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揚威
人類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費的“三高”生存模式使地球不斷升溫,冰川不斷融化,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的比例逐漸被改變。
2100年,變為二分陸地八分海洋。此時小橋流水的畫面不復存在,洪水滔滔才是實景。抗旱成為考古用詞,治水才是現實任務。遺憾的是水太多,無論用鯀的堵法或禹的導法,都治不了。
2200年,變為一分陸地九分海洋。此時沒了內陸,城市都沿海,或干脆就泡水里了。地產商不再建房,只造船,把資金投到火爆的諾亞方舟建造業上。
2300年,海洋比例突破九分,陸地不足一分。此時,連詩人都不肯贊美水是浪漫的了。
2400年,面對基本看不到陸地的地球,大家覺得這讓地球很尷尬,于是召開聯合國大會(在水上開,類似水鄉人搞社戲),研究地球改名事宜。
2500年,人類愛扯皮,地球改名研討百年后才確定渾球及水球兩個方案:有人說水污染厲害,水太渾,叫渾球客觀;有人說叫渾球有損人類臉面,叫水球中性。于是表決,最終地球改名為水球。
2600年,人類死不悔改的“三高”生存模式導致水球(即前地球)升溫加速,大量水資源被消耗,海洋覆蓋比例開始盛極而衰。
2700年,變為二分陸地八分海洋。2800年,變為八分陸地二分海洋。2900年,海洋已不足一分,陸地突破九分了。
3000年,肉眼很難看到水了。沒水的水球還叫水球,像話嗎?只能改名。怎么改?改回地球嗎?不但缺乏創意且不夠貼切:此時水球處處是孫悟空也害怕的火焰山了。
聯合國于是開會(火山上開),水球再度更名,稱為火球了。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