面進行設計之前,應當先明確道路的功能,以道路功能為主要設計依據,合理的布置道路橫斷面。設計中,應當根據不同的道路類別、不同的道路服務對象以及不同的交通,劃分道路的優先級,合理布置城市道路橫斷面。各類道路不同的服務對象優先等級如圖1所示。
公交停靠站的布置分為路段上與交叉路口附近兩種公交站臺形式。在路段上的公交停靠站,道路平面的上行和下行公交停靠站應當錯開30~50m左右,以免阻擋行人視線,發生交通事故。在交叉路口的公交停靠站,交叉路口附近的人流量較大,是人流集散最頻繁地段,在交叉路口設置公交停靠站的時候,公交停靠站應當設置在距離交叉路口50m以外,而且應當設置在路口的上游。
路邊停車區域的設計也應當合理科學。上行、下行線路對稱公交站臺在道路平面上錯開布置,會侵占到非機動車道,影響道路上其他車輛的正常行駛,降低交通能力,甚至帶來交通安全問題。路邊停車區應當按照交通組織與道路網的布局情況來進行設計。此外,路邊停車設計中還應當綜合考慮公共設施情況、路口特征、交通流量和車道兩側土地的使用情況等等。
凡是影響到交通安全和行車通暢的地方都不允許路邊停車。道路等級、行車需求以及交通飽和度都是決定能否路邊停車的重要依據。通行干道禁止停車,商業區、住宅區、學校以及辦公中心等停車空間需求較大的地方應當盡量提供路邊停車空間。在市中心區,應當嚴格限制路邊停車時間,提高停車點的停車周轉率。
3 路基及路面設計
3.1 路基設計
在城市道路路基的設計中,應當深入堅持和貫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設計應與城市規劃和沿線自然景觀相協調,有效利用原有地形和現有建筑物的高程,避免高填身挖,防止誘發地質災害,并充分評估延線重要建筑、市政設施和歷史古跡的影響;還應結合道路排水系統對路基排水進行設計,另外,還應根據當地水文、氣象特征、地質資料、筑路材料,合理采取工程防護措施,防止路基病害。
路基的設計應當遵循《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所規定的要求進行,首先根據工程地質勘查報告,對路基土進行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標準擊實、CBR試驗等土質檢測,確定土方路基的設計,保證路基壓實度達到標準的設計要求,路床土最小強度和壓實度要求,如表1所示。路堤的分層填筑應當采用機械進行分層壓實,土石路基的最大松鋪厚度根據壓實機具的功能確定,一般不應超過30cm,人工夯實虛鋪厚度應小于20cm。
3.2 路面設計
雙圓垂直均布負荷作用下的多層彈性連續體系理論是該工程路面設計的基本依據。設計彎沉值是衡量路面整體剛度的重要指標,因此,路面設計應當著重考慮設計彎沉值,計算路面結構厚度,驗算底基層、基層和面層的拉應力。
路面設計中,應當采用使用年限為十五年的雙輪組單軸載100kN標準軸載,設計軸載為:BZZ-100。在施工圖設計階段,仍然需要對初步設計所采用的路面結構方案進行核審與優化,綜合考慮交通流量、交通增長率、交通組成、前后路面結構等因素,通過精確的計算,確定路面結構與厚度。該道路以路中線路面標高為設計標高,路面采用設計年限為十五年的瀝青混凝土路面,為中等交通等級。
該工程的路面結構設計中,基層采用的是厚度為32cm(分兩層鋪筑)的5%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采用的是厚度為20cm5.5%水泥穩定砂礫;面層采用厚度為5cm的SMA-16瀝青瑪蹄脂,厚度為7cm的AC-20C瀝青混凝土。根據規范要求,底層的七天無側限抗壓強度不應小于3.5MPa,基層的七天無側限抗壓強度不應小于2.2MPa。基層所采用的水泥穩定級配碎石的集料最大粒徑不應小于32.1mm,低于4.82的顆粒合量要小于50%,小于0.081mm的顆粒含量應當低于5%,塑性指數應小于10%,細粒土的液限不應大于25%。
3.3 路基、路面排水系統及防護工程的設計
在該道路的路基排水系統設計中,應當始終堅持和貫徹經濟適用的原則和排、疏、防相結合的原則,并應與路面排水系統,邊坡防護、地基處理等其他措施相互協調,路基排水設施英語道路工程同步設計、同步實施,保證路基穩定盡可能采用自然漫流,路基的排水系統一方面要能夠達到自身排水要求,另一方面要能夠滿足結構安全可靠,便于施工,檢查和養護維修。
4 市政道路工程質量控制措施
道路工程中,基礎不牢、路面沉降、路面裂縫等問題將直接影響到道路的功能發揮及其使用壽命。路基作為整個道路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建設過程中,需要施工人員認真進行嚴格的檢測,松鋪厚度由于含水量的精確與否直接決定了路基施工質量的好壞,為確保路基的穩定性和牢固度,必須要夯實基礎,從根本上減少和杜絕路面沉降、塌陷問題的發生率,提高整個結構層與路面的質量。應當提高路面的防滑性能、平整度、穩定性,確保路面強度達到CJJ-2008《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的技術要求。
不同的路面,技術要求不同。因此,在瀝青路面施工時,應當根據具體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藝,科學設定混合料的配比,鋪料的混合應當均勻。為提高路面的抗滑能力,應當選擇耐磨性能、防滑能力強的粒徑較大骨料來制作面層瀝青混凝土。本工程選用SMA-16型瀝青混凝土作為面層材料,粒徑最大粒徑不超過面層厚度的1/3,SMA是一種由瀝青、纖維穩定劑、礦粉和少量的細集料組成的瀝青馬蹄脂填充間斷級配的粗集料骨架間隙而組成的瀝青混合料。它是由足夠的瀝青結合料和具有相當勁度的瀝青瑪蹄脂膠漿填充在粗集料形成的石—石嵌擠結構的空隙中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抗高溫、低溫穩定性,良好的水穩定性,良好的耐久性和表面功能(抗滑、車轍小、平整度高、噪音小、能見度好)。SMA路面耐久性好,故養護工作少,使用壽命長,綜合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好。
5 結 語
對市政道路工程的橫斷面、路基、路面等關鍵要素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對筑路建設的整個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性意義,是提高道路質量,確保城市交通質量的重要保障。本文的探討希望能為今后此類市政道路工程的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