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這看似笑話,但正是“啃老族”的寫照。
“啃老”損害的不僅是獨生子女的獨立生存能力,更是年歲逐漸增大的父母其晚年的生活保障。在社會普遍對“啃老”嗤之以鼻的同時,法律的空白讓立法者思考“啃老”問題的解決之道。
誠然,法可以規范社會關系,約束人的行為,有著指引、強制和教育作用。但是“清官難斷家務事”,我們不得不質疑原本應在道德范疇內解決的問題,如果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能否發揮實質效果。將禁止“啃老”入法,年輕一代真的能“斷奶”嗎?
“啃老”在多數情況下并非是子女個人因素造成的,就業難題、住房壓力、父母過度溺愛、教育機制不健全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年輕人的“啃老”。要在短時間內讓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迅速成長和獨立,絕非易事。即便父母不希望子女“啃老”,但礙于傳統上“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解決“啃老”問題,難度頗巨。
“啃老”問題入法,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夠保障60歲以上老人的基本權利,但是一紙禁令就能真正讓子女“斷奶”嗎?哪家父母肯將子女告上法庭呢?
因此,面對“禁止啃老”寫入法律,我們不能急于“點贊”,更應反思的是如何以完善的教育體制、人盡其才的就業舉措和全方位的社會保障機制實現年輕人真正的“斷奶”。相信,到那時,即便不以法律來約束,父母的臉上也會展現出對子女成長、成熟、自立、自強的笑容。(傅唯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