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英
傳統的政治教學中,大多數政治教師一直以教學大綱為綱,以教材為本,課堂教學過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內容和順序進行,學生以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教師基本不需要或很少創設與教材不同的教學情境,然而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課程功能和目標的調整,傳統教學模式必須要進行變革。因為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課堂中良好、和諧學習氛圍的營造者,是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尤其是政治課程,教材上的情境材料難免有陳舊之嫌,所以創設緊跟時代潮流的合適問題情境就成為政治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教學能力了。那么,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應怎樣創設問題情境呢?在此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時政型問題情境
政治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無論是高考還是小高考都有時事政治的考查內容,且分值占整張試卷的10%,所以如果能在政治教學中以當前的時政熱點問題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的話,既有利于學生關心社會,關心國家大事,又有利于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尤其是針對學生感興趣但又存在困惑的時政熱點設計問題,讓學生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時政探究,在探究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新的問題,呈現一種遞進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探究者”“發現者”和“運用者”。如在學習《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時,我特意下載了《時事》中《發展中的中法關系》,截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片段作為情境材料,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在引起學生思考的同時很好地完成了本課時的學習目標。
二、創設創新型問題情境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作為高中政治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應該不斷創設創新型問題情境,讓學生不僅僅滿足于教材中問題的答案,而是鼓勵學生運用求異思維,做新的探索、補充新的見解,展開想象。如在學完《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一框內容之后,我就設計了新的問題情境:“常州某紡織廠,20世紀80年代時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競爭能力,企業效益良好。9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同一行業的許多企業趕了上來,而該廠由于忽視采用先進技術等多種因素,致使產品逐漸失去了市場,企業連年虧損。如果你是該廠廠長,準備采取什么措施使皮鞋廠扭虧為盈?”這個問題情境能夠鼓勵學生積極尋找現實的具有可行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創設應用型問題情境
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要能夠化理論為實踐,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應用性問題情境就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演練場,通過讓學生分析解決,或有目的地制造疑問,將學生置于疑問的“徘徊路口”,激發求知欲望,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有關銀行、貨幣、利率等方面知識,我組織學生在班里進行了一次“銀行利率的提高對常州房地產影響”的實際操作,結果學生的分析觀點既切合實際又懂得國家宏觀調控對市場經濟的重大影響。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把書本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創設發現型問題情境
俗話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所以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很重要的,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后,提出個人要學習的目的,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和學習后質疑、標新立異等。這類問題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和深刻性。如學習《企業經營者的素質》這一框內容時,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作為國有企業經營者,應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請問,其他類型的企業經營者,要不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教師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可以把這樣的好問題拋給全體學生,給予學生討論探究和交流的時間空間,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和深刻性。
五、創設生活型問題情境
任何理論來源于生活,也都將服務于生活,政治課教學中可以將生活中甚至教室里現成的問題提供給學生思考。教師利用一個或幾個典型事例,設計出具體問題讓學生思考,以達到理解某個概念或觀點的目的。這是我常用的一種設疑方法,多用來理解某一知識、概念、觀點等。如在區分“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時,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教室里的講臺是不是物質?”這一疑問立即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迫不及待地查看教材,從中尋找理論依據,并展開了激烈辯論。在學生們爭論得面紅耳赤,有了急于解決問題的愿望時,教師給予點撥:“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呢?”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和探究。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結論:物質是不生不滅的,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卻都有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但是由于生活型問題情境所提供的創造性思維空間有限,設疑不能只停留在這類問題情境上。
六、創設體驗式問題情境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親身體驗的事情遠比聽說的事情記憶深刻,所以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身體驗會讓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時,針對教材內容多、層次多的特點,我創設了一組題為“暖水瓶事件”的案例,要求學生扮演不同的消費者、經營者、消協、商檢所、法院等角色,把消費者的各種權利,如何維護權利,通過創設情境生活化、形象化,讓學生去體會去辯論、認識分析,這樣重點難點問題也得到充分解決,學生又作了思考練習。通過親身體驗,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還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創新性。
總之,在政治教學中,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實現師生互動是新課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良策。但是問題情境的運用也必須恰到好處,切忌隨意,嘩眾取寵,一定要緊扣教材,圍繞中心,有明確的目的,要成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注意科學性、整體性、思想性、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