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英
作為歷史教師加強學生民族團結的思想道德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民族團結,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聯合的關系,以及各族人民齊心協力促進祖國發展和繁榮的狀態。一、激發學生愛國情懷(一)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祖國的光輝業績我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有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二)少數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少數民族創造了自己豐富多彩的文化,也是歷史的創造者:思想、文學、醫學、音樂、歌舞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是祖國文化的一枝奇葩。鮮卑族民歌《敕勒歌》等都是彪炳千秋的杰作。(三)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以漢族為主體,友好交往是主流;還有民族遷徙、民族間戰爭、雜居、通婚等方式,它提高了民族素質,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促進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促進了國家統一。二、邊疆地區是我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領土新疆早在西漢時就設西域都護府管理;隋唐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文成公主的遠嫁促進了西藏的發展與繁榮,加強了中原與西藏的聯系。元朝的宣政院,清政府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臺灣,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代,元代管理臺灣民政,隸屬福建。臺灣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鴉片戰爭后,臺灣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譜寫了光輝而壯麗的篇章。1943年《開羅宣言》重新肯定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加強道德知識教育歷史名人和社會英雄的成長過程以及言行是進行人生觀教育的鮮活教材:是非、善惡、美丑、憂國憂民、報效祖國、以死殉國、天下為公。像孔繁森用自己的行動餞行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誓言,為學生樹立了人生榜樣和精神坐標。四、民族團結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貼近生活為了便于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建國后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發展。西藏工作時間每周定為35小時,比全國法定職工周工作時間少5個小時。做好中學生的民族團結思想教育,對于粉碎境內外敵對分子的分裂圖謀,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具有極為重要的長遠現實意義。參考文獻: 肖建飛.語言權利研究:關于語言的法律政治學.吉林大學,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