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參加了2012年河南省濮陽市中小學名師培訓,整整6天白加黑全方位的封閉式學習,讓我徹徹底底地受到了一次心靈和思想上的震撼!這種震撼源自于和北京大師們面對面的交流,源自于和濮陽名師們心貼心的朝夕相處,源自于和當地名校師生近距離的接觸!這種震撼,猶如一股強大的沖擊力,迫使我拼命地汲取和收獲,極力追尋心中那塵封已久的憧憬與渴求!一、我與“大師”的距離有多遠文喆老師,年逾七旬,卻精神矍鑠、思想深邃,對教育的本質和規律研究至深至精,對“什么是教育”這一問題見解獨特、闡釋精辟;蘇金良老師,言辭犀利,卻不乏幽默風趣,為我們開啟了“怎樣開展教學研究”的大門,入情入理,入腦入心;陶禮光老師,匯集中外教育專家的研究精華,提煉出上百條教育教學的絕技妙招;王漫老師,親切可人,又不乏大師風范。在輕松愉快的互動中,幫我們查找了職業生涯中的瓶頸現象,分析了瓶頸存在的深層原因,點撥了突破專業發展瓶頸的策略;高伯武老師,思維敏捷,經驗豐富,用生動的案例幫助我們分析了班主任工作的性質、技巧和藝術,讓我們體會到了班主任的魅力所在,更體會到了班主任工作是一項“讓人痛并快樂著的事業”;陶昌宏老師,言辭之中充滿智慧,從物理學科的角度,喚起了我們的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讓我們體會到“做教師,真好!”……大師們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引領我們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從現象到本質、從經驗到理論、從盲從到思考、從知識到智慧,不斷地探究、深思、品味,讓我們愈發地想觸摸教育、感知教育、研究教育、發現教育。大師們的智慧、學識、氣度以及他們身上掩飾不住的那種對教育的熱愛和執著,對教學研究的追求與堅持,更讓我們敬佩至極!思考: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專家的引領、大師的指點。今與大師見面,我體味到自身的稚嫩與輕浮,但慶幸的是,我終于認識到了閱讀、思考、寫作、探索、實踐、總結,是一點點縮短與大師距離的必經之路,正所謂,找到差距比雄心勃勃更重要!二、名師到底“名”在什么地方這次培訓,讓我驚喜地發現了“濮陽名師”這個近在咫尺而又蘊含巨大能量的資源。課堂上,名師們獨特的思維、巧妙的論證、豐富的經驗、精彩的回答,足以讓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同行瞠目;茶余飯后,與同行們切磋,與高手過招,彼此交流著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和對教育現象的點滴思考,活生生、有血肉,尤其是如獲至寶后的那種激動、那種興奮、那種暢快,怎一個“爽”字了得,正所謂“寫盡八缸水,博取百家長”!相處的幾天里,也讓我意外地發現,濮陽的名師們不僅在教育教學理論和專業方面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同時,在他們身上還彰顯著一種素質和修養,這種素養就表現在他們為身后老師扶門的那一刻,表現在餐后自覺收拾碗筷的那一刻,表現在為老師們主動打水的那一刻,表現在碰面時微笑點頭問候的那一刻,表現在獲得知識后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并報以熱烈掌聲的那一刻……還有我們敬愛的朱桂友老師,從我們踏入研修學院的那一刻起,就與這位細心、體貼、認真、負責、渾身上下充滿獨特魅力的北京班主任結緣。六天來,朱老師為我們“河南名師班”精心安排著學習的內容和實踐方式,組織協調,聯系溝通,忙忙碌碌,細致入微,用她的話說,就是為了讓我們遠道而來的求學者吃得好、睡得好、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就這樣一個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任勞任怨、盡心盡責的老師,卻被我們這個名師班一致推舉為北京最具成長力的“名班主任”!思考:名師,不僅僅是理論水平、專業水平上的著名、知名,同時,名師還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高尚的品德、高尚的責任心,要有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和人生觀。因為,只有這樣的名師,才能發揮其身上最大的“名師效應”,才能在其周圍產生巨大的輻射,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身邊的人,才能引領師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三、學校究竟要走向哪里恰逢美麗的季節,參觀了有著百年歷史文化、跨越了三個世紀的潞河中學。校園里,古槐參天,綠草覆地,輪廓清晰、頗具風格的建筑在湖、亭、山、水的映襯下錯落有致,鱗次櫛比,與校園中朝氣蓬勃的學生、個性鮮明的老師一起,構成了潞河中學獨特的校園生態系統。鑒于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學校提煉出潞河中學的校訓:一切為了祖國。關于學校的發展方向和思路,身為一校之長的徐華如是說:“學校到底要走向哪里?這取決于學校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培養什么樣的老師,只有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學校的發展方向就清晰了!”關于學校文化,徐校長簡言之:“如果校長不在家,老師們一樣明白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責任,明白自己該干什么?