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之
1994年以前,上班族每周要上6天班,沒有帶薪休假,沒有黃金周。如今,每周有雙休日,一年當中可以拿著工資休年假,還有若干公休假期可以放開了休息。
“我是越來越‘懶了。”這是資深驢友“村長”這些年來對休假制度改革的最大感受。
1978~1994年:“為星期天而戰斗”
“村長”今年46歲,最大的愛好就是旅游,準確地說,是個資深驢友。
他從部隊轉業來到現在的單位時,剛剛20歲。那會兒還沒有實行雙休日制度,一周上6天班,只有周日能在家歇歇,“更別提什么年休假黃金周了。”
一到星期天,家家戶戶要打掃、購物、探親訪友,從早忙到晚,比平日上班還累。那時候,“村長”還沒什么機會出去旅游,最多趁著單位出差的機會去外地看看。“感覺人們就像勤勞的小蜜蜂,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幾乎沒有業余生活。”
1994~1999年:享受雙休日,工作之外能“偷懶”
最初的改變出現在1994年3月5日,那是一個星期六,上班族可以在家休息。從那周開始,星期六不再上班。這是我國新工時制實行的第一個休息日,對人們來說是個不小的“解放”。
但顯然一開始時“村長”對一周五天工作日還不習慣。他記得很清楚,3月5日那天一大早,他準時爬起來就往單位趕。走到半路,才想起來當天該休息。
雙休日一實行,人們平均一年增加了52個休息日,周五晚上聚友狂歡,周六操持家務,周日休息恢復。從那時起,雙休正式成為城市人的生活新習慣。
“村長”也第一次有了趁著雙休日外出旅游的經歷。不過“那會兒還沒有動車組,火車跑得也沒現在快,只能去附近轉轉。”洛陽、登封、開封是他最常去的地方。
從短途旅行而愛上旅游,再到成為驢友,自己給自己放假出去旅游,“村長”為了“變懶”一點,每年能拋開工作一段時間到處走走,就向單位請假給自己爭取旅行的機會。
1999~2007年:每年三個黃金周
“黃金周”的出現讓人們有了大段的休息時間,也催生了更多像“村長”這樣愛旅游的人。
1999年開始,雙休日發展成了黃金周。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增加公眾法定休假日。春節、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調整的前后兩個雙休日,就形成了每年三個連續7天的長假。
第一個“十一”長假,“村長”帶著老婆孩子去新疆玩了整整一星期,見識了深秋的喀納斯湖,嘗到了香甜的新疆瓜果。
但黃金周也有讓人頭疼的地方。“村長”總結為:票難買、車難坐、消費高、人太多。不過沒有年休假的人們還是不愿意放棄這三個一年當中難得的出游機會。
到了2007年12月18日,新修改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明確公布,2008年中國“小長假”即周末連休的3天假期增至5個。
2008年至今:黃金周“宅”在家,休年假去旅游
2008年夏天是“村長”第三次進藏了,不過這次不是在黃金周。
這一年“五一”和“十一”,“村長”都在家“宅”著,看看碟子,買買菜做做飯。“黃金周出去不好玩,還不如休假。”“村長”單位該年開始施行年休假制度,按照他的工齡計算,每年有10天的帶薪假期。
所以“五一”過后,在家調整了一段時間,他就又背上包去西藏了,打算在那里好好休息一個星期,舒緩一下上一年積攢的壓力。
“朋友們都說,好像我現在的生活中心是旅游而不是工作。我也覺得自己越來越懶了,不想過那種一整年都埋頭工作的生活。”
近日,國務院公布《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將帶薪休假制度落實情況納入各地政府議事日程,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加快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