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 王海容
摘 要:初三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后一年,也是最關鍵的一年,學習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生的軌跡,如何幫助“差生”順利完成學業就是一份很嚴峻的任務。要解決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要深入了解差生心理,進而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差生心理;對應策略;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貫穿整個教育的始終,學校對學生的教學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但是在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出現“差生”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怎樣把“差生”轉變為合格生是教師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一、初三“差生”的心理現象
通過調查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差生”最容易出現的心理有三種:自卑心理、焦慮心理和逆反心理。
自卑心理是所有“差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的,因為學習成績的低下很容易造成學生的自卑。成績差的學生往往是班里其他同學的嘲笑對象,而老師往往對“差生”冷漠甚至忽視。這樣就會使“差生”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在遇到問題或者做錯事時就會感覺是自己能力低下,做事時畏手畏尾。
“差生”的焦慮心理也很明顯。中學所學的課程很多,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科目繁雜,學生的學習任務很重,心理上的壓力也很大。再加上現階段我國中學應試教育現狀,學習成績差就意味著考不上好的高中,進而上不了好的大學。在這時家長和老師也把擔子加在了學生身上,更使他們出現嚴重的焦慮心理。
初中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發育的巨變時期,自己的主張和思想逐步成型,他們對老師和家長強加給自己的想法極度排斥,這種現象在“差生”身上的表現最為突出,往往會出現違背行為。
二、解決差生問題的對應策略
從教師角度來說,首先應該提高“教師”意識,這是幫助“差生”轉變的核心。教師不應該只關注學生的分數,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的今后成長;其次還要端正自身的教學思想。不要因為他們學習成績差就忽略他們,及時發現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在他們取得進步時及時予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針對性格比較孤僻的學生,教師可以發現他們的優點和興趣,鼓勵他們和同伴交流。
從學校的角度來說要重視對學生真空時間的管理,充分發揮政教處作用并加強和學生家長的交流,學校應把作息時間表準確地告訴家長,并和家長進行交流,不讓家長給學生施加太多壓力。
“差生”的心理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相同的一點就是這些都是消極負面的情緒,只有將學生的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才算真正解決了問題。相信通過“差生”自身努力以及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幫助,“差生”可以實現自身的重大轉變。
參考文獻:
陳友平.談農村學校“雙差生”的轉化[J].職業圈,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