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論教師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學與其說是使學生理解掌握學科的基本事實和技巧,不如說是教授其學習結構。歷史學科更是如此,幾年來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絕不能把基本史實當作孤立分散的知識點,而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歷史知識結構,使學生從宏觀與微觀的綜合角度去把握歷史現象的本質,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知識結構圖;引導學生;課堂教學;歷史思維能力
新編高中歷史具有鮮明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整體性。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總感到歷史不好學,很難理解,往往以死記硬背來應付,由此使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支離破碎、雜亂無章。而歷史是一個整體運動過程,如何引導高中學生從一開始就能掌握好學習歷史的適用方法呢?我以為,如果我們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采用相應的知識結構教學法,給學生以知識結構化教育,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教學中構建知識結構的基本目的是引導學生將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把教材零散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歸類,弄清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再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抽象思維進行提煉概括,把知識的內在聯系用簡潔的要點顯示出來,使之系統化,形成本節知識結構。“知識結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得以培養和實現。這不僅能引導學生抓住整體結構,而且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多角度、全面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課堂教學成為充滿魅力的探索知識王國的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要構建歷史知識結構體系,必須抓住歷史的主干知識。歷史學科的主干知識集中反應了在各種矛盾運動中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過程,并成為歷史發展的主線。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注重對學科主干內容的把握,如中國古代史部分,抓住“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發展”;中國近代史部分,抓住“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世界近代史部分,抓住“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這對構建歷史知識結構體系極為重要。還要注意把握各章節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壯大,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束縛掀起了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義革命的轉化,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新文化運動召喚了五四運動的到來,五四運動促使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又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
“知識結構教學法”中每節課的完成都意味著與該次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結構圖”的完成。知識結構圖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經過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和邏輯推理而建立的,因而作為學生識記和再認問題的“工具”,它越簡明,則學生的識記和再認識就越容易。當然,學生在識記和再認時,并不是僅僅識記“知識結構圖”所表述的材料,而是根據圖示上的材料和邏輯關系有“內部語言”將與該問題有關的材料(即教材所述內容)在大腦中進行識記、分析、進入內部語言的高級階段。在表述該問題時,學生均能將內部語言表達的材料轉化為外部語言并以“知識結構圖”為綱,將該問題用文字有條理地表達出來,而表述的正確、完善的程度即反映了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掌握的水平。因此,建立識記、再認“知識結構圖”的過程,是學生思維“內在”的鍛煉和發展過程,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和條理性。
通過歷史“知識結構教學法”,學生深刻認識到:歷史學科,絕不是單純地復述歷史事件,而是在科學認識上闡述歷史。歷史知識結構圖宏觀地再現了歷史的進程,在教學過程中,它的運用,使課堂教學邏輯嚴密、趣味性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條理性、歷史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曲凡平.高中歷史教學的素質教育.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5).
作者簡介:巨克花,女,出生于1971年6月,本科,就職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樂都一中,研究方向:高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