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麗,張 建
( 阿勒泰地區氣象局,新疆阿勒泰 836500)
阿勒泰地區地面探測環境調查評估及保護措施
李健麗,張 建
( 阿勒泰地區氣象局,新疆阿勒泰 836500)
根據2013年阿勒泰地區氣象探測環境調查評估資料,分析了阿勒泰地區8個國家級臺站的探測環境現狀,阿克達拉站由于地處戈壁,遠離城市,探測環境較好,其余各站探測環境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地方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是地面氣象探測環境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必須采取各種有效手段切實保障氣象探測環境的安全性,確保氣象觀測資料的代表性、準確性和連續性。
氣象觀測站;地面氣象探測環境;調查評估;保護措施
氣象觀測是氣象業務的基礎工作。氣象探測環境是為避開各種干擾以保證氣象探測設施能準確獲得氣象探測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離構成的環境空間[1-2],良好的氣象探測環境是確保氣象探測設備正常運行,氣象探測數據具有準確性、代表性、可比性的前提。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氣象探測環境受到嚴重影響。據2013年中國氣象局開展的全國氣象探測環境調查評估結果來看,全國被調查評估的2 418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中,有257個臺站探測環境評估為“差”。占被調查總站數的10.6%,失去了氣象觀測要求的代表性。近年來,許多氣象工作者對探測環境保護方面做了研究,涂滿紅[3],莫榮耀[4]等分析了連南氣象探測環境變化對當地氣象要素觀測的影響,文獻[5-7]通過對氣象探測保護技術要求歷史沿革的建立和研究,科學客觀地提出了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的建議和應對措施。新疆氣象工作者就探測環境破壞與保護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張國華[8],姚作新[9]等分析了新疆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現狀,指出氣象部門主動搬遷更有利于氣象探測環境的長期保護。劉志紅[10]等指出影響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探測環境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物遮擋和電磁場干擾,并就如何做好探測環境保護提出合理的建議。2013年新疆開展了地面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評估工作,阿勒泰地區對8個國家級臺站作了調查評估。
評估工作嚴格按照《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和高空氣象觀測站探測環境調查評估方法》規定進行,對測站基本情況進行實地調查。繪制四周障礙物遮蔽圖;調查觀測場周圍20 km范圍內土地使用情況;測定觀測場四周可視范圍內障礙物仰角并繪制仰角圖;測定觀測場四周800、1 000、2 000 m范圍內障礙物仰角和斜距;登記觀測場四周500 m范圍內鐵路、公路、大型水體及干擾源體,拍攝地面觀測場全景照片,繪制地面站址平面示意圖和地面觀測場四周情況平面示意圖等;最后依據定量指標綜合評分,全面掌握和科學評估地面氣象觀測站氣象探測環境的狀況。
此次地面探測環境的評估共有13個定量評估指標,每項指標對應相應的分值,總分100分。觀測場是否建在屋頂,實行一票否決,阿勒泰地區8個國家級臺站觀測場均未建于屋頂,所以按13個指標綜合得分(見表1)對探測環境進行評估。

表1 2013年阿勒泰地區8個國家級臺站地面觀測環境綜合評估表 %
注:括號中數字為該項所占分值,總分100分
(1)觀測場四周不符合要求的障礙物遮擋面積和遮擋方位
由表1可見,13個指標中遮擋面積所占比例最大,為40%;其次是遮擋方位,占20%。8個觀測站中遮擋面積綜合評定分在34.6%~40.0%之間,各站相差不大。阿克達拉站由于地處戈壁,遠離城市,測站周邊無不符合條例的障礙物,其遮擋面積和方位兩項指標均得滿分。其余7站建在縣城區內,測站四周均有不符合條例規定的人為障礙物(包括建(構)筑物和植物)、地形等。其中布爾津測站周邊遮擋情況較為嚴重。
(2)日出、日沒方向障礙物最大仰角
按照條例規定,日出、日沒方向內所有障礙物仰角的最大值≤5°才符合要求。全地區僅阿克達拉符合標準,其余7站均未達標。
(3)干擾源體距觀測場圍欄直線距離
根據《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規定,垃圾場、廢氣廢水排污口、排放大量蒸汽或廢水的鍋爐房、排放熱量和粉塵的工廠煙囪、熱交換冷卻塔等均視為干擾源體。“干擾源體距觀測場圍欄直線距離”這項指標,阿勒泰基準站、青河、吉木乃和哈巴河4站未達標,前三站的主要干擾源體是觀測場500 m以內的鍋爐房,哈巴河站的干擾源為距測站140 m處的廢品收購站。這兩種干擾源體,嚴重影響了觀測站的探測環境。
