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修建
摘 要: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偏重于教學內容,學生主動參與少,被動接受多,推進“學講方式”,通過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先學、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質疑拓展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突出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學講方式;自主先學;小組討論;交流展示;拓展延伸
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偏重于將教學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變成只聽不說的“啞巴”。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學講方式”的教育理念是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突出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發展。面對新形勢,我們應該怎樣讓學生自主學習呢?下面以我校歷史教學推進“學講方式”為例談談我的見解。
一、自主先學,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自主先學是由學生在剛開始上課的時間段內自主學習,發現疑難,提出問題,經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梳理后提取出課堂學習的主要問題。學生帶著思考和質疑進入討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針對性的目的。傳統的課堂,教師是絕對的“教”者,學生是絕對的“學”者,課堂上學生參與活動機會少,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動狀態。這就需要我們利用學講方式來喚起學生。例如,學習“巴勒斯坦問題和中東戰爭”一課時,首先由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回顧中東地區的歷史,引入四次中東戰爭,再由學生自主討論:中東地區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確認識這一地區的“歷史”?因而課堂上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會認真學、主動學,才會真正進入樂學境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小組討論,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性
“學講方式”強調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小組討論貫穿課堂教學過程的組織形式,通過“兵教兵”實現“一對一”的教學。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地組織小組討論的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小組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例如,講到“蘇聯解體”這一課時,可以提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戈爾巴喬夫蘇聯會解體嗎?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三、交流展示,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性
“學講方式”強調的是在“講出來”“教別人”的過程中,達成強化所學知識的目的。在課堂上,學生能看懂、讀懂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要點明,否則就是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展示自我。我在教學“世界歷史”上冊關于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時,首先,經過3~5分鐘的看書自學和動腦思考,學生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自我發現的問題,如:①農奴和自由平民有什么區別?②為什么說“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呢?③西歐的等級制度和我國西周時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其次,啟發交流展示,師生圍繞這些問題再次和課本對話,在讀中悟、讀中議、讀中思。然后各組學生紛紛派代表發言,多數問題在組內已經交流會了,不會的問題經過這次發言又解決掉了一些,只是談得不夠透徹,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整體歸納綜合,使問題解決得更深、更透一些。結果學生學得興致盎然,真正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講方式,在課堂上展現了學生蓬勃的生命力和智慧風采。
四、拓展延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是“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教材”,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語言講解,學生很難全面理解歷史。歷史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利用和開發各種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歷史課程資源拓展延伸課堂,如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字、圖片、實物數據、文物古跡及近幾年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讓學生能夠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去感受歷史、了解歷史、發現歷史,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在學習“美國獨立戰爭”這一課時就同時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美國的誕生。在課堂上出示美國白宮、自由女神像、美國世貿大廈、美國NBA、好萊塢大作《金剛》劇照等圖片,讓學生認識到當今美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體育各方面都是強國,從而激發學生對美國是如何強大的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歷史典故,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如,火燒赤壁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好像就發生在身邊,學生會感到親切,會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動性。課堂上只有充滿激情、拓展延伸,才能把學生引入思考、探索之中。
當今課程改革已經充分意識到學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夠生動存在的靈魂。無論是改變課堂教學思路,抑或更新課堂教學方法,我們始終不能忘記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我們需要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參與,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品嘗成功的喜悅。只有有效推進“學講方式”,改善課堂教學生態,使學生學習變得更加主動、有趣,老師的教學變得更有成效、更具生活意義,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本質的回歸。
參考文獻:
湯慧.打造陽光高效課堂,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基礎教育參考,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