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多種功能的大型綜合類建筑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大型建筑與城市塑造的關系論述中,這種影響有積極肯定的一面,但也有某些消極的負面影響。首先它從整體性、多樣性、景觀性、時代性來塑造城市,為城市增添活力,其次也有某些建筑盲目的建造,只考慮自身造型和個性,不考慮與臨近建筑及周圍環境的協調,沒有體現城市文化的特色等等,所以要從整體性、多樣性、景觀性、時代性來關注城市建筑布局。
關鍵詞:大型建筑;城市塑造;時代性
引 言
一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都與其它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的塑造,歸根到底是以人為本,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多種多樣的生活需求。在原有城市的基礎上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可以通過多方面要素來體現,如別具特色的大型建筑物及其群體、清晰的城市規劃布局、寬廣的林蔭大道、美麗的廣場以及某些具有特色的街道景觀等等。將這一切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就能達到城市空間環境美好的構圖效果。因此,大型建筑對城市的塑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大型建筑的概念
大型建筑一般來講,主要指具有辦公、商業、游覽、展示、科教文衛、通信、體育、城市交通等功能的綜合類建筑。大型建筑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是一個具有多種功能的建筑組合體,并不是單一性質的建筑。它是以其中一個功能為主,而同時具有其他附屬功能組合的建筑體。雖然每一類建筑的性質不同,但都屬于大型建筑的范疇,都屬于城市景觀的一分子,對于城市景觀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大型建筑與城市塑造的關系
2.1 大型建筑塑造城市整體性
美國建筑師伊利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943年在《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中提出的有機秩序理論中認為:“形式上的相互協調是最終的目標”,“防止城市衰敗不僅僅要靠單體房屋的健全,還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這些房屋能恰當地互相協調而組成有機的整體。”從餐具、家具、空間設計到每一幢建筑物或建筑群體,以致整個城市,它們都應當形成有機的整體,并且其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應有秩序地進行排列組合。
2.1.1 大型建筑室外空間對整體性的塑造
現如今,有些地方只是一味地強調建筑的外觀美與特色,而沒有考慮到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和諧關系。建筑室外空間與城市的統一性,表現在建筑群體的組合、建筑之間的室外空間以及每一個建筑單體與其它單體之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強調建筑與城市的整體統一性。與座建筑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城市空間中的一個單元,它應于其它單元進行對話交流,從而促進自身的完善和對城市的塑造,使城市與建筑成為一個綜合的體系。
2.1.2 建筑內部空間參與整體性的塑造
建筑內部空間與周圍城市空間是立體的,交叉相連的。例如,法國巴黎盧浮宮地下擴建工程,擴建的核心元素是拿破侖廣場地下建設的一個交通中心,以縮短盧浮宮冗長的參觀路線并保證展覽空間與主要公共休息服務空間有便捷的聯系,同時和城市公交地鐵、停車場及周圍商業文化娛樂設施連為一體,建筑內部空間與城市的關系主要從兩方面考慮。綜合考慮環境,首先除考慮其自身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與周圍城市空間相結合,成為市民活動的聚焦點。其次就整體性而言要重視建筑之間在造型上互補對稱而不是千篇一律。例如,購物與休閑,診所與藥店、商務與旅館等等,因配對出現而構成完善的整體,在空間上各個建筑物扮演不同角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2.2 大型建筑塑造城市多樣性
單純強調統一性往往給人以單調乏味的感覺。“在對比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這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法則。由此看出,大型建筑對于城市塑造個性化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建筑為城市提供定位標志,往往這種建筑一般在外在形態上具有突出的形體特征,其次內部具有較為寬廣的空間。
因此,某些環節建筑不宜被單獨理解為某種特征的建筑類型,而是作為一種設計觀念普遍地運用于城市建筑,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但是也不能過度地重視對建筑外觀設計而忽略了建筑與景觀的協調關系。
2.3 大型建筑改善城市景觀性
建筑在城市中的塑造還表現在它對城市的景觀性,也就是一種視覺感受。就北京而言,最近幾年,大型建筑如雨后春筍般爭先恐后地拔地而起,不僅有大量按相似設計風格建起的居民大樓,同時也有面貌獨特的豪華飯店、賓館、購物中心、寫字樓不斷的竣工投入使用。以往北京的天際輪廓線是一種平面展開而近于對稱均衡,如今北京的天際輪廓線卻呈現出一種豎向地犬牙交錯的崢嶸之勢,打破均衡,值得深思。
大型建筑作為城市景觀給城市增添了活力與空間美感,并且在城市景觀塑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因為其歷史地位,歷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藝術造型等變為城市的象征,就像北京故宮、紫禁城、拉薩的布達拉宮、長安街,都體現了一種時代性與特色性,體現了一種城市文化。
2.4 大型建筑烘托城市時代性
美國建筑大師沙里文曾說過:“根據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這個人,那么根據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雨果說:“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藝術寫在石頭上”,“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創造城市就是創造文化,不應加入太多的經濟目的。建筑的時代性、歷史背景對城市文化產生的影響,例如北京、南京、西安等都是歷史古都,在建造時設計多少會運用某些傳統元素,使其顯現城市的民族、地域及時代特色,這也是城市文化發展軌跡的巨大見證。在追求歷史民族特色的同時,也不應忽略現代要素在建筑中的應用。把古老元素與現代元素自然融合,最大限度地保護那些凝聚著數百年文明成果的老建筑,同時又要快捷地使城市更適應整個世界的現代化潮流。使新設計的建筑,在采用世界最先進設備的同時,又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如由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坐北朝南,采用對稱布局,與新館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呼應,十分和諧。它所采用的地下一層,地面一層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以內;未超出周圍古建筑地最高點,與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相吻合。新館的色調采用傳統的粉墻黛瓦,但表達方式卻是新型的。在新館設計中,屋面和墻體邊飾采用深灰色的石材,與白墻相襯,清新淡雅,有“白墻為紙,石材為畫”之說,為傳統的江南建筑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涵。在新館建筑的結構上,天窗玻璃、開放式鋼結構是室內通透光亮,讓人們能在室內接觸到大面積的天光,同時,屋頂形態的設計改變以往中國傳統建筑模式“大屋頂”,突破了在采光方面的束縛。新館的設計理念通過“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語言,大膽而意味深長地表現出來,成為一座既有蘇州傳統建筑時代特色,又有現代建筑的幾何構造、以及規范的布局結構、完善的功能設施,在各個細節上都體現出豐富人文時代內涵。
3 結 論
隨著城市化急劇發展,對城市的塑造已不能單單只考慮建筑,迫切需要用正確的城市觀來從事建筑活動,不能忽視城市,應重視城市,全面了解建筑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了解世界,建筑與城市已越來越不可分離。
所以應該從整體性、多樣化性、景觀性、時代性來關注城市建筑整體布局的關系。建筑的協調性與城市的統一性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
參考文獻
[1]伊利爾·沙里寧.城市:他的發展、衰敗與未來·顧起源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225.
[2]伊利爾·沙里寧.城市:他的發展、衰敗與未來·顧起源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46.
[3]徐慧君.大學校園整體設計——規劃、景觀、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02.
作者簡介:王琳琰(1982-),女,2004年畢業于山東建筑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建筑設計工作至今,漢嘉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分公司土建一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