(4)工礦區或城鎮位于最多風向的方位和距離
全地區8個測站的上風向90°范圍內沒有工礦區或人口超過5 000人的城鎮。但青河、富蘊和福海測站周邊近1 000 m范圍內均建有工礦區,嚴重危害了地面探測環境,使上述三站此項得分較低。
(5)觀測場四周規定范圍內有無高度gt;1 m建(構)筑物或植物
此項指標東、南、西、北4個方位各占1分。吉木乃、富蘊、福海被扣分,其中福海在測站四周50 m范圍內有3個方位上有頂端高于觀測場地面1 m以上的障礙物。
(6)鐵路、公路路基和水體距觀測場圍欄直線距離
由于阿勒泰地區鐵路運輸發展較慢,全地區僅有一條鐵路經過福海,且距離觀測站較遠,故鐵路距離達標率為100%。公路路基距觀測場圍欄直線距離一項,8站中僅布爾津周邊有一條公路且距離觀測場圍欄不足500 m,得分較低。水體距離距觀測場一項,阿勒泰基準站由于觀測場距阿葦灘鎮防滲渠最近直線距離僅為50 m,得分較低。
(7)觀測場四周2 m內有無人為破壞下墊面、護坡、墊高觀測場情況
觀測場四周2 m內下墊面、人工護坡、墊高測場這三個因子,人為可控,故全地區8個測站均得滿分。
綜合來看,13個地面探測環境評估定量指標中,遮擋面積和遮擋方位以及日出、日沒仰角四項指標失分較為嚴重,說明障礙物是影響氣象探測環境的主要因素。從全地區來看,位于中部的福海、阿克達拉、阿勒泰基準站三站地面探測環境較好,綜合評分為80.2%~100%;其次是東部青河、富蘊二站探測環境綜合評分為79.2%~80%;西三縣布爾津、吉木乃、哈巴河的地面氣象探測環境較差,綜合評分為75%~78.1%。影響探測環境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筑面積猛增和城市建設用地增加,阿克達拉站由于地處戈壁,遠離城市,氣象探測環境最好。
(1)盡管氣象部門在探測環境保護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也制止了許多影響氣象探測環境的建設項目,但是,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地面氣象探測環境遭破壞程度呈逐年加劇趨勢。位于阿勒泰地區南部的福海縣是新疆主要的畜牧業基地和重要的漁業基地之一,旅游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近年來該縣西城區、老城區、工業園區和火車站相繼開始規劃建設,縣城范圍急劇擴大,使原本處在縣城邊緣的福海國家基本氣象站逐漸成為縣城中心區域,對探測環境造成很大威脅。
(2)地方政府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不健全,缺乏地方城建規劃、國土資源、氣象部門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動審批機制,存在著建設項目違規審批現象,而且部門之間溝通不暢,成為氣象觀測站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吉木乃國家基本氣象站啟用初期周邊空曠平坦,氣象探測環境良好,近年來隨著吉木乃縣社會經濟和城鎮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城區面積不斷擴大,測站所處區域已逐漸發展成為縣城中心,四周建筑群高度不斷攀升。從吉木乃縣城總體規劃(2010—2030年)來看,測站所在區域規劃為住宅區,周邊還將繼續建設多棟住宅樓,一旦建成勢必對吉木乃國家基本氣象站的探測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
(3)氣象部門對于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不大,使得社會公眾對氣象行政執法不理解,自覺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意識淡薄,社會公眾對氣象行政執法不配合現象較為普遍,甚至出現抗拒氣象行政執法現象,可見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知識的普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還要加強氣象行政執法力度和執法能力。
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工作,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妥善處理城市化發展與氣象設施和探測環境保護的關系,是促進氣象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需要。
(1)加強部門聯動協作,制定和完善氣象臺站建設與發展規劃
由于影響阿勒泰地區氣象探測環境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建筑面積猛增和城市建設用地增加,針對這種情況,氣象局(站)必須積極爭取當地政府支持,積極參與城市規劃建設,從規劃審批源頭把好關,在城市規劃特別是臺站周邊規劃中掌握主動權。同時要加強與地方城建、規劃、國土等相關部門的協商和配合,定期或不定期的與城鄉建設部門聯絡,對于可能出現的破壞探測環境的事件、責任人要及時溝通,協調處理;對于影響探測環境的已建超標建筑物或在建工程可聯合城管、城建部門予以拆除;對于無法制止解決的問題應及時上報政府部門,聯合上級部門進行依法處理。
