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張慧清
今年已經68歲的霍震霆,英氣依舊不減當年。他身材壯碩,將略顯花白的頭發梳成一絲不茍的大背頭,頗有些港式明星的意味,舉手投足盡顯紳士風度。
一直以來,霍家時刻處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大事小事都是公共話題。這個家族的創富史大家耳熟能詳,他們對國家的改革開放和體育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眾所周知。
但是,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聽霍震霆先生親口講這個愛國家族的故聞軼事,講他當年親歷香港回歸、申奧成功等大事件時的內心活動,講他對當下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鮮明態度,記者感觸最深的,還是他以及整個家族深切的愛國情懷。
有國家才有機會
霍家是香港豪門,幾代人都和內地及中央政府關系密切。霍震霆先生保持著讀報的習慣。他說,自己每天都會把香港主要的報紙瀏覽一遍。
霍先生直接講了自己對于回歸的感受。
“關于回歸,我第一個最深的感覺,是正好那一年趕上全運會在上海舉辦,也是香港代表團第一次參加全運會。記得全場都站了起來,為我們鼓掌,為我們歡呼。你知道香港以前是殖民地,運動員拿到獎牌,奏的是英國國歌,升的是殖民地旗幟。我至今還記得自己在那個時候的自豪感,歸屬感,認同感。”
“還有,以前內地和香港差距很大,甚至一百倍都不止。今天香港回歸17年了,這中間香港繁榮穩定,同時內地發展地非常快,甚至很快要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是,眼下出現的隔閡,并不是經濟的問題。我覺得17年雖然不短,但對于香港來說,真正的回歸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回歸不只是經濟,更多是文化上的回歸。”
霍震霆以及他的父親霍英東先生,都是出生在殖民地時代的香港。霍震霆12歲就出去留學,畢業后不久就跟隨父親一起,為祖國的體育事業和改革開放事業奔走。“父親那一代帶給我們很多好的影響。”所以,霍震霆很年輕的時候就和內地關系密切。講到這些時,霍震霆顯得有些急切,在場的人都感受到他為國家設身處地考慮的赤子之心。他說,自己和父親雖然是在殖民地長大,但都有很強的國家觀念,時刻不忘為國家做貢獻。這是父親那代人的特點,自己受的影響很大。
霍震霆的父親霍英東7歲喪父,輟學后當過渡輪加煤工、機場苦力、修車學徒、鉚工等,還開過小雜貨店。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創業,遂成巨富,后組建大名鼎鼎的霍英東集團。霍震霆說,以前很多人都是身上連一塊錢都沒有,只身跑去南洋討生活。他們的第一代都是很艱苦的。這批人里頭,有些后來成為首富,他們在國外做得很成功,但總是不忘為自己的國家出力。
可以說,對內地的改革開放以及整個國家的體育事業,霍家都是功臣。但霍震霆卻一再謙遜。他說:“我能有機會陪父親一起經歷這個過程,非常幸運,是國家給了我們機會。”
與改革開放同行
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霍氏家族一直在為內地的各項事業奔走出力。談到參與改革開放的經歷,霍震霆還記得他們所經歷的一些有意思的細節。
“比如現在看起來很簡單很微小的事情,當時就會有很大的爭議。比如我是第一個建高爾夫球場的,那時候爭議就很大。”
“記得天氣已經很冷了,卻不敢開暖氣。因為11月5號開始采暖,這是周總理定下來的,早一天都不行。”
“還有一件事,父親說在首都機場下飛機,看到很大的一幅關于潑水節的壁畫。不過是壁畫里的女子衣服有點不緊,有點露,但這幅畫就引起了很大很大的一場爭議。所以那時候在內地做事很不容易,但是我覺得,盡管不容易,但我們畢竟也得到了參與的機會。”
霍震霆總結,那時候他沒有考慮太多的方面。他覺得自己是外來者,不用考慮內地的因素。因為只要他做得好,就能起到帶頭的作用,甚至能帶動改革。
從參與改革開放到現在幾十年,內地騰飛,霍震霆也很驕傲。他自豪地說,現在外國人看到他,會說“China,super power!”
