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羅馬貴族,羅馬平民,羅馬公民,羅馬法
根據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羅馬人的法律》,必須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據此,學習羅馬法,需要了解和掌握三個問題:一是古代羅馬的公民和平民的劃分,二是公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的內容、劃分和適用范圍,三是羅馬法的作用和深遠影響。在教學中,我發現一些老師對許多歷史概念并不清楚,導致授課不清或講錯。
古代羅馬公民的組成范圍是不斷擴大的,平民的公民權也是不斷增加的。
在公元前578—前534年塞維·圖里烏改革以前,羅馬居民分成貴族(拉丁文Patricii,意為“有父的人”)、平民(拉丁文Plebs,意為“眾多”)和奴隸,以及部分依附于羅馬貴族的依附民。羅馬貴族和平民的區別在于,羅馬貴族是羅馬公社成員,或簡單地說是羅馬人,而平民是居住在羅馬的外邦自由民,不具有羅馬公社成員身份。這時的羅馬平民不具有“羅馬公民權”,無權分得公地,不能參加公民大會(庫里亞大會)和擔任公職,但要給羅馬納稅和服兵役。
塞維·圖里烏把羅馬分為4個地域部落,凡在地域部落登記入冊的自由民都可以獲得公民權,廣大羅馬平民、大量的外來移民和被釋放的奴隸等獲得了公民權。這不僅打擊了氏族制度,而且大大增加羅馬公民的人數,壯大了羅馬力量。在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初,羅馬貴族和平民都是羅馬公民(Civis romanus,又稱羅馬市民),但是平民具有的公民權是不充分的。
在羅馬共和國成立后,羅馬平民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反對羅馬貴族的斗爭,平民的權利不斷擴大。到公元前287年,隨著《霍登西烏法案》的通過,羅馬平民反對羅馬貴族的斗爭告一段落,平民取得了充分的公民權。經過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一些在斗爭中得到利益的富裕平民和一些有財勢的貴族世家結成了一個新的特權集團——“新貴”(拉丁文nobilitas,一譯“豪門貴族”)。在“騎士”階層興起之前,“新貴”把持了元老院和各種高級官職,是羅馬國家政權的主宰。“平民”的概念從此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指羅馬氏族公社以外的人們,而是指貧苦的農民、手工業者和無業游民了。
自“維愛戰爭”(公元前477—前396年)開始,羅馬開始了統一意大利的過程。到公元前275年,羅馬先后征服了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地區,統一了意大利半島絕大部分地區。在此過程中,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地區的自由民作為羅馬的“同盟者”,成為羅馬的臣民。這些意大利人沒有公民權。公元前91—前88年,爆發了“同盟者戰爭”。通過斗爭,意大利人獲得了完整的公民權。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開始,羅馬不斷對外擴張,大量的海外自由民成為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臣民。這些人在公元1世紀前不具有羅馬公民權。公元1世紀,羅馬海外行省的羅馬人(及他們的后裔)、居住于行省的帝國各個城市的居民,以及少數地方上的貴族(例如附屬國國王)也擁有了完整的公民權,但大多數羅馬海外行省和殖民地的自由民僅擁有有限的公民權,例如拉丁公民權。
公元前49年11月,愷撒擔任獨裁官時,通過公民大會把羅馬公民權授予了山北高盧人(又說山南高盧),這是羅馬第一次把公民權授予行省自由民,同時把公民權授予了西班牙加迭斯居民。公元前46年,他又把公民權授予了當時所有住在羅馬的外籍醫生和教師。
羅馬帝國元首朱里亞·克勞狄(公元41—54年)為擴大其政權的社會基礎,曾將羅馬公民權廣泛授予行省居民。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安東尼努斯敕令》,宣布所有羅馬帝國出身的自由男人將被給予完整的羅馬公民權,同樣地,所有帝國出身的自由女人擁有與羅馬女人相同的權利。
“羅馬公民”的構成變化,見下表:
按照羅馬法的規定,羅馬公民權主要包括公權、私權和家族權。其中,公權由選舉權和榮譽權(即被選舉權)構成,私權包括婚姻權、財產權、遺囑能力和訴訟權,家族權是指羅馬公民在家族團體中所享有的權利。根據羅馬公民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同,羅馬公民分為自權人和他權人。他權人的權利有家長權、夫權和買主權三種。直到查士丁尼時代(527—565年),婦女公民都沒有公權和家長權。①在羅馬共和時代,公民不能夠被判處死刑,除非他們被控犯有叛國罪;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后,公民不會因債務而成為奴隸。
在教學中,有不少教師混淆了不同時期羅馬貴族和平民的劃分,把羅馬貴族解釋為羅馬人,羅馬平民理解為外邦自由民,并認為羅馬公民中的婦女不具備公民權。實際上,上述對貴族和平民的解釋僅針對公元前3世紀初以前的羅馬,但在公元前287年《霍登西烏法案》通過后,原來的羅馬貴族中的中下層人士也下降為平民,原來平民中的工商業和高利貸業上層分子躋身于羅馬貴族行列。而且,婦女不具有完整的公民權,她們沒有公權和家長權,但擁有財產權、訴訟權等權利。
“羅馬法”包括公元前509年到公元6世紀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制定和實施的全部法律的總和。一般認為,羅馬法包括三大部分,即公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多數中學教師講授公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的內容,一般不會出錯。但對于公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的劃分和適用范圍,他們往往語焉不詳。
