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 羅琳
5月6日至6月4日,我參加了浙江省援疆指揮部及浙江省科技廳舉辦的“新疆阿克蘇地區和兵團一師科技管理創新人才培訓班”,通過一個月的學習,對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園區發展、新農村建設、現代服務業、電子商務等的成功經驗都有了較為系統的了解,收獲很大,感觸頗深。
1.白天上課堂,晚上討論忙,現場看得喜洋洋。在理論課上,浙江省科技廳周密計劃,精心安排,內容針對性強;學員們聚精會神聽講,生怕漏掉一個字,雖然個別內容聽不太懂,但大家努力把所有內容都塞進腦子里,慢慢消化。
晚上,學員們利用有限的時間,三個一堆五個一群地熱烈討論著課堂上的內容,哪些理念新,哪些可以為我所用,還有哪些不懂的,大家互相交流,幫助理解。
現場課的安排涉及面廣,亮點突出,從農業、商業、服務業到海洋業,處處透著科技的氛圍,讓學員們直觀地感受到科技帶來各產業的發展變化。
2.科技促農業,農業發展強,新農村建得賽天堂。桐廬縣的環溪村、淳安縣的下姜村、磐安縣的向頭村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環境優美,高樓林立,設施一應俱全,現代化的新農村透著園林的氣息,農業種植精品化、產業化,宜居宜游,居民幸福指數高,與城市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好的效果呢?這些成功案例背后都有政府對科技的重視,都有眾多科研院所作為后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不斷加強科學研究,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才會產業化,農民幸福指數才會提升。
3.帶著問題來,扛著收獲回,一師的產業能騰飛。培訓之前,市領導就布置給我們一個題目“怎樣利用科技提升一師農業產業化發展”。通過培訓,我們也找到了答案:要不斷學習,更新理念;要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要有活的機制;要加強與科研院所、同行的交流合作;要注重農業科技園區的技術推廣、成果轉化功能;要因地制宜,發展產值較高的農業品種;要充分發揮好科技特派員的作用;要學會運用互聯網、電商等先進手段服務農業;等等。
一師的土地資源豐富,光熱資源適宜,具備農業產業化的優勢。我要把本次學到的新知識、新思路、新方法帶回來;要把浙江人的創業、創新精神,認真負責、熱情周到的精神帶回來,服務于當前工作,更新理念,創新思維,借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之東風,爭取有所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師也能建成像義烏小商品城一樣的產業城,像下姜村一樣的新連隊。
在本次培訓過程中,通過對浙江湖州農業科技園區、浙江省農科院楊渡基地等現場的參觀,我對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存在的問題有幾點思考。
1.與其它國內園區相比,我們園區相對空泛。核心區、示范區均分布在各個團場,因此園區管委會對園區沒有主導權,園區不具備統一協調發展的能力。
2.未建立起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在園區建設資金籌措上,大多采取招商引資、金融機構貸款、申請政府補助等幾種渠道解決。而這幾個方面資金籌措情況如何,大多情況下往往受制于其他各種因素,尤其是政府財政性扶持資金沒有政策保障,投入上靠零敲碎打,缺乏明確、穩定的支持政策和途徑,資金來源穩定性較差,隨意性大,使得園區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難以做到統籌考慮。
3.園區管理和運行機制體制缺乏應有活力。農業科技園區不同于一般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并且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對運行和管理水平要求較高,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有關構架來組織運行。而我們園區定性為事業單位,行政色彩較為濃厚,園區運行管理機制過于僵化,運行機制缺乏創新力,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1.抓定位是前提。我們建設農業園區要立足本地情況,發掘本地資源、區位、市場的優勢,確立主導產業。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立足我區優質糧棉、特色林果進行提升、創新。
2.抓規劃是基礎。要著力和著眼于市場的需求,在分析研究、預測不同層次和各類消費群體的需要的前提下,既考慮當前又要兼顧長遠,提出切合實際的規劃方案,合理安排園區項目和產業,并能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量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圍繞提高抗擊大風、雨雪、低溫冰凍等自然災害能力為重點,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的建設日光溫室棚體。以利于生產和銷售為目的,完善園區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冷藏儲存、加工包裝、成品庫房等場地。按照綠色有機食品標準,配套建設秸稈生物反應堆、殺蟲燈等生物防治技術設施。
