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
摘要:在現代化大都市中,過度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城市用地日趨緊張,真可謂寸土千金,使得人們不得不向空間發展。高層建筑已經成為城市空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高層建筑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在成為城市風景的同時如何恰當的融入城市空間成為高層建筑設計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使高層建筑設計趨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種理念。本文分析了現代高層建筑的建筑設計內容,提出了現代高層建筑設計要點。
關鍵詞:高層建筑;建筑設計
目前,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人們的居住條件面臨很大的挑戰,怎樣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是建筑行業應重點思考的問題。高層建筑具有占地面積少、建筑面積大、造型特殊、集中化程度高的特點。正是這一特點,使得高層建筑在現代化大都市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高層建筑影響一座城市環境的平衡,集中注意高層建筑對環境質量的責任,對城市及周圍的影響,這和建筑本身的功能方案一樣,對設計者都是根本的問題。
1、高層建筑形象設計
許多建筑師認為,高層建筑的生態設計要求應該受到迫切的關注,因為這些地方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相對嚴重,生活方式也是對全球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最大威脅。而且,這些高密度的大型建筑由于與生態健康和生態設計相關,所以值得傾注更多的研究和努力。
高層建筑其體量巨大,往往給街道空間一種突然的壓迫感,使人感覺好像從一個大空間突然進入一個小空間。處在街道兩旁的高層建筑在設計時應該對其進行后退處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設計一個廣場空間,這個廣場空間就建筑本體來說起到了緩沖作用,并且是對建筑的場所標識;就城市空間而言,后退廣場在城市空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往往能成為城市的共享空間,使城市空間變化豐富。有的建筑師甚至直接設計成下沉式的廣場,不僅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安靜的休閑場所,而且使建筑塔樓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在高層建筑的功能布局中,強調土地的綜合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亦即在建筑功能布局時,把工作、居住、交通和其他服務設施結合起來綜合予以考慮,把人們能夠就近入學、就近工作、就近享用各種服務設施,縮短人們每天的出行距離,減少能耗。建設生態化城市人居環境,需要在滿足人們適度舒適的前提下,適當提高人口密度,以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與此同時,亦有助于城市中心的復興,提高城市中心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局部地區過分密集,高層建筑對城市的許多負面影響大多是由于高層建筑的過分密集造成的。
2、高層建筑外部尺度設計的原則
高層建筑設計時,不能只單單重視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創造,而應以人的尺度為參考系數,充分考慮人觀察視點、視距、視角,和高層建筑使用親近度,從宏觀的城市環境到微觀的材料質感的設計都要創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層建筑的外部尺度分為五種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體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細部尺度。
2.1城市尺度
高層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機組成部分,因其體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點,對城市產生重大的影響。高層建筑對城市各構成要素也產生重大的影響,高層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確定,也應充分地考慮該城市尺度、傳統文化,不當的尺度會對城市產生不良的影響,改變了城市傳統的歷史文化,也改變了原來城市各構成要素之間有機協調的比例關系。
2.2整體尺度
建筑物的整體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高層建筑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的裙房、主體和頂部,也有些建筑在設計中加入了活躍元,以使整棟建筑造型生動活躍起來一個造型美的高層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處理了這幾個部分之間的尺度關系。
2.3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層建筑臨街面的尺度對街道行人的視覺影響。為了保持街道空間及視覺的連續性,高層建筑臨街面應與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應。
2.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層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給人的感覺。這部分經常為使用者所接觸,也易被人們仔細觀察,也是人們對建筑直接感觸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設計應以人的尺度為參考系,不宜過大或過小,過大易使建筑缺少親近性,過小則減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猶如玩具。在近人尺度處理中,應特別注意建筑底層及入口的柱子、墻面的尺度劃分,檐口、門、窗及裝飾的處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幾個部分更細。
3、利用城市空間的建筑設計方法
3.1充分發揮入口廣場空間的作用
高層建筑由于其體量的巨大,往往給街道空間一種很大的壓迫感,這是因為高層建筑的巨大體量與狹小的街道之間的空間對比給人造成了強烈的空間反差,從而使人感覺壓抑。因此,處在街道兩旁體盤巨大的高層建筑,在規劃設計時一般會留出一定寬度的路邊廣場空間,而高層建筑的主體部分遠離街道,從而使街道的視覺空間得以擴寬,減小了高層建筑給人的壓迫感。這樣的廣場空間起到了很好的緩沖空間的作用;而且由于高層建筑的建筑面積遠遠超出其用地面積,容納的人員較多,出入口的人流、車流密度相對較大,后退出的廣場空間也起到緩解交通壓力的作用。
3.2高層建筑主體設計
對于一個城市而言,高層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經濟水平和發展程度。選擇合理的造型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全球資源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對建筑在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而高層建筑在這些方面沒有多少優勢,高能耗低產出的情況嚴重。在此情況下,綠色、生態、可持續建筑應運而生了。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內,包括由建材生產到建筑物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等系列過程,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筑物。目前高層建筑設計的—個重要主題就是要實現“綠色、生態、可持續”。
綠色建筑是—個廣泛的概念,在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包括經濟和環境兩方面,有效利用現有資源并提出解決辦法,進一步改善環境。
生態建筑是盡可能利用建筑物當地的環境特色與相關的自然因素。比如地勢、氣候、陽光、空氣、水流,使之符合人類居住,并且降低各種不利于人類身心的任何環境因素作用。同時,盡可能不破壞當地環境因素循環.確保生態體系健全運行。
可持續建筑是指以可持續發展觀規劃的建筑,內容包括從建筑材料、建筑物、城市區域規模大小等。以及與它們有關的功能性、經濟性、社會文化和生態因素。
3.3巧妙的運用一些處理手法
高層建筑的塔樓部分雖然變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層部分卻可以進行一些巧妙的處理來豐富空間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層架空和入口縮進的手法。底層架空的處理手法是現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環境中爭取到寶貴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廣場和建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開放空間,給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時還可以改善人流、視覺擁擠的狀況,連通幾個主要的公共場所以增加城市空間的層次。高層建筑臨近城市道路布置時,入口空問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體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爭取基地面積的有效使用,緩解入口處空間局促的矛盾;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體設計、空間組織等方面形成新穎的構思,這種處理方式不僅空間層次豐富而且給人印象也深刻。
4、結束語
由于土地資源的稀缺以及滿足標志性與功能的需要,超高層建筑在最近幾年時間內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建筑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建筑領域內也出現了不少新結構新材料和新工藝,這些又為現代高層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新技術在建筑結構設計上的廣泛應用為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的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