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在中國的普及,開啟了中國人的一扇窗口,外來文化沖擊著中國人固有的觀念,加速了中國人走出國門的步伐。因為英語,有人獲得了謀生的工具,有人得到了思想的自由,有人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人們的命運因為英語而被改變,而與此同時,英語也成為中國人從小到大都繞不開的愛與恨。
改革開放以來,英語被深深植入社會價值評估體系,國家層面上對英語教育的任何一點微調,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英語2017年將退出統一高考”的傳聞不斷,引發舉國熱議。
“全民英語”與“聾啞英語”的糾結
學習英語在中國一直處于“發燒”階段,熱潮此起彼伏,中高考、研究生考試、評職稱,英語都是門檻,甚者更是找工作的敲門磚,所以國人學習英語一直樂此不疲。那么,中國人的英語學到了什么水平?
應試教育的主導下的“全民英語”受到不少詬病。調查顯示,高校中有70%的教師對大學英語教學不滿意,而最讓他們不滿意的則是大學生們普遍的“聾啞英語”現象。
目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人數遠遠超出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全球最重要的外語培訓市場。1993年,俞敏洪的新東方外語學校順時而生,一開始他還租不起場地,將培訓班辦在了自己的宿舍里,但后來新東方的發展速度令人咂舌,很快成為語言培訓的航母;3年之后,李陽也推出了“瘋狂英語”,在廣場上數萬人聚集喊著口號式英語,表達對英語的渴望。雖然這種“文革式”學英語方式富有爭議,但用“瘋狂”二字形容當時全社會的英語熱,倒是很貼切??駸嵋苍炀土她嫶蟮氖袌?,根據教育部調查,目前中國有近3億人參與英語培訓,英語培訓機構超過5萬家,市值超過300億。
由全球知名教育機構英孚進行的一項對全球170萬18歲以上成年英語學習者的測試成績評估報告顯示,在全球54個非英語母語國家和地區中,瑞典以68.91分高居第一,丹麥、荷蘭緊隨其后,中國大陸僅以49.00分排名第36位,屬于低熟練度水平。在亞洲區排名倒數第二,僅高于泰國。
明明“英語熱”已經持續了這么多年,為什么沒有明顯的效果呢?
與歐美諸國通用的“用語言做事”的教學理念不同,在我國很多學校英語教學采取“灌輸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學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背單詞、學語法等“語言知識”,但卻輕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于是英語學了很多年,最終也只是“啞巴”英語,這是目前我國學生普遍存在的“英語病”。
稍作調查,便會發現國人對英語“苦大仇深”,因為他們受英語折磨久矣——幼兒園即開始學英語,中考、高考、研考,英語更是敲門磚,甚至到了工作崗位,也離不開職稱英語。看著重要,學著熱乎,純為應試,害人不淺,枯燥的單詞、繁瑣的語法、呆板的教學,讓英語淪落為工具,也讓英語學習過程充滿痛苦,沒有快樂可言,這也是很多人不喜歡英語的主要原因。
在“全民學英語”這件事兒上,中國人能“吃大苦、耐大勞”的民族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不過,凡事不能走極端,“苦”到極致、“勞”到極致,就必然要開始歷史的反動。其實,對英語“太上皇”地位的質疑聲、否定聲早已出現,尤其最近這些年來,不但這種聲音漸成天下洶洶之勢,甚至采取行動的也不乏其人,比如由于招不到專業、英語俱佳的學生而“罷教”的著名畫家陳丹青。這次北京“高考改革”,降低英語考試分值,似乎就是對這種質疑、否定的一種積極呼應。
中國人學外語,是太功利還是太天真
英語原本是一種實用性的語言工具,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英語逐漸異變為一門知識性的基礎學科和考試科目。除了造成英語教育效率低下,還將嚴重扼殺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大學英語教育走入尷尬境地,不少老師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過于功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曾有學者對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區7所高校875名高年級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做過英語學習需求調查。結果發現,學生們學習英語的工具目的性很強。在未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前,超過八成學生認為自己具有較大的英語學習動力;而一旦通過考試,表示愿意繼續學習英語的學生比例更高,但受訪者希望修讀不同于大學課堂的英語,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
