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麟
每個人一生中的第一場豪賭,就發生在我們7歲,走進小學一年級的教室起。
走進一所學校,從此經過九年教育,再加四年的大學教育、研究所。我們進入了一個系統,讓這個系統決定我們的未來。
教育系統,似乎比較接近于“賭”?那的確是我們一生中的第一場大賭。
但,奇妙的事情來了。
25歲以后、畢業了以后,我們竟然很快地就淡忘了“賭”這件事!
為什么?如果看看我們的履歷表,通常就只有“兩種歷”:學歷、經歷。前者是受“人數”所限制,我們拿人生很多時光與精神去擠這么一扇門,但后者,也就是“經歷”,沒有人數的限制了,卻受“時間”所限制。重要的是,為了“經歷”的完整,大部分已經賭過學歷的人,無論賭贏還是賭輸,是不會“再賭一次”的。
于是,小學到大學的這一段16年的“長賭”,成了大部分的我們,人生中的第一次,同時也是最后一次的“長賭”。
人長大以后,通常就只敢做這樣的“短賭”,很少人去布局、設策略、想時間表,做一場“長賭”。
有一個朋友,我們工作的地點是當時影片串流中全球頂尖的實驗室之一,我們以兩個大學生的身份進了這個實驗室。畢業后,他得到了硅谷某大公司很好的聘書,而我也得到很好的學校的錄取函,當時我就想,我們走了兩條不一樣的路。但在最近,有機會在臺灣再次碰面,感動之余,我們聊聊最近在干什么,不約而同地,我們在網絡上,做一些事,換一些工作,也有一些創業計劃。
我們,竟然都再次開始“賭”。
那種感動,是不會在言辭上表現的——原來世上有另一個人與我一樣,我們走了兩條不一樣的路,但我們都放棄了我們原先該走的路,改做另一場“長賭”。我們丟掉了履歷表,我們成為獨立開發者,我們再次開始擬訂新的計劃、認識新的朋友……從前,我從不認定自己在“賭”,我自以為知道正確的路子在何處,有著百分之百的把握在上面行走著,直到后來,我終于領悟到,所有的事情都有風險,所有的計劃都有變化,不過,有變化、有風險,才有機會達到別人所達不到的成就。
只要,我們將我們可以忍受的賭期拉長、再拉長,原本要求一個月內看到成果,現在變成一年,但要求看到100倍大的成果,我們將是這個年代最厲害的引領風潮者。
但,不幸的是,由于“長賭”并不合社會期待,因此像這樣的人生大賭,據我體驗,有三件事是必須先學習克服的:
第一件事是“忽略任何比較”,你在“長賭”期間,大家都會問,你在做什么?沒錯,我們是和自己的一生在賭,怎么樣?一生就是我們的賭桌,怎么樣?在這張賭桌上,不必每一時期都確定會贏,但反正,大部分的其他人都在其他跑道上比來比去,都不在這張賭桌上,因此,我只要給自己多一點的時間,氣長一點,肯定有大贏的機會!
第二件事是“別拘泥太專注”:只有笨蛋才會真的深信下一次下注肯定全盤皆贏,然后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雖然我們不怎么專注,但其實我們是在進行另一種的專注,那就是:堅持自己做事的“方式”,而不是做任何一件“事”。
第三件事是“維持孤單”,在“長賭”期間,在世上只需要和一個人保持聯系,那個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要討好他,了解他想要做什么,負責讓他快快樂樂,保持在最高昂的狀態;“求人不如求己”,我們不斷遇見“貴人”,但都忘記了“貴己”,如果要來玩玩“長賭”,別忘記拉攏“自己”這個超級好伙伴。
鼓勵賭博并不是好事,但還是要談,我們的人生,多久沒有真正提出一場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