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澤本 ,董德學,婁西國
(1.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南 250014;2.濰坊市水利建筑設計研究院,山東 濰坊 261031)
濱州市東風港擋潮閘工程位于徒駭河東風港南,秦口河與徒駭河交匯處下游,距徒駭河入海口約18 km。擋潮閘級別為1級,主要建筑物級別為1級,次要建筑物級別為3級。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12孔擋潮閘、閘上生產橋、海堤、防汛道路、觀測設施和管理設施等。
本工程為1級永久建筑物,根據《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SL303-2004),按導流建筑物保護對象、失事后果、使用年限和圍堰工程規模等因素,經綜合分析確定本工程主要建筑物的導流建筑物級別為4級。本工程施工圍堰為土石結構,根據確定的導流建筑物類型和級別,確定4級土石結構導流建筑物設計洪水標準為重現期10年。
徒駭河流域屬于大陸性氣候,雨熱同期,降雨季節性強,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564 mm,降水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6~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7%。閘址處是徒駭河和秦口河洪水下泄通道,汛期要配合防汛調度,為避免增加河道阻水障礙,汛期不安排施工,只在非汛期內安排施工。本工程擋潮閘閘室段、上下游連接段和交通橋、兩岸防潮堤等可同時進行施工,工序基本互不干擾。
綜上所述,受水位影響較大的主體工程在一個非主汛期內基本可以完成,同時結合導流流量計算成果,確定本工程的導流時段安排在10月初至翌年5月底。
根據水文計算,在非汛期(10月初至翌年5月底),郝家溝入徒駭河10年一遇上游洪峰流量為12.4 m3/s,秦口河入徒駭河10年一遇上游洪峰流量為67.1 m3/s,徒駭河閘址處10年一遇上游洪峰流量為456 m3/s;閘址下游海潮10年一遇最高潮位為2.11 m。
根據本工程的工程規模、建設工期要求及現場的施工導流條件,擬定兩個施工導流方案,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1)方案一:全斷面圍堰法導流。本工程受水位影響的施工項目包括擋潮閘、閘前交通橋、閘上游河道岸坡護砌及閘上游河床開挖等,上述工程擬在一個非汛期內完成。影響工程施工的河流有3條,分別是:郝家溝、秦口河和徒駭河。工程施工前開挖郝家溝至秦口河、秦口河至徒駭河以及徒駭河至閘址下游河道的導流明渠,將郝家溝、秦口河的河水導入徒駭河后,連同徒駭河水一起導入閘址下游徒駭河河道內。在以上3條河道入基坑的進口處和閘址下游側分別填筑橫向圍堰,在閘址左右兩側填筑縱向圍堰,將擋潮閘和岸坡護砌等工程圍封在一個基坑內,通過施工降排水措施即可進行干地施工。
2)方案二:全斷面圍堰法結合分期導流。本工程場區范圍較大,主要工程內容集中在擋潮閘和生產橋位置,其余工程部位工程量較小且較分散。根據工程內容和現場條件,本工程分兩期施工,一期先施工擋潮閘主體工程、生產橋、海堤、下游連接段和部分上游連接段等工程;二期施工上游連接段和右岸海堤剩余部分工程。
2.1.1 導流明渠設計
1)水力計算。明渠過流能力按明渠均勻流計算,為確保明渠正常水深時不致漫灘,按不同底高程、底寬、縱向比降進行調算,綜合確定導流明渠各項參數。
2)郝家溝導流。郝家溝位于閘址左岸,擋潮閘施工時在郝家溝上游修筑圍堰將郝家溝截斷,同時在郝家溝以南灘地上開挖導流明渠至秦口河,將郝家溝來水導流至秦口河。導流明渠斷面底寬5 m,底高程約為-1.0 m,兩側邊坡 1∶4,縱向比降1∶1 000時,過流流量為14.4 m3/s,大于設計流量12.4 m3/s,滿足過流要求。