但學生們想到的提升語言能力的途徑,仍然是考證和考級。
培訓市場上,英語化身為多種證書,對應著多種能力。比如,都是考研,國內考研有專門的英語輔導班,這和申請到國外學校讀研要參加GRE和托福、雅思考試屬于完全不同的兩個項目。再比如,為了求職,不少學生把奮斗目標鎖定于拿下高級口譯證書。此外,偏商務類的學生優選BEC(劍橋商務英語),托業考試也被認為有增加進入外資企業的機會。而如果是報考公務員或把求職定位于大型國企和事業單位,一些持有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的學生還忙著“刷分”,試圖用分數證明自己的英語水平。
是不是證書越多就證明英語學得越好?有人直言,中國式英語教育,用“悲催”兩字形容并不為過,“英語是工具語言,不是拿來學的,是拿來用的。”不少大學英語教師直言,雖然道理很淺顯,但在“閉門”學習和就業競爭的環境下,多數人都忘記了學外語的初衷,在外語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英語專業出身的陳莊,在本科畢業時的感悟是,如果不捆綁上另一個專業,他的英語能力發揮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他選擇了去中國新聞學院的國際新聞專業(新華社的研究生部,現已停辦)深造。
“英語一旦只與考試和分數聯系在一起時,那學的肯定是空殼和皮毛,而一旦與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或安身立命聯系起來的,英語才算是‘活了過來?!标惽f感慨道。
目前他已定居英國,就職于一家全球知名的新聞機構。
破除英語崇拜癥回歸“工具”
日本人的英語水平比中國人如何,是個有趣的問題,日本人托福的整體水平不如中國人,但雅思得分和英孚的調查則顯示日本人比中國人強。
許多人對日本人講英語的印象是——發音太差,這是日本人自己也承認的問題。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有著較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對多數人來說,用處并不大,因為人們與本國人交流的機會總是比外國人要多得多。
日本人在英語方面的長處在于,一直把英語定位為“工具”。日本“以外語作為汲取現代科學文化的工具,在經濟發展上作出了世人矚目的成績”,有人贊揚“日本人翻譯外國文史科學著作之快、多、全,都顯出日本的英語水平是高的”,日本科學家用英語在世界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按比例也超過中國。根據陸宏弟等人的統計,我國高校學者在SSCI和A&HCI;兩大主要權威論文數據庫上發表的論文遠遠落后日本高校。另外自1949年以來在日本本土誕生了1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都表明,日本人在閱讀國際前沿的學科文獻和發表自己科研成果方面有著較強的英語讀寫能力。
日本人之所以能夠利用英語這個“工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把英語當做“工具”,而不是當做一種“素質”。雖然日本很早就邁入了發達國家行列,長期與英美人打交道,但日本孩子并不需要很早就開始拼命學英語,而是小學高年級才開始學。在中學階段,日本英語教學同樣以應試為目的,培養綜合能力。但到了大學,日本人關于英語的教育方針就不再是“打基礎”,而是進行專業英語教學,必修課程以學術英語為主,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能力。實踐證明,日本大學生的聽說能力或許不比中國大學生強,但在利用英文材料上可能更得心應手。日本也有類似四六級的英語社會水平考試STEP,但學生是否參加考試完全自由,完全不必視之為負擔。卸下“負擔”后再去追逐,英語將是一生財富。
中國人學英語學得苦,本質的原因,就在于完全圍繞著考試。為了驗證你掌握了英語這個“素質”,就需要不斷地參加考試。中考、高考、四級、六級、考研……而這些考試不過是難度不斷加大地重復而已,為準備這些考試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專業學習,也往往使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厭惡感。
然而,如果有朝一日,能夠卸下考試的負擔,僅僅將英語視作一門有用的外語,一項有用的工具,以自己的方式對其進行追逐的話,你可能會發現,掌握英語,是自己一生的財富,將英語回歸到“學以致用”的本位或許才是眾多國人的心愿——到那時,學英語的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本刊綜合整理自《南都周刊》、《國際先驅導報》、《燕趙都市報》、搜狐教育、騰訊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