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物
黑冠獼猴的自拍照
2011年,英國攝影家大衛·斯萊特在印尼北蘇拉威西國家公園參觀時,一群黑冠獼猴跑來玩他的攝影器材。有一只黑冠獼猴不小心按到了快門,然后不停地按快門。它前后拍了數百張照片,右邊這張拍得非常好。維基百科將它收錄到了專門存儲和共享公共領域圖片、聲音、視頻的維基共享資源網中,并將版權歸屬描述為“黑冠獼猴”。斯萊特很生氣,他認為自己擁有這張照片的版權,并將起訴維基百科。
微世界
真菌蚊蚋卵
這是自然狀態下放大了90倍的真菌蚊蚋卵。真菌蚊蚋生活在高濕、陰暗、氧氣充足的環境中,主食蚊蟲,幼蟲持續發散藍綠色光芒。這張照片由格哈德·羅林德博士拍攝于加利福尼亞州圣巴巴拉。
電磁脈沖
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和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對老鼠連續施加微弱的電磁脈沖(即重復經顱磁刺激,簡稱rTMS)可讓其大腦中異常的神經連接變得正常。這種大腦重組與大腦中特定化學物質的變化息息相關,發生于幾個不同的大腦區域,幾乎覆蓋整個神經網絡。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結構性重組并沒有出現在異常老鼠的正常大腦區域,這表明該療法可能副作用很小。此項研究的核心成員馬可維茨基說:“該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大腦中特定細胞及特定分子的認識,將有助于人類相關疾病的治療。”
新發現
月核周圍存在炙熱液態層?
中國地質大學行星科學研究所的原田雄司博士領導的一支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月球內部深處存在一個超軟層,這個層產生的力量由地球引力導致。月球可能并非一顆毫無生氣的大石球。
太空中的任何兩顆相鄰的天體間都會產生引力拖拽效應。這種效應在地球和月球身上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海洋因月球引力出現的潮汐。地球的質量是月球的81倍,月球在環繞地球旋轉時也會經受類似的力量。科學家此前就認為這種力可能導致月核部分呈液態,就像地核一樣,但一直沒有找到證據。原田雄司等人通過各類月球探測器獲取的月球扭曲數據,計算得出了這個結果。
大宇宙
“羅塞塔”號傳來彗星圖片
歷史上首個繞彗星軌道運行的人造航天器、歐空局的旗艦項目——“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與“菲萊”著陸器,經過10年遠征,跋涉約64億千米,終于于北京時間8月6日抵達目標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經地面確認,推進器成功點火后按計劃熄滅,標志著探測器開始進入彗星軌道,也意味著這一彗星探測計劃進入關鍵階段。同一天,“羅塞塔”號傳來彗星的圖片。11月,“羅塞塔”號將再次書寫人類首次著陸一顆彗星的歷史。到時,“羅塞塔”號須找出一個合適的地點投放“菲萊”,讓它的三足固定系統著陸彗星表面,在彗星因接近太陽而變得愈加活躍時現場采集數據。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便是對彗星的成分進行取樣分析。之前,美國的“星塵”號、“深度撞擊”號計劃都對彗星進行了飛掠式探測,并采集了彗星物質,“星塵”號甚至帶著彗星物質返回了地球,但在這么近的距離研究彗星還是第一次。
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的彗星是由太陽系誕生初期的物質構成的。由于自身的溫度極低,并且處在溫度極低的宇宙空間,因此在太陽系誕生46億年來,彗星幾乎始終保持著形成初期的狀態,對它進行研究將有助于人類揭開太陽系形成之謎。
“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與其他彗星一樣,它們的運動軌跡和姿態在太陽系各類星體中最為怪異。偉大的業余彗星觀察者大衛·列維曾說過:“彗星就像貓一樣,它們有尾巴,喜歡隨心所欲地做它們想做的事情。”然而,彗星同樣還是時空膠囊,它們形成于45億年前寒冷的外太陽系,在很長時間內處于冰凍狀態,大多數時候非常安靜,偶爾和太陽“嬉戲”。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它們掌握著太陽系形成的寶貴資料,并可能在地球早期歷史上扮演過傳送水和有機質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