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沫
因為一雙鞋,我注意到了申敏。穿鞋代表了一種態度,看一個人,不是看他擁有的物質,而是看其對待物質的態度。
申敏對鞋特別愛惜,每一雙都給人神清氣爽的感覺。她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鞋擦得干干凈凈,每周都打油上光,把鞋護理得很有精氣神。她請我去參觀她的鞋柜,鞋不多,雙雙可圈可點。她的鞋很多是手工制作,雖然樣式普通,但都大方得體。她說手工鞋的特點就是材料實實在在,不偷工減料,不拋光,保持原始的光澤度,很耐磨,所以,穿多少年都不是問題。
我發現一個細節,她隨身帶著油光紙,走一段路就會停下來,把鞋擦拭干凈,隨時打理是她的一種習慣。我見過她的一雙拖鞋,在家穿的,穿了5年,還像新的一樣。她說:“好東西只要護理好,可以用很久,很多人穿鞋根本不懂愛護,當然不經穿,一雙鞋,你用它的態度決定了它的延伸品質。”
這個觀點我相當認同。
一個人或者一個家,總要有一點兒不與時俱進的東西,一點兒不喧嘩的東西。它只屬于你一個人或者你一家人,成為有個性的標簽。
于慧想開一家校園日式餐吧,理想的面積是60平方米,但是租金太高,她承受不了;放棄吧,又不甘心。正在煩躁時,一位長輩對她說了這樣的話:
“不行,就小點兒。如果你有想法,20平方米的空間一樣可以施展抱負,重點是,你想做成什么樣。”
沒想到,她真的開了一家只有20平方米的小鋪子,除了吧臺,只有兩張散臺。正是這樣的日式特色,顯出了氛圍,人氣很旺。看著每天圍坐在吧臺吃著料理的客人們心滿意足的臉,她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這件事讓她想明白了很多。她現在住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買房時因為錢不夠,還在銀行貸了不少款。她感覺房子很多空間沒有被利用上,一家人還為此承受著不必要的經濟壓力和繁重的家務。她想:如果我把大房子換成70平方米的兩室一廳,然后用多余的錢帶父母去旅行,是不是生活就能變得更輕松、幸福呢?
她真的按想法實施了,賣掉大房子,換了一個環境不錯、帶陽臺的兩居室,房屋結構很緊湊,客廳兼作書房,竟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美好效果。她丟掉了之前很多平日利用率很低的東西,真正開始過需要的生活。比以前閑置一間房,衛生不好打理,整個家空蕩蕩的好多了。小房子聚氣,這是一位懂風水的老師對她說的話。
換房子后,不僅沒有了房貸壓力,還多出來40萬元余款,她用20萬元做了理財,另外20萬元準備用于旅游。她制訂了帶父母旅行的計劃,住好酒店,去想去的地方。有一次,她在歐洲的古堡酒店給我發來信息:其實,實現夢想真的不難,不行,就把夢想變小點兒。我真的明白了開店時那位長輩的話。以后,對父母,我沒什么遺憾,我把未來的錢花在自己和他們身上。至于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未來,可以自己對自己負責。
大多數人在追求目標時拼盡全力,上氣不接下氣,哪有精神去享受快樂,也不可能得到快樂。不行,就把自己的目標或者夢想變小點兒。別人的空間很大,那是別人的能耐,不是你的。
無論對物還是對事,認真地對待,不追求浮華的外在,就能帶給你精神層面的享受和快樂。不喧嘩,自有聲。
一個我尊重的臺灣人,說自己這樣過周末,做清淡的四菜一湯,手洗幾件白襯衣,然后選一段老城區步行一小時,過得很開心。
選自《深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