1.公民法
公民法,又稱市民法、民法,是羅馬公民的法律,適用于“羅馬公民”。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法學總論》說:“每一民族專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這個國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該國本身特有的法律。”
公民法以成文和非成文兩種形式存在著,包括元老院的法令、元首的命令、大法官的布告和法官判例,也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非成文的古代習慣法。《十二銅表法》就是羅馬最早的成文公民法。《十二銅表法》制定于公元前451—450年,①它是在平民的推動下產生的。這項法律既是羅馬法的淵源,也是最早的羅馬公民法。
公元前5世紀以來,隨著羅馬商品經濟的發展,廣大平民成為羅馬社會主體力量,貴族不得不依靠平民進行經濟建設和對外戰爭;此外,公元前5世紀初到前3世紀初(公元前287年),平民開展了長期的反對貴族專政的斗爭,也迫使貴族做出讓步,許多有利于公民權益的法案不斷頒布,平民的公民權不斷增加。羅馬“公民法”不斷發展的動力在于平民力量的強大。endprint
由于“羅馬公民”的組成是變化的,公民法適用的范圍也是變化的。所以,我們在遇到羅馬法律案例時,一定要注意案件發生時“羅馬公民”的構成。例如,《十二銅表法》頒布后,羅馬平民已是羅馬公民,故他們也受該法的約束;在公元前88年以前,意大利自由民或平民還不是羅馬公民,他們就不受《十二銅表法》等羅馬公民法的約束。
2.萬民法
自公元前3世紀以來,羅馬不斷對外擴張。先是意大利中部、南部地區被羅馬人吞并,接著是北非、小亞細亞、希臘等地也劃為羅馬范圍。大量的非羅馬人的自由民成為羅馬國家的臣民。這些自由民不屬于羅馬公民。羅馬政府不能用原有的“公民法”來調節羅馬公民與這些自由民之間的關系,也不能用原有的“公民法”來調節這些自由民相互之間的法律關系。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羅馬公民法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于是,羅馬政府在參考帝國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陸續制定出新的法律,這些法律被稱為“萬民法”。
查士丁尼《法學總論》說:“出于自然理性而為全人類制定的法,則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樣尊重,叫做萬民法,因為一切民族都適用它。”萬民法是羅馬國家統治下的各民族共有的法律,被羅馬人視為全人類共同的法律,其作用相當于今天的國際法。
初期的“萬民法”是對“公民法”的補充,是繼公民法之后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除了包含羅馬公民法原有的部分規范外,還注意吸收了與羅馬國家有貿易關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規范,以自然理性為立法依據,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注重調節和規定財產所有權關系、契約關系等,調節貿易及財產等民事糾紛。萬民法沒有以往公民法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和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在具體操作上,由于羅馬帝國境內的民族、語言、文化較為復雜,為了適應羅馬帝國時期新的社會發展要求,所以在制定“萬民法”時注重簡潔、靈活且實用的原則。
萬民法適用于羅馬境內各族人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而羅馬公民之間的法律關系則不受萬民法調節和約束。由于羅馬公民的范圍在不斷擴大,所以羅馬萬民法調節的對象在不斷縮小。在羅馬法司法體系中,萬民法是比較成熟和發達的部分,也是后期羅馬法的基本內容。由于羅馬帝國統治范圍極其廣闊,它的萬民法應用范圍也極其廣泛,影響范圍也很廣大。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把羅馬公民權授予一切異邦人,羅馬帝國境內所有的自由民都成為了“羅馬公民”。此后,對羅馬人來說,公民法與萬民法的區別已無實際意義。這樣,原有的萬民法逐漸被公民法所吸納,羅馬法不再區分公民法和萬民法了。隨著羅馬公民權的廣泛授予,羅馬帝國設置了專門的外事大法官(公元242年),由他來處理涉外案件。
到公元6世紀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編訂《民法大全》,羅馬法就是公民法了。在此過程中,羅馬萬民法的法理(如自然法)、原則也被吸納到公民法中,使羅馬公民法具有了普遍意義。
人教版必修I專題六《羅馬人的法律》說:“萬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這個表述是錯誤,羅馬公民法從來也沒有被羅馬萬民法所取代。有教師在講羅馬法的適用范圍時說:“從法律上看,《公民法》適用于古羅馬公民,而《萬民法》適用于古羅馬平民。”這種說法顯然也是錯誤的。因為早在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初,羅馬平民就是羅馬公民;羅馬平民與貴族的法律糾紛也受羅馬公民法的調節。
許多教師在上課時,還常舉以下案例來說明萬民法的適用范圍:
來自埃及的平民布魯托家的葡萄園無故被貴族卡西毀壞了,布魯托也被打傷,因此布魯托將卡西告上法庭,在法庭上布魯托的律師據理力爭,陪審團最終裁定:貴族卡西必須支付罰金給布魯托。
問:此案例可能是依據什么法進行審判的?請說明理由?
