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思維習慣和生產、生活方式,作為教育的主體和生力軍,教師根據學科特色,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挖掘校本資源,采用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沉浸在一個個有意義的“任務”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強化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人文素質,培養信息時代的創新人才。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教師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引趣代替灌輸,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進行“任務”設計,要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任務”設計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探索和自我開拓的余地,以便培養學生用探索式學習方法獲取知識與技能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學生的獨立意識與協作精神。
教師和學生都是知識的探討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互相平等,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任務驅動”模式的教學中,我逐漸摸索并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點,既貼近了學生,與學生交流、討論、共同學習,又共同創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
二、創建“任務”情境,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為學生創設相應的“任務”情境,就會對學生起到“催化劑”的作用,促使他們積極學習;通過完成任務,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能力和性格是學生的個性特征,在心理學中被定義為“在活動中反映出的個性傾向”,也就是說只有在活動中能力才能表現出來,能力和性格才能獲得提高、獲得培養。
三、注重“任務”的新穎性和生活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來源于生活,如何用信息技術解決他們學習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因此我結合社會和學校倡導的主題教育,精心選擇和設計具有開發性、探索性、綜合性的教學任務。比如,以“構建和諧校園、重走抗聯路——紅色之旅”“十八歲成人禮的起源”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來確立主題,激發學生創作和創造的欲望。
總之,“任務驅動”教學法是適應學生生理與心理的教學法,它能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與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能根據自己對當時問題、情感、任務的理解,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設想與方案,從而解決問題,這是新課標下適合師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教學法,信息技術教師何不試之?
參考文獻:
宋國芝.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