(2)加強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氣象設施周邊人口密度增大,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違法修建建筑物、構筑物,設置排污口、垃圾場等干擾源的問題日益嚴重,損毀氣象設施、侵占氣象設施用地等行為也不斷發生,鉆探、取土等危害氣象設施安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針對這類問題,氣象部門要根據《氣象法》相關規定,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對于氣象部門內部建設項目破壞氣象探測環境的,必須堅決制止和拆除,并按照有關規定追究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責任。
(3)做好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工作
氣象探測環境是整個氣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較好穩定的探測環境是分析氣候變化趨勢和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依據。因此各氣象局(站)要高度重視氣象探測環境長期保護工作,按照《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有關規定抓緊組織編制本轄區內國家級氣象臺站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并納入當地城市(鎮)控制性詳細規劃。
(4)加大宣傳,增強社會公眾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意識
各氣象局(站)要將探測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觀測站周邊環境的相關要求向當地人大、政府、規劃局、土地局等相關單位備案,提高政府決策部門的保護意識;在觀測站周邊張貼探測環境保護公告,讓周邊的群眾了解和熟知如何保護探測環境;充分利用報紙、網站等各種媒體,不斷加大地面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爭取社會各界的理解與配合、支持和參與。
此次探測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全面查清阿勒泰地區各氣象局(站)探測環境現狀,分析了氣象探測環境受破壞程度及其原因,對探測環境進行客觀、定量評價,科學評估了氣象探測數據質量,為全面掌握和科學評估氣象探測環境奠定基礎。
[1] 高筱英,陳興,彭旻芬.談氣象探測環境的現狀和保護[J].農業與技術,2012,32(10):165-166.
[2] 竇彩霞.地面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探析[J].節能環保,2013,3(6):8.
[3] 涂滿紅,羅永春,關彥華,等.地面氣象站探測環境現狀調查評估及保護措施研究[G].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第三屆氣象綜合探測技術研討會,2011:1166-1180.
[4] 莫榮耀,陳記國,彭惠英,等.連南氣象探測環境變化對氣象要素觀測的影響[J].廣東氣象,2008,30(增刊Ⅱ):62-63.
[5] 淡會星,保護氣象探測環境任重道遠[J].陜西氣象,2002(2):41.
[6] 李文君,高民,郗興文,等.地面氣象站探測環境保護與臺站搬遷問題的思考[J].山東氣象,2010,30(1):74-76.
[7] 李紹云,田萍,梁杰,等.城市發展對氣象探測環境的影響分析[J]. 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8(11):40-42.
[8] 張國華,關彥華,郭艷嶺.氣象探測環境現狀及保護措施的探討[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2,28(3):66-70.
[9] 姚作新,陳勝.現階段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策略研究[J].新疆氣象,2005,28(3):38-39.
[10] 劉志紅.重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確保業務可持續發展[J].新疆氣象,2002,25(2):24-26.
李健麗,張建. 阿勒泰地區地面探測環境調查評估及保護措施[J].陜西氣象,2014(3):33-36.
1006-4354(2014)03-0033-04
2014-01-23
李健麗(1985—),女,漢族,新疆青河人,學士,助工,從事氣象業務管理及研究。
P41
B