事實上,這樣的案例是無法判決的。這是因為,該案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不詳。從文字表述上看,“平民布魯托”來自埃及,案件的發生地似在羅馬;“貴族卡西”似乎是羅馬貴族,而不是埃及貴族。如果該案件發生在公元212年以前,此案應當依據萬民法審理、判決,因為埃及平民布魯托此時還不具備羅馬公民的身份;如果此案例發生在公元212年以后,則依據公民法審理、判決,因為此時埃及平民布魯托應具有了羅馬公民的身份。
令人遺憾的是,有關羅馬法的案例設計,全國許多地方的題目都是沒有案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限定的。
3.自然法
自然法是羅馬法體系的重要內容。自然法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觀念和原則。自然法是整個羅馬法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思想,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力。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政治家、演說家西塞羅就提出“法律的本源是自然的法則”。
自然法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統一的,有統一的本質和規律,作為人類行為準則的法律是與人類的共同本性相一致的;既然作為大自然的物種之一的人類有共同的本性和規律,那么世界各國的人們也有一種共同的法律,即自然法(拉丁文Ius naturale)。這種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斯多噶學派的“普遍理性的思想”。
在自然法體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資格享有某些基本權利。自然法蘊含的人類自然平等思想是對羅馬法律實踐的理論概括與升華,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
根據自然法的永恒、普遍性,“自然法之父”西塞羅推導出人類自然平等的法律觀,他說:“我認為法源于自然,而自然賦予所有人理性,所以也賦予所有人法;自然界存在著一些普遍的法則,如理性、自由、平等、正義等,這些原則永恒不變,這些原則也必須體現在法律中。”這種思想對后來歐洲政治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17~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繼承和發展了自然法理論,提出了“天賦人權”“權利平等”等口號作為反封建的武器。
關于羅馬法的影響,一般認為,羅馬法中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的永恒價值,為近代民權理論提供了思想淵源,也為戰勝教會和世俗的封建勢力提供了理論武器。endprint
對于羅馬法對近代資產階級法律的影響,恩格斯有精辟論述:羅馬法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①在拿破侖的《民法典》(《拿破侖法典》)中,把古代羅馬法“巧妙地運用于現代的資本主義條件”;②《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③《民法典》“總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規,在法律上承認了整個這種完全改變了的秩序”。④
在講解萬民法的作用時,有教師做如下板書:
從公民法到萬民法——協調了羅馬人和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間的矛盾——作用是穩定了社會秩序,利于維系羅馬統治。
上述板書的問題在于,不應說“從公民法到萬民法”。應為在公元前3世紀初到公元3世紀初,公民法和萬民法是同時存在的,只是協調不同的法律關系。因此,刪去“從公民法到”即可。
對于羅馬法對后世的影響,一些教師主要通過羅馬法蘊含的“公正理性”原則來談。為了說明問題,這些教師常舉拿破侖的《民法典》和美國《獨立宣言》為證:
“私有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民法典》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他們被造物主賦予他們固有的,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權利。”
——美國《獨立宣言》
實際上,以上表述把羅馬法與近代資產階級法律的關系機械化了。羅馬法的原則和精神是經歷了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繼承、改造和發展的,其中融匯了許多近代資產階級的理性原則和自然神論、契約論等思想。法國、美國等國的法律,更多體現的是啟蒙思想家們的思想和理念,而不是羅馬法的“公正理性”原則。羅馬法的“公正理性”原則與啟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賦人權”“權利平等”有很大區別。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民法典》等歸之于羅馬法的延續和發展。羅馬法的深遠影響主要是體現在羅馬法蘊含的“公正理性”原則對啟蒙思想家的影響。如果說法國《人權宣言》、美國《獨立宣言》受到羅馬法的很大影響,主要是因為羅馬法為近代法國、美國資產階級立法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為近代歐洲大陸國家立法提供了范本。否則,我們很難講清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了。
【作者簡介】許序雅,男,1958年生,浙江武義人,浙江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亞史、中西關系史。
【責任編輯:吳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