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劍
摘 要:數學教學中要轉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前預習是自主學習的起始環節,課上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
關鍵詞:預習;情境;實踐
新課程教育理念就是轉變教學方式,即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協作交流,質疑問題,自主建構,實踐創新”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樹立“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的觀念,采取適當的方式和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通過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習能力
預習是學習新知識的起始環節。有效的預習,可以保證聽課的質量,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要提高預習效果,首先教師要備好課。備課時要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在自主學習新知時,需要哪些知識做鋪墊,哪兒是學生難理解的,需要教師提示引導,然后編制出適合學生的預習案。數學課的預習可以分以下幾步:(1)整體感知教材。先將要學習的內容看一遍,對這節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細看文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解數學關鍵詞語的意義和作用,弄懂公式推導、定理、推論的證明過程。(2)將新知識納入到已學知識體系中,學習新知必須以舊知為基礎。預習時應針對性地復習鞏固和補習有關的舊知識,并自覺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系統掌握,提高預習的質量。(3)挖掘疑點,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認真思考,找出自學時不懂的問題并作上標記。帶著問題上課,提高聽課的針對性、積極性。
二、課上創設情境,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啟動環節。將抽象枯燥的數學問題融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不僅能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學生由苦學變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如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展示一張紙:“這張紙厚0.1毫米,現在對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對折30次,你能估計一下厚度為多少嗎?”學生紛紛做出估計,有的說30毫米,有的說60毫米,膽子大一點的說10米。我說:“經過計算,這厚度將超過10座珠穆朗瑪峰疊起來的高度。”此時同學們一下來了興趣,主動參與到學習中。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知識經驗、基本能力、興趣愛好創設生活、問題、故事、活動、動畫等情境,所創設的情境要緊緊圍繞教材內容,起到突出教學重點,分散難點的作用。只有真實的、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才能喚醒學生“我來學,我要學”的渴望。
三、實踐操作,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每個學生都有活動實踐的天性和創造成功的欲望。
如在進行“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教學中,學生用紙片剪裁出一個任意的三角形,然后將此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分別剪下,把三個角的頂點拼到同一點處,此時學生會驚喜地發現三個內角的和形成了180°。為精確起見,學生使用量角器進行測量,證明自己的發現,接著引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定理,最后再利用平行線的性質證明此定理。
這樣利用“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證一證”的方法,為學生搭建合理的“腳手架”,給學生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猜想、歸納推理、交流驗證、變式拓展等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既可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又可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