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伯榮
公元前59年,西漢諫議大夫王褒寫下一篇傳世之作——《僮約》,其中“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關于買茶和飲茶最早的文獻資料。武陽為今四川彭山縣。四川產茶、羅茶、賣茶、飲茶的歷史悠久,成為茶的發祥地。茶于四川無疑是一頁輝煌歷史。
成都是四川最大的茶葉市場。每年南路(宜賓、筠連、珙縣、峨眉)和西路(名山、雅安、滎經)產的茶葉,紛紛在成都交易,成為茶葉市場的支柱。西、南路賣出的茶葉多屬原茶,亦稱毛茶,茶分春、夏、秋三茶,冬季稱邊茶是修剪后的老葉,多在產地加工蒸熱后筑為磚茶。銷往康、藏、甘肅等以及四川甘孜、阿壩地區。
成都茶葉公會建立較早,是在清政府四川勸業道臺周孝懷倡導民眾務工經商推行新政的浪潮下建立的。成都茶葉市場有很大潛力,在于四川人飲茶的習慣歷史悠久,在全國都是很有名的。那個時候,僅成都縣、華陽縣就有1000多家茶館,成為茶葉最大的買方市場。成都近郊數十余縣,數以千計的茶館,其茶葉供應均依賴于成都茶葉市場。
茶葉不比糧食、食鹽、鴉片、賭場容易獲取暴利,再加上茶葉技術性很強,歷來官商很少插手,只不時有地痞、流氓、政府官員敲詐勒索而已,它基本上屬民間商家經營。每年春節一過,坐落在金玉街的茶葉同業公會成為西南最大的茶市,當年春、夏、秋茶的合同紛紛在此成交、簽約。買賣雙方多系茶業公會同仁,它既是行幫的一次交易會,又是同業者的一次聚會,它傳遞茶區的生產、種植、加工情況,交流水陸交通運輸條件變化,茶葉價格等信息,決定當年的成交額。占地數十畝的茶葉同業公會不僅是一個市場,還是成都花茶加工最大的作坊,每年要烘焙上千擔花茶,供市場需求。茶葉公會董事薛少華、徐春山常住公會,他們得到市商業公會王劍鳴、鐘云鶴等人支持,使成都茶市循序漸進發展。
茶葉產地每年有大量茶葉運往成都,運輸是個關鍵。春茶上市在五月梅雨季節,夏茶上市在暴雨盛夏,秋茶卻在秋雨綿綿的日子。南路茶一靠水路,由宜賓起運逆水而上;二靠馬幫,一匹馬能馱一百多斤茶葉,從筠連到宜賓,水路要一個多月,馬幫馱運也需20余天。茶葉怕雨怕受潮,解決茶葉遇水發霉是個難題。那時無雨披、塑料布等物,遮蓋茶葉用的是牛皮、羊皮和蓑草。運輸茶葉十分辛勞,西路茶葉運輸容易些,雅安距成都360華里,多用板車,四五天可跑一趟。
茶商為將茶葉加工獲利,與西門外茶店子等地花農合作,培植大片茉莉,以花摻入其中,烘焙后成為獨具特色巴蜀一絕的花茶,十分暢銷。成都人喜愛花茶與重慶人喜愛沱茶一樣,一方一俗,有其歷史原因。
茶市穩定,促進了茶館業的發展和繁榮。茶館業有自己的同業公會,與茶葉公會成為姐妹公會,茶葉公會擔負供應任務,茶館業公會促進市場繁榮,與為顧客提供小憩、聊天、娛樂的大眾化休閑和貿易的地方。茶葉業和茶館業既有合作,又互相幫助。雙方互相依存,共求發展。茶葉業公會在茶市閉會期間,一切營銷、執行合同,諸多事宜都在城守東大街以廖文長為會長的茶館業公會開設的西南最大一家茶館——華華茶廳辦理,處理茶葉業和茶館業公會的日常事務。茶商徐春山說,我經營40余年的茶葉生意,差不多都是在華華茶廳做的。
茶葉業和茶館業的形成、崛起具有特色,為世人公認,其中的經營之道是很令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