標準是什么?后果是什么?該堅持什么,弘揚什么?”我想,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文化立校吧!通州第一實驗小學,一所充滿靈氣和熱情的精致學校。校園中,整體色調溫潤而清爽,面面墻壁會說話,棵棵草木能傳情;科學家的故事、科普知識、經典文段等貼滿了校園的角角落落;牛頓班、華羅庚班……個性的班名,悄悄地影響著每一個幼小生命的志向;走廊內懸掛著具有不同夾角的鏡子,反射出意想不到的奇妙景象,這也是該?!鞍l現教育”具體實施的獨具匠心之處?!皩嵤┌l現教育,培育多元之才”,這是通州一小的辦學思路,所謂“發現”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學校致力于發現師生的潛能,挖掘師生的潛力,培養多元的人才;二是讓師生學會發現、善于發現、勇于發現,培養師生探索發現的好奇心,激發師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走進北京小學通州分校,七個大字赫然在目:讓生命涌動活力。字雖不多,卻詮釋了教育的核心價值和學校發展的核心理念,因為,對“人”的塑造和培養才是最有生命力、最具活力的教育。與參觀其他學校一樣,身在異鄉的我們,走在校園中,因陌生而流露出萬般的小心翼翼,可是,讓我們感動的是,與名校師生初次見面,老師們親切友好地點頭問候,孩子們熱情爽朗地喊著:“老師好!”頃刻間,來自心底最深處的那種被尊重、被理解、被歡迎、被認同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我知道,這種素養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思考:學校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所有工作都圍繞著“人”這個主題開展,那么,這所學校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力,也就是說,當師生的行為從被動到主動,從迫使到自覺時,當所有置身其中的成員都能從這所學校的氛圍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與力量時,這所學校的文化就沉淀下來了!四、課堂發生著怎樣的變化教育理念的創新與突破,最終還是要在課堂上得以詮釋。這次培訓,觀摩的是潞河中學、通州一小等六位老師的課,感受頗深。概括來說,六位老師都能突破教材的束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僅落實了三維目標,還充分展示了老師們較強的專業功底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視野,盡顯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教育智慧;課堂上都能堅持以生為本,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練習為主線,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課堂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構思巧妙獨特,啟發誘導到位。當然,四位也都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王友珍老師大膽地把講臺留給了學生,以小組匯報的形式,為孩子們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吳琳老師激發學生動手的興趣,讓學生親自實踐雙刀沖刀刻白文印章,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彰顯了校本課程的魅力;林蕊馨老師在和孩子們一起探究“雞兔同籠”的數學問題時,利用學生的原認知,從圖畫入手,幫助學生逐步整理思考過程,經歷了一個從盲目地“湊”到有序地思考的過程;曹老師認真研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留給學生自讀的時間,教給學生誦讀、默讀、品讀的方法,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有,趙美榮老師名師工作室的兩位教師,在“讀懂學生”科研理念的指導下,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按照“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中感知規律—通過探究尋找發現規律—歸納總結提煉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這一主線,從“六一兒童節”“唐僧師徒吃西瓜”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創設探究情境,設置小跨度臺階,啟發引導學生揭示規律的本質,完善已有的知識體系,向我們展示了“同課異構”“異課同構”的高效性和實用性。思考:觀摩老師的課,過去我們叫“聽課”,后來叫“看課”,再后來叫“品課”,雖一字之差,卻蘊含著人們對課堂要求的質的變化,評價一堂好課的核心標準已經由過去的看老師表演發展為看在教師誘導啟發下學生是否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學習著,震撼著!種種震撼過后,留給我的是靜靜的思考。這些思考,成為我重新認識“教育”的多元窗口和珍貴資源;這次培訓,為我提供了再上一個臺階的動力和勇氣,成為我實現教育事業再次跨越的新起點!作者簡介:都娟,女,出生于1977年10月,本科,中學生物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