這一年多來,“中國夢”成為振奮中華兒女為民族復興共同奮斗的鼓舞力量。對此,霍震霆也有著自己的體會。
他說,負笈海外,“讓我在外面多走走,多看一點。我覺得在外國一段時間,增強了國家觀念和對自己國家的認識。”
霍震霆認為,現在中國經濟已經騰飛,所以關于“中國夢”,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國家有更多的自信。“當然不能排外,比如城市規劃、先進的建筑、科技等各方面,但很多時候也要考慮我們中國傳統的內在的東西。”
他指指自己和記者身上:“比如我們穿的衣服,現在品牌也多了,我就見到很多國內做的品牌。記得剛來內地的時候,有人給我一瓶可口可樂,當時可口可樂就代表著開放。當然現在這并不意味什么。現在我們買國外品牌的東西很多,但其實我們也有很多東西應該打到國際市場去。”
霍震霆講,自己不久前剛從法國回來,知道“愛馬仕”已經投資給一個中國的設計師,因為中國每件東西都有獨特的元素,都有動人的故事。
霍震霆又從“中國夢”講到了父親霍英東的“南沙夢”。他說,父親有個“南沙夢”。這個夢想很單純,根本不是為了賺錢。你想,如果是為了賺錢,他來北京圈個地蓋高樓大廈賺錢其實很簡單。但“南沙夢”不是這樣,不是蓋一片房子賣掉了事,而是要給人們有素質的生活。“我知道中國內地有20多年城市沒怎么建設,現在建起來沒完,但很多城市并沒有必要的配套。就像北京飯店,對面原來是個籃球場,現在已經沒了,大家沒地方打球了。”
所以“南沙夢”要均衡周全地實現。城市的規劃很重要,要保留自然風景,還要有提高生活素質的配套。眼下南沙最先建起來的都是配套設施。他希望寄托著父親夢想的南沙,最后能成為香港和內地年輕人一個交流的平臺。
體育里的夢想
在體育事業方面對祖國的貢獻,沒有誰能出霍家之右。回憶起這些中的細節,霍震霆顯得尤為興奮。
他說,殖民地時期的香港,體育就是一個業余的、玩玩的事情,沒有精英。他記得父親曾說過一句:體育才愛國。“體育有國家的精神在里面,所以運動員拿了獎牌,就會升國旗奏國歌。運動員才會揮舞著國旗興奮奔跑。”
“記得當年我的小孩,在運動會開幕式前頭看打中國鼓,就說‘baba,China is cool(爸爸,中國好酷)。一個國家的精神,不是光靠經濟就能做起來的,而體育的魅力就在這里。”
霍震霆關于體育的夢想,起源自父親霍英東。他說:“以前在香港,中國人沒有什么體育,好像只有個七人足球。反過來那時候香港人也不能去國內打球,父親只好偷偷帶一個球隊去內地打球。父親后來覺得,為什么我們香港人就不能代表國家來踢球?這后來成了他的一個夢想。”
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運動員在國際體壇上被隔絕。而霍英東先生則致力于幫助中國重返世界體育舞臺。從那時起,具有英文優勢和西方生活背景的霍震霆就一直在父親身邊協助,成為霍英東體育宏圖的執行者。很多年里,他和父親一起,幫助中國體育走向世界,幫助中國的足球、羽毛球、自行車等項目在國際協會中恢復合法會籍,年復一年,不遺余力。
2008年北京奧運會過去已經6年。奧運夢是霍家的一個夢想,他們為此奮斗多年。
1974年,中國提出要重返國際奧委會,霍英東投身幫忙。霍英東帶著霍震霆,憑借其國際足聯執委的身份和在國際商界的名望,往返于國際奧委會總部以及相關國家之間,在國際奧委會委員中間斡旋。
中國兩次申奧,霍震霆都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在中國體育界的許多重要國際交往中,他都活躍在現場。而且2001年申奧成功后,霍震霆全力參與北京方面的體育事務。
“我們第一次申辦奧運會,兩票之差嘛,大家都很難受。后來,國家形勢更好了,經濟起來了,我們再投票,那時我成了國際奧委會委員,很多委員也就成了朋友。所以你看這整個過程,體育已經超越單純的強身健體,成為一個國家的形象。”
“比如北京奧運會之前,世界上大家還在問,中國現在究竟怎么樣。但奧運會開幕式以后,大家就都知道了。那么我們中國的現在,就不用說太多了。成功舉辦奧運,不僅是中國一百年的夢,也改變了全世界看待中國的方式。不是嗎?”