3)秦口河導流。開挖秦口河至徒駭河導流明渠,將郝家溝引入秦口河的水以及秦口河自身河水導入徒駭河。按明渠均勻流公式計算,擬開挖導流明渠斷面底寬20 m,底高程約為-1.0 m,平均溝深 1.80 m,邊坡 1∶4,縱向比降 1∶1 000 時,過流流量為88.3 m3/s,大于設計流量73.1 m3/s,滿足過流要求。
4)徒駭河導流。在閘址右側灘地上開挖一條導流明渠,將郝家溝、秦口河及徒駭河自身河水導入閘址下游的徒駭河河道內。按明渠均勻流公式計算,擬開挖導流明渠斷面底寬50 m,底高程約為-1.5 m,平均溝深 2.9 m,邊坡 1∶4,縱向比降1∶1 000 時,過流流量為 462.4 m3/s,大于設計流量456 m3/s,滿足過流要求。
2.1.2 徒駭河圍堰設計
1)堰前水位。圍堰使用期間最不利工況下,下游圍堰堰前水位為海潮非汛期10年一遇最高潮位2.11 m。上游圍堰在使用期最不利工況下,右岸灘地海水漫灘,上游來水通過導流明渠和右岸灘地下泄,此時按束窄河床進行泄流能力水力計算,通過計算上游水位壅高,從而得出上游圍堰堰前水位。經計算,水位壅高0.13 m,上游堰前水位2.24 m。
2)圍堰頂高程。經計算,上游圍堰頂高程為3.42 m,下游圍堰頂高程為3.29 m。
3)圍堰斷面設計。根據地質勘探資料,閘基地基在主河槽段為淤泥,表層土主要為③層粉細砂,厚度較小,巖性單一,具中等透水性,會出現較大的動水壓力,在滲流作用下,可能會發生滲透變形破壞,工程地質條件差,圍堰斷面應考慮滲水和防止流砂等問題。橫向圍堰根據鋼板樁、模袋砂等圍堰型式技術和經濟方面比較,綜合確定橫向圍堰選用模袋砂圍堰;縱向圍堰采用土圍堰,與橫向圍堰形成封閉基坑,頂高程與上下游橫向圍堰平順連接。
2.1.3 郝家溝、秦口河圍堰設計
郝家溝和秦口河出口處的圍堰設計方法與徒駭河圍堰相同。郝家溝圍堰堰前水位為0.2 m,堰頂高程為1.38 m;秦口河圍堰堰前水位為0.6 m,堰頂高程為1.78 m,均采用模袋砂填筑圍堰。
方案二中一期的主要導流建筑物包括郝家溝導流明渠、徒駭河導流明渠、主基坑上下游圍堰及縱向圍堰等均與導流方案一的設計標準一致,僅在工程布置及規模上略有差異。二期圍堰圍擋部位為擋潮閘部分上游連接段護岸、護坡,擋潮堤下游護坡等,工程部位分散,工程量較小,施工期短,在各部位分別填筑土圍堰擋水。
根據擋潮閘設計,閘前正常蓄水位為1.40 m,二期圍堰頂高程取2.00 m。圍堰就近用灘地土填筑,根據工程部位地形,圍堰高度為1.00~5.50 m。
根據兩種導流方案的設計,進行經濟比較。經計算,投資對比見表1。方案一為2 546.24萬元,方案二為2 305.02萬元,方案二較方案一節省投資241.22萬元。
根據前述方案設計,方案一與方案二的導流建筑物具有大致相同的施工工藝及施工難度,因此在施工技術方面差異較小。

表1 施工導流方案投資對比表 萬元
方案一將所有擬建工程圍護在一個大的基坑內,有利于工程整體推進,全面施工,更能滿足工程進度要求。缺點:一是秦口河至徒駭河的導流明渠穿過區域為規劃建設的人工島,征遷難度較大,實施困難;二是基坑面積較大,擋潮閘主體工程不能在完全封閉的條件下施工,外圍滲水量大,基坑施工排水工作量大。
方案二將擋潮閘主體部分作為一個獨立的施工單元,并在四周進行截滲圍封,可以大大減少施工期滲水影響,降低排水工作量,有利于施工。缺點是需進行二期圍堰修筑,圍堰的填筑及拆除工作量較大,且分兩期施工,施工工期略長。
綜合導流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經濟、技術比較結果,根據經濟合理的原則,本著有利于工程施工,有利于保障工程進度的前提,建議選擇方案二。
本工程位置接近河道入海口,施工期間受上游河道來水和下游潮水的雙重影響,施工導流難度較大;另外此類工程場區地質條件復雜,對工程施工安全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導流建筑物的設計與施工還應做更進一步的研究論證,以期能夠采用最為經濟合理安全的措施來保證工程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