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霞
摘 要: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獨立的閱讀個性,嘗試了批注式閱讀:“觸情點”式、質疑式、聯想式、評價式。“批注式”閱讀,讓讀書不再被動。
關鍵詞:質疑;聯想;評價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能力。”但教學中,“走馬觀花”閱讀收效甚微。為此,我嘗試了“批注式”閱讀,“批”是評點文中用語奇妙處、抒情處;“注”是圈點勾畫關鍵處、疑惑處。它體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思考和深入理解。
一、捕捉“觸情點”,及時批注
閱讀作品,學生總會情不自禁。如讀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她含著笑,洗著我們的衣服……”,學生批注“母愛是一份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愛。我們要珍惜這份最平常又最神圣的愛!”又如《沁園春——長沙》“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學生寫下“青春是最美的樂章,而我們將是那最富生命力的音符”。觸情點批注,學生能深入理解文本,培養敏感神經。
二、于質疑處,適時批注
“學者貴疑”不疑不能激思。如《燭之武退秦師》學生批注:“燭之武為什么先辭后受?”“‘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燭之武為什么這么說?”問題旁批注:“欲擒故縱、三思而行”“博取同情、緩兵之計”。瞧!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質疑,才讓我們的課堂辯論有了源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三、巧用聯想,遷移批注
閱讀教學是讓學生能夠由此及彼。在學“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時,批注“‘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不一樣的景象,同樣的壯志豪情”,多么準確。還有的在“層林盡染”旁批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多么細致!……他們多么富于聯想,做到觸類旁通。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四、合理評價,大膽批注
要充分尊重閱讀體驗,就應提倡學生作出評價。如讀《荊軻刺秦王》《小狗包弟》,對“荊軻是否是英雄”“到底誰害死小狗包弟”作出評價。評價式閱讀調動了閱讀的積極性,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成了讀書的主人。他們能更辯證地思考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提高。
開展批注式閱讀,讓讀書不再是一種被動,不再是一種負擔,相反讀書變成了一種精神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知識增加了,能力提高了,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找到了樂趣,擁有了精神,獨立了思想。
參考文獻:
周長秀.化被動為主動,讓閱讀教學綻放新的生機[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