水立方這座有名的奧運建筑,是全世界華僑華人共同捐建的,其中霍家捐獻了2億元,占四分之一。當被問到這筆巨額捐款背后的細節,霍震霆卻顯得很平淡。
“最初,我們原本是打算捐贈主場館的。但是后來國家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捐建水立方,父親覺得是個光榮,他沒怎么考慮,就說如果國家給我一個機會,我就做一點點參與。”
說起家族對中國體育的貢獻,霍震霆總是表現得很謙遜,好像什么都只是“一點點”。
1984年10月,霍英東宣布捐贈一億港元設立“霍英東體育基金”。也就是從這年年開始,“霍英東體育基金”開始出資獎勵每屆奧運會(包括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獲得獎牌的中國運動員。其中獎勵奧運會金牌得主一枚重1000克的純金金牌和8萬美元,銀牌得主一枚重250克的金牌和4萬美元,銅牌得主一枚重150克的金牌和2萬美元。
實際上,霍英東還會根據每屆奧運會的不同情況而為中國選手增加獎金。如2000年悉尼奧運會,霍英東體育基金就向獲得獎牌的中國運動員頒發了總計240萬美元的獎金;2004年雅典奧運會,霍英東體育基金更是頒出3259萬港元的巨額獎金。
霍英東體育基金會對冬奧會運動員獲得獎勵同樣不菲。基金會曾在2002年和2006年分別向第19屆鹽湖城冬奧會、第20屆都靈冬奧會的獲獎運動員分別頒發金牌以及144.6萬港元和162.9807港元的獎金。
霍英東還從“霍英東基金會”中拿出三億多港元用于體育。其中包括,為國家、省市甚至部隊建設體育館,對各項體育比賽以及體育活動進行資助和獎勵。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霍英東捐資3700萬元與中山大學修建英東體育館。后來,在他的積極倡議下,國家教委于1990年1月,在中大成立中國內地第一個“中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
1986年北京成功申辦亞運會之際,霍英東捐資一億于亞運村興建英東游泳館,同時斥資2.3億于天安門左側興建高級酒店貴賓樓。
2004年,霍家為“水立方”捐資2億元,這筆捐款由霍震霆轉交。
除此之外,霍英東還捐資修建了中國武術院、中國武術博物館、改建廣州體育場、亞運武術館等場館,捐資總額達1億元。
……
對于中國體育,霍震霆說,我覺得我們強調的已不應再是拿什么獎牌了,而應該是全民體育。體育能推動全民的發展,能培養人的精神,因為其最強調的是平等。“我小時候在英國念書,打球受傷,血都流了下來,他們就問‘Are you all right?我說‘Yes sir!”
采訪結束,記者與霍震霆先生合影。閃光燈亮過,畫面定格。身邊的霍震霆先生站得筆直,記者忽然覺得,他及他的家族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一部歷史。這是一部反映優秀中華兒女自強奮斗的創富史,也是一部反映香港同胞家國情懷的愛國史,更是一部正在書寫的中國夢想行進史。
(摘自《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