3.抓體制是關鍵。順暢的管理體制是保證設施農業園區正常運轉并健康發展的關鍵,要效法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圍繞園區生產需要,設立技術指導組、生產管理組、設施維護組、產品營銷組、財務會計組等部門,引入職業經理人和專業技術人才,建立起分工明確、責任明晰、各盡其職、各負其責的管理體制,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事有人干,責有人擔的效果。
4.抓品牌是途徑。品牌是人們對一個產品質量的認可程度,是這個產品在群眾中積累的口碑。如今,人們飲食講營養,購物看品牌,設施農業園區作為農副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更應順應市場消費趨勢,注重產品質量,采取品牌化營銷,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最大效益。一是狠抓質量贏品牌。積極引進國內外名、優、新、特品種,實行標準化生產,主打“健康、營養”牌,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二是宣傳推介創品牌。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在大中城市舉辦農產品推介會,邀請客商參觀農業園區,大力開展“農超、農社、農校”對接等活動。三是優化環境樹品牌。建立農產品銷售綠色通道,用一流的環境吸引客商、發展客商、留住客商。
5.抓規模是戰略。現代農業是用現代裝備、科技武裝起來的規模農業,是一種集約經濟。集約化的規模經營,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類農業生產要素,降低了生產投入,提高了生產效率,保證了農產品的持續供應,同時,縮短了進入市場的流程環節,節約了采購成本,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從而可以獲得較大的利潤空間。一是要引進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建設投入資金量大,技術設施要求高,經營管理理念先進,且有一定的風險。要做大規模,就要引進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運作模式。二是走產業化路子。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為中心,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貯存、運輸、銷售等緊密結合起來,增加附加值,從而實現做大規模、做長鏈條、做活市場、做優效益。
6.抓產銷是根本。要牢固樹立市場理念,在產銷上緊緊把握“市場應是依據需求量有計劃的市場,計劃應是適應不同需求市場的計劃”的內涵,跟蹤并及時掌握市場供求信息,研究預測市場的需求量,針對不同季節、各個層次、各類人群的需求,有計劃的安排生產,并能依據市場的發展變化隨時做出相應的調整,提供適銷對路,既滿足市場大眾普遍需求,又符合局部特殊群體需要的產品,這樣,才能不斷適應變幻莫測的市場,并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良好的效益。
7.抓效益是目的。發展設施農業園區目的在于增加職工群眾收入,只有把效益建立在市場的需求上,提高產品質量上,滿足消費者需要上,才能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在注重設施農業園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適當兼顧其社會效益,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功能,使之成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孵化器”,農業新科技、新品種應用推廣的試驗場,職工教育培訓的基地。讓效益成為無形的號召力,帶動群眾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的動力,推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集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經驗,結合我們園區的特色,我們園區的建設應走農業生產與休閑觀光完美結合之路。
1.抓好農業種植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發揮好農業示范、引領、推廣作用。從阿拉爾的農業實際出發,做好對大農業棉花等的科技引領,對特色農業如紅棗、香梨等的技術集成,著力發展設施蔬菜花卉等便民農業,有選擇地引進如藍莓、鐵皮石斛等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建設藍莓酒莊、葡萄酒莊及牡丹油、脫水蔬菜等精深加工車間,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
2.挖掘農業休閑觀光的潛力,將農業與服務業緊密結合。現代的人們生活工作壓力很大,工作之余,需要一個可以放松心情的去處,而阿拉爾乃至南疆都沒有這樣一個休閑娛樂旅游的地方,因此休閑農業的發展順應了社會的需求。從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產品自由采摘→生態餐飲→康體運動→園林住宿→其它服務業,農業的觀光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生態休閑場所,將休閑農業與文化傳承、生態涵養、創意產業和現代農業建設融為一體,聚集了人氣,也帶動了所有服務業的